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清和作品:茶味初见

静清和作品:茶味初见
作者: 静清和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静清和作品:茶味初见
ISBN: 9787522514871

作者简介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清和茶道、清和花道的创始人。国内著名的茶席、茶道空间设计师,茶道与茶席美学的推广者、践行者。长期以来,致力于茶道、香道、传统插花、中医、文玩等传统文化的研习。多年来,秉持“静为茶性,清为茶韵,和乃茶魂”的制茶、做茶理念,长期游学茶山,从源头问茶,对茶类、茶史、茶性、茶器等,均有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科学理念为表达,深入浅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角与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健康饮茶、茶席设计、茶道美学及其对茶的认识。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茶与健康》《饮茶小史》。

内容简介

立春 迎春正启流霞席 俗话说:“春打六九头。”今天是六九的第一天,也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立春。春天到了,便觉眼前生意满。从此后,熏梅染柳,万象更新。 立春后的寒气依然刺骨,茶室内却温暖如春。黝黑的梅瓶里,清供一枝洁白的山茶花,娇姿绰约,香清似煮茶。花香里氤氲着淡淡的茶意,清幽的香气勾出了我的茶瘾。于是,便从茶柜里找出一红一绿两款象征江南春早的茶,次第瀹泡,以迎接这个春天的姗姗来迟,也算是“咬春”了。 我模仿着宋人的风雅,炉煎渭水。用斗笠型的油滴老盏,碗泡去年清明的西湖龙井。绿茶历经一年的沉寂,杀青、干燥的火味浮气,已踪影全消。水经三沸,悬壶低冲,婉转浮沉在水中的茶芽,娉娉婷婷,肥茁绿黄。茶香入口,低沉细幽。相比往昔,茶汤更加的温润甜滑。的确如清代陆次云所记:龙井真者,甘香如兰,幽而不洌,“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瀹乎齿颊之间,此无味之味,乃至味也。” 好茶,经得起回味。在口齿噙香中,我对很多人困惑的“无味之味”,当下便豁然开朗。陆次云看似无味的“味”,是指嗅觉能捕捉到的,在杀青干燥过程中产生的燥气、浮香及火味。而无味之味的“味”,则是指茶的真香、真味沉郁入水,与水相融。我们依靠口腔能感觉到的,是隐含在茶汤里、缠绵芬芳的豆花香或兰花香。那种敏锐触动着味蕾而产生的愉悦舒畅,以及含蓄内敛的清雅气韵,就是“此无味之味”,方为至味了。 健康的饮茶方式,一定是要关注自身的阴阳平衡、寒温相宜,用茶去发散人生中的不平之气,去平衡饮食带给身体的过多热量。寒则热之。几盏清寒的绿茶饮尽,如果再饮,就要选择稍偏温和的茶类,以保持身体的阴平阳秘。食饮有节,法于阴阳,调于四时,病从安来?喝茶利于健康,也要学会健康喝茶。 我用龙泉梅子青盖碗,冲泡同样产于西湖之畔的九曲红梅,以红茶的甘醇,去缓和绿茶饮过的清寒。缓慢注水,温润慢泡。影青的玉兰花口杯里盛着茶汤,愈显出九曲红梅的红汤金圈、灿若霞蔚。 如果碗中的西湖龙井,像苏堤的柳翠依依,那么,盏里的九曲红梅,一定是白堤的桃之夭夭。两茶一体而同源,皆为春物荣。二者于此相依相望,却都是西湖烟雨中的最深最浓春色。 红茶味甘叶瘦,绿茶清寒芽肥。绿肥红瘦相遇在当下,便有了倚红偎翠的诗意,清美得令人遐想不已。饮过九曲红梅的心旷神怡,与西湖龙井啜过后的清爽快意,其茶意茶境,犹如《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怡红快绿”。娇红的海棠,新绿的芭蕉,都是茶席上不可或缺的清雅。“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饮罢读毕,茶韵诗意,活色生香,妙不可言。 立春之日,“瓦铫煮春雪,淡香生古瓷。”瀹红饮绿,茶已喝透,气机通达,腹背暖暖。席间山茶的冷艳,遮不住“碗转曲尘花”的春意翩然。瓦铫煮沸了春雪,炉火正旺。袅袅茶烟中,我流连顾盼古瓷盏里茶汤的温软、馨香挂杯的持久不散。 知名茶人静清和关于二十四节气与饮茶的经典代表作 数十年事茶工夫的经验、体会与二十四节气的完美结合 知名茶人静清和教你应该怎样顺时应季地去健康喝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