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欣赏/大家小书

唐宋词欣赏/大家小书
作者: 夏承焘
出版社: 北京
原售价: 23.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唐宋词欣赏/大家小书
ISBN: 9787200076400

作者简介

夏承焘,中国现代著名词学家、诗词作家、教育家、浙江省温州市人,1900年2月10日生。早年喜读诗词,后专攻词学,1930年任杭州之江文理学院国文系教授,解放后历任杭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兼任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大学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其主要著作有:《白石歌曲旁谱辩》、《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姜白石词编年笺校》、《月轮山词论集》、《瞿髯论词绝句》、《夏承焘词集》、《天风阁词集》、《天风阁学词日记》、《夏承焘集》等。

内容简介

词的形式 词是配合音乐的一种文学。它的原名叫“曲子词”,后来简称为“词 ”。“曲子”是指音乐而言,从前也有叫词为“曲”、叫词为“子”的。 现在词调里有“更漏子”、“南乡子”,这就是“夜曲”、“南方曲”。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的,所以它是“乐府”诗的一种,扩大地说,是诗 歌的一种。但是词与诗不同,词是配合音乐的,诗却不一定都配合音乐。 说词是“乐府”的一种是正确的。从汉代就开始有“乐府”,当时的“乐 府”本来是政府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的名称,它是为了采集民歌、配合音 乐而设立的。后来“乐府”这个名称从音乐机构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 在汉时有“汉乐府”,魏晋南北朝也各有“乐府”。词,就是唐宋时代的 “乐府”。如苏轼词集叫《东坡乐府》,贺铸词集叫《东山寓声乐府》等 。 唐宋词的形式大致有下列几个特点: 第一,诗有题目,而词有调名。有的词,调名就是它的题目,譬如五 代时欧阳炯的《南乡子》。有的词,调名下面另有题目,像苏东坡的《念 奴娇》,题目是“赤壁怀占”。词调是用来规定这首词的音律的,所以每 个词调的字数、字声、用韵的位置都有一定,不能随意改变。像《念奴娇 》的第一句只许有四个字,下面各句的字数也有一定的规定,不能增加或 减少。每一句、每一字的平仄声也都有规定,譬如苏东坡的《念奴娇》的 第一句“大江东去”是“仄平平仄”,不能填作“仄仄平平”。所以作词 叫做“填词”,依调子的声律填入平仄声的字。作品的感情要和调子的声 律密切配合。填词之前,先要选调。所谓“选调”,首先应该了解哪个调 子是适合于表达哪样的感情的。应该选取与自己所要表达的感情一致的词 调,不可以单看调名。譬如:不能拿《贺新郎》这个调子作为祝贺结婚的 词,因为《贺新郎》这个调子是慷慨激昂的,与“燕尔新婚”的感情不相 干。再如:也不能用《千秋岁》这个调子来作祝贺生日的词,因为这个调 子是适宜于表达悲哀、忧郁的情感的;宋代的秦观曾经填过这个调子,有 “落红万氧愁如海”的名句,后来秦观被贬官,死于路途之中,他的朋友 们就用这个悲哀的调子来哀悼他。再如《寿楼春》,也不能因为它调名里 有个“寿”字,就以为可以作为祝寿的词,实际上它的声调也是悲哀的, 史达祖就有悼亡的:寿楼春》词。由此可见,选调主要是选择调子的声调 感青,不应该单凭调名的字面去选择。正确地选择词调,才能恰当地表达 作品的思想感情。 第二,每首词分作数段,一段叫做一片。一片就是唱一遍。一般情况 是每首词分上下两片;单片的很少,分三四片的也不常见。片也叫做“阕 ”。所以一首词可以说分为两阕、三阕、四阕。后人也有把一首词叫做一 阕的。词分上下两片,上下片的关系要做到不脱不黏,似断非断,似承非 承,既有联系而又不混同。因此,最难做的是第二片的开头,它有个专门 的名字叫做“过变”。这意思就是说,它是上下片音律的过渡起变化的地 方。在这里唱起来特别好听,因此,要用精彩的句子,表达丰富的感情。 譬如柳永的《定风波》过变的几句是:“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这是用自言自语的语气来表达惜别、伤离的感情的。再如姜夔的《一 萼红》的过变:“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是用动荡的 语气写的,吟诵起来特别富于感情。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手法,这里不能多 举。 诗无论多么长,百句、千句,总是一首。