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国学知识(全彩图解典藏版)](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31113/14/20231113145357579.jpg)
出版社: 中国华侨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图解国学知识(全彩图解典藏版)
ISBN: 9787511363909
《诗经》的来源 《诗经》原先称作《诗》或《诗三百》,到了汉 代都把它当儒家的经典来读,才叫作《诗经》的。《 诗经》来源于民间歌谣,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 有唱的歌谣,“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 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 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 荡气”(朱自清语)。这就是《诗》中“国风”的来 源了。《诗经》中的“雅”“颂”是宴会、祭祀的乐 章,出自贵族之手。 《诗经》在成书之前,早就在口头流传了。《诗 经》的作者是谁呢?因为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至今 尚不得知。按照历代的说法,大概是西周前后的时候 ,官方有专门搜集诗歌的人到民间“采诗”,然后记 录下来;或是有宫廷乐师编写,再配上朝廷音乐,伴 上舞蹈表演。 最初的诗是在有了文字以后,有人将那些歌谣记 录下来写成的。这些记录诗歌的人是乐工,他们记录 诗歌不是出于研究的目的,而是出于他们的职责,因 为他们就是奏乐唱歌的;这就得把歌词记下来,制成 了唱本儿。到了春秋时,出现了太师这个官职,他们 是乐工的头儿,负责为各国宴会使臣时奏乐唱歌。太 师们整理本国和别国乐歌,搜集乐词和乐谱,把歌曲 按照贵族的口味包装出来。太师搜得的歌谣有乐歌和 徒歌之分,徒歌是需要合乐才能唱的,往往在合乐的 时候要叠字或叠章,以增加歌曲的音乐美,所以歌词 的原貌便有些改变了。除此之外,太师们对贵族祭祖 、宴客、出兵、打猎时作的诗也有保存。这类诗的内 容不外乎典礼、讽谏、颂美等。后来,周天子和各国 诸侯又要求臣民向他们献诗,以供乐工演唱。太师们 把所有搜集到的诗歌编辑起来,据说有三千多首。 到了春秋末年,“道德丧而礼乐崩”,传说孔子 有感于这些诗歌的教化意义,决定把它们编订成册, 将三千多首诗删到三百篇,取名《诗三百》,遂成《 诗经》。从此,《诗经》做了“六书”之一,到了宋 代还被选人了“四书五经”,成为读书人上进登科的 必读之物。 《诗》言志 俗话说“诗言志”,其实“诗”这个字就是“言 ”和“志”的合体。古代所谓“言志”总是牵扯着政 治或教化。春秋时很流行赋诗,各国使臣往往在外交 宴会上要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跟今人在KTV 点歌演唱一样,只不过前者点诗一定有政治的意味, 以表达对某国或某人的愿望、感谢、责难等。而且, 点诗时往往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拉出一章中的一两 句,这种断章取义只是为了暗示政治。如《左传》上 说,晋使赵孟出访郑国,郑伯就在垂陇设宴款待他。 席间子太叔为赵盂赋诗:“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子太叔取的是《野有蔓草》的末两句,借以表达对赵 孟欢迎之至。其实这首诗原是男女私情之作,他这样 做只是为了“言志”,所以不必在乎原诗的主旨了。 到了孔子时代,赋诗已经不常见了,孔子见它有 教化意义,与儒家“温柔敦厚”的作风相似,就删诗 成三百,称为“诗三百”,还教给学生学习,用诗来 讨论修身的道理。成为“六经”之一。“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他用玉比作人,教导学生做学问需下功 夫才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 来说的天生丽质的美人,他却比作画画,说做事情是 要一步步进行的。后来《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 “诗言志”,这个“志”就是指的教化。到了以后, 《诗三百》就称作《诗经》了。“诗”为何要“言志 ”?诗歌所要言的“志”到底是什么?闻一多认为, 志有三义,即记忆、记录和怀抱;朱自清认为,到了 “诗言志”和“诗以言志”这两句话,志已经指“怀 抱”了。 但春秋时列国的赋诗只是用诗,并非解诗;那时 诗的主要作用还在乐歌,因乐歌而加以借用,不过是 一种方便罢了。至于诗篇本来的意义,那时原很明白 ,用不着讨论。到了孔子时代,诗已经不常歌唱了, 诗篇本来的意义,经过了多年的借用,也渐渐含糊了 。他就按着借用的办法,根据他教授学生的需要,断 章取义地来解释这些诗篇。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 都跟着他的脚步走。最有权威的毛氏《诗传》和郑玄 《诗笺》差不多全是断章取义,甚至断句断义——断 句取义是在一句、两句里拉出一个两个字来发挥,比 起断章取义,真是变本加厉了。 P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