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作者: 王杰 张世轶 主编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128.00
折扣价: 89.60
折扣购买: 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
ISBN: 9787100217903

作者简介

"王杰,天津大学教授、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所长。张世轶,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天津大学大学文化与校史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从事近代教育史等领域研究 "

内容简介

" 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的启明星。现代大学出现在 11 世纪的欧洲,现代意义的“大学”在意大利中部的博洛尼亚(Bologna)出现,1158 年建立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大学之母”,1231 年萨莱诺大学建立,意大利随即成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基地。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大学也在英国兴起,1168 年牛津大学建立,1209 年剑桥大学建立,“新大学运动”后,伦敦大学、伯明翰大学、利物浦大学等一批应用科学院校兴起,使英国很快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国。1180 年法国建立了巴黎大学,拿破仑执政后颁布了《帝国大学令》,随后法国大学兴起,为法国大革命和进入现代社会提供了思想、技术、艺术的支持。典型的现代大学起源于德国,威廉·冯·洪堡创办的柏林大学体现了现代大学的三原则: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学术探索的自由;学科知识的构建。黑格尔曾言:“没有洪堡大学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德意志文明。”柏林大学影响了德国的社会发展,也带动了世界大学的改革,带来了现代大学的发展。在美国,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合众国。1636 年哈佛学院建立,1783 年美国独立。17世纪中叶的哈佛大学,以及后来的耶鲁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 18 世纪的常青藤联盟大学,支撑摆脱殖民统治的美国成为世界超级强国。世界历史充分证明现代大学是现代社会的启明星,它顺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出现,也支撑了现代社会的发展,这在中国也是如此。 中国的传统学府自唐代紧紧结合科举取士的国家选材政策,以国子监、太学等官学为国家的法定教育模式。到了清朝末年,无论是朝廷设立的国子监、宗学、八旗官学,还是地方书院,都已徒具虚名。“儒学浸衰,教官不举其职”,官学废弛、书院陈腐,中国的封建教育走进了死胡同。 清末,西方文化以“炮利船坚”的高压态势打开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如一股潮水涌入中国的河道。甲午之战后,一些眼界开阔的有识之士认识到日本发展迅速的原因:“日本维新以来,援照西法,广开学堂书院,不特陆军海军将弁皆取材于学堂;即今之外部出使诸员,亦皆取材于律例科矣;制造枪炮开矿造路诸工,亦皆取材于机器工程科地学化学科矣。仅十余年,灿然大备”,提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的“兴学强国”的主张。盛宣怀在建立北洋大学堂的章程中写道:“头等学堂,本年拟先招已通大学堂第一年功夫者,精选三十名列作末班……至第四年底,头等头班三十名,准给考单挑选出堂。或派赴外洋,分途历练;或酌量委派洋务职事。此外国所谓大学堂也。”1895 年(光绪二十一年)10 月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在天津创建。 ………… " 深入探讨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性质的公立大学——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社会的互动。《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第2辑)》是一部围绕北洋大学及其相关历史人物的论文集。北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公立大学性质的学校,研究其历史对于了解近代中国大学与社会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书挖掘北洋大学的相关史料,厘清问题,阐发论辩,有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北洋大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近代社会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