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姐妹(爱尔莎·特里奥莱与莉莉·布里克)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 1915年,莉莉·布里克遇到了弗拉基米尔.马雅 可夫斯基,那年她刚满二十四岁。她是一头长着红棕 头发,每个男人都会心怀仰慕地、目不转睛地盯着看 的迷人小兽,一个在“白银时代”成长起来的俄罗斯 姑娘,一个贪图尝试新体验、渴望随时抒发激情的肉 感女人。顺便说一句,那时她已结婚三年。直到这时 ,莉莉的世界还没有因各种暴行而扭曲,对未来依然 充满信心。在她看来,这个让大部分同胞都感到压抑 和逼仄的时代丝毫无法与个人的伤感和烦恼同日而语 。只有文学、艺术、爱情和自己的心才能真正让她感 兴趣,她打算把所有的精力和想象力都贡献给这份令 她兴奋的人生规划。莉莉认为她的名字已经预先注定 了她作为灵感女神的命运。她要为此感谢父亲,她的 父亲对歌德仰慕有加,仿照莉莉·舍内曼的名字为女 儿起了名。舍内曼曾为那位德国作家的不少著名诗句 带来灵感,并曾一度与之汀婚,以女顾问的身份跻身 名人之列。时至今日,莉莉·布里克以“苏联的比阿 特丽丝”而闻名,这个称呼仿照的是比阿特丽丝·波 尔蒂纳里之名,但丁曾为她写过好几十首诗歌;而莉 莉则与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和人生再难 分开。很多人都把马雅可夫斯基视为20世纪最伟大的 俄罗斯诗人,所以她要感谢父母的远不止为她取了个 灵感女神之名那么简单。 莉莉于1891年11月11日出生于莫斯科,生长在一 个教养极好的犹太家庭。她的父亲尤里·亚历山德洛 维奇·卡甘时年二十六岁,是一名律师。他总是用尽 一切办法试图捍卫犹太客户的权利,他们总是受到社 会各阶层的欺负和羞辱。当时的俄罗斯,屠杀犹太人 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样的大屠杀经常会持续好几天时 间,令犹太人恐惧到了极点。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把父 亲的遇刺归罪于犹太人,对屠杀和抢劫犹太人持鼓励 态度。犹太人都知道那句针对他们的不祥谚语:“三 分之一的犹太人将被改变信仰,二三分之一将要移居 国外,还有三分之一将会失去生命。”但只要能拥有 舒适的生活环境,莉莉和她妹妹爱尔莎就绝不会为此 感到痛苦,爱尔莎出生于1896年9月12日。只需回忆 一下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托的命运——死于1977年, 比莉莉早一年,就能想象出卡甘一家以怎样的幸运逃 过了最悲惨的一劫。克拉丽丝的母亲是一位来自乌克 兰的犹太女性,在一次大屠杀中遭到了强奸。她染上 了梅毒,并因此瘫痪,过早离开了人世。而画家柴姆 ·苏丁的遭遇又该让我们作何感想?他永远不想再提 起那些暴行。他出生于1894年,比莉莉晚三年,比爱 尔莎早两年。大屠杀在全国到处肆虐的时候他只有八 岁。他的全部作品都充斥着儿时所见的那些难以描述 的残暴场面。最后再说说爱尔莎的密友、另一位画家 马克·夏加尔,他也曾饱受针对犹太人施加的迫害之 苦,他的罪名是被怀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做过间 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