词分两片或多片,因此一首 词又好像是两首或数首,但是不可脱节了成为两首或多首。作词的人原要 注意这点,读词的人也不可不注意这点。 词的形式的另一个特点,是长短句。关于这个特点,下文另作介绍。 长短句 长短句,是词的形式的特点之一,词句十之八九是长短不齐的。诗中 虽然也有长短句,但是没有词那样普遍,那样多变化。宋代人就有把词称 作“长短句”的。像秦观的词集叫《淮海居士长短句》,辛弃疾的词集叫 《稼轩长短句》。词的长短句之所以特别多,是因为它是配合音乐的。词 所配合的音乐主要的是当时的“燕乐”(“燕”字就是“宴会”的“宴”‘ 字,因为它最初流行于宴会),这是隋唐时代最流行的音乐。它是由“胡夷 ”、“里巷”两种乐曲组成的。“里巷之曲”,是两晋南北朝以来民间流 行的乐曲。“胡夷之曲”,是当时从新疆、甘肃、中亚细亚、印度等边疆 地区和其他国度传进来的。由于这些外来音乐的旋律复杂、声调变化多端 ,我国原有的字数固定的五、七言诗就不容易和它密切配合,所以词就变 成为长短句。 词用长短句,一方面是为了适应音乐;另一方面,也为了更容易表达 复杂的感情——既可以是慷慨激昂的,也可以是委婉细腻的。 长短句在《诗经》里就已经出现,最突出的是那首《伐檀》,它的句 式,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用参差不齐的句子,表达阶级矛 盾中的反抗情绪。“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 县貊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几句,充分表达了劳动人民对于不劳 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怒和谴责。 汉魏六朝的乐府诗,用长短句的逐渐多了,但总不及唐宋词那样用得 广泛。像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他初到江南时写的,他 想发挥自己的才力来改变当时的现实,但是愿望不能实现。它的上片的结 尾说:“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 会,登临意。”“落日楼头”暗喻国事的危急,“断鸿声里”两句,暗喻 自己是潦倒、飘零在南方的一个爱国志士。看“吴钩”(吴钩就是刀),表 示雄心壮志。拍“阑干”高歌,表示忧愤。“无人会,登临意”两句引起 下片的全部内容。这首词用错落不齐的句子,低昂应节的音调,表达他壮 志不酬的感慨。 再如:陈亮有一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陈亮是辛弃疾的 好友,是宋朝一位坚决主张抗战的爱国志士,抗战是他到老不变的政治主 张。当时的统治集团却向敌人称臣求和,他这首词下片的开头是:“尧之 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作者把三个三字的短 句和一个十一字的长句连接在一起,表达他突兀不平的愤慨。它的大意是 说:我们是一个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却不能抵抗外来侵略,反而向落后残 暴的异族屈膝投降,这多让人气愤。他这首《水调歌头》过变的几句,在 所有宋代人作的这个调子过变的例子中,可以说是最能充分表达文字力量 的句子。 以上所举这些用长短句的词,都是抒写国家、民族的大感慨的,长短 句不但适宜表达这种豪放的感情,同时也适宜抒发婉约细腻的情感,也可 以用来描写男女爱情。 汉乐府中有一首用长短句描写爱情的民歌,名叫《上邪》:“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 合——乃敢与君绝!”它运用变化多端的句子来表达热烈、急切的情感,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不多见的名篇。在唐宋词里,可举的例子就更多了。像 李清照的《如梦令》,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通过简单的对话,反 映出女性的敏感。这首词的大意是说:昨夜醉卧中听到了窗外的风雨声, 早晨醒来问卷帘人:“花园里的景象如何?”卷帘人说道:“海棠花照旧 开着。”而没看到海棠花的作者却知道: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是不会依 旧的,该是叶多花少了。这里充分表现这位女作家的敏感,同时还寄托了 她个人的生活情绪。虽然只是一首二三十字的小令,而表达手法却很曲折 、灵活。它的最后几旬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其中有对话,有反问,若用五、七言诗句是 不容易这样表达的。 P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