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27.20
折扣购买: 沉寂的洪钟:九叶诗人袁可嘉
ISBN: 9787559870032
方向明,1966年9月出生于浙江慈溪,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等期刊及多种选本,著有散文集《西皮散板》《故乡书》等,主编《斯人可嘉:袁可嘉先生纪念文集》等。
就中国新诗而言,袁可嘉既是一位研究者,又是一位参与者,他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早已和他的名字一起,长在了还在不断生长的中国新诗这棵大树的年轮里。 译诗在袁可嘉的生涯中并没有占据主要地位。尽管如此,他还是翻译了几百首诗,而且在翻译质量上是上乘的,被公认为“译诗名家”。袁可嘉透过西方这扇窗户,通过他的译介,为汉语读者打开了一个丰富、独特、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先驱布莱克,苏格兰伟大的农民诗人彭斯,美国重要现代诗人威廉斯,“20世纪英语世界最伟大的诗人”叶芝,以及20世纪60年代崛起的休斯和希内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因袁可嘉的译介在中国读者心中闪耀。某种意义上,袁可嘉以这样的方式参与了新时期汉语的重塑。 袁可嘉选择翻译和研究叶芝,是出于一种“生命的认同”。或者说,袁可嘉翻译叶芝,是对“自己的另一种声音”的翻译。而叶芝也为袁可嘉提供了丰富的“可译性”,袁可嘉多年来“沉溺”其中,而又能以充满创造性的翻译,使其本质得到新的绽放。 叶芝在《随时间而来的智慧》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虽然枝条很多,根却只有一条;/穿过我青春的所有说谎的日子/我在阳光下抖掉我的枝叶和花朵;/现在我可以枯萎而进入真理。” 是的,生命便是这样一个过程,当你年轻气盛时,像一棵枝叶婆娑的夏日之树,富有漫长的时光却少有智慧;当你年老时,人们将看到你繁华落尽之后的枝干,遒劲坚实,与大地相连,那正是你生命的根本。但这个真理,只有在时间之书翻过之后,我们才能晓悟。 袁可嘉是个诗人,他早年的第一个文学情人是诗。诗的训练使他敏感,耽于体悟。袁可嘉早年赶上了战火纷飞的年代,疲于奔命。但即使是在战火和灾难中,他仍然看着草地上的小花,憧憬着诗。他命运坎坷,从写诗到翻译,再到理论探索,最后归于体悟,一生深悟人生荒诞。这种生命的契合,跟西方现代派表达的主题有一种天然的共鸣。袁可嘉少年和青年时历经离乱和战火,中年时噤若寒蝉动辄得咎,花甲之年被迟到的阳光刺得睁不开眼睛,而到了能够不惧黑暗拍着良心说话的时候却感到垂垂老矣。他对现代派,是用他的血肉去理解的,用他的灵魂去感受的,用他的不屈和倔强人格去体悟的。在血水里泡三生,在碱水里煮三生,他真切理解了人生的荒诞、黑色幽默和迷茫。袁可嘉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理解,不是读出来的,是深受历练而体悟出来的。 余光中和袁可嘉的重聚,则要等到1992年9月。余光中应中国社科院之邀北上讲学一周,时隔52年学长学弟终于又见面了,自然感慨万千。余光中说,巴山蜀水有缘相遇,一别就是半个世纪,看乌发平顶的少年头,都已经被无情的时光漂白了,甚至要“漂光”了。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 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浪子回头》 1.在群星璀璨的中国百年新诗的星系中,袁可嘉是一颗闪耀特异光芒的明星。 创作方面:九叶诗派的一员,有《沉钟》《茫茫》等诗篇; 理论方面: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奠基者,提出了“新诗戏剧化”理论; 翻译方面:与叶芝、彭斯等伟大诗魂相遇,用汉语重新谱写《当你老了》等经典诗章。 2.内文配有大量珍贵影像,多角度、多层面地还原一个真实、立体的袁可嘉。 图文并茂的形式,为读者生动呈现出一位好学深思、严谨治学的诗人学者形象。 3.情理交融,是传记作品、作家研究,也是一篇讴歌有情人生的长诗。 在严肃理性的治学问题背后,是一个求学青年野蛮生长的成长史:离乡从戎、异地求学、下乡劳作、异国讲学等。这一路,不只有战火纷飞、满路荆棘、孤寂凄苦,也有母亲翘首盼归的目光、兄长踏实可靠的肩膀、师友温暖宽厚的援助之手…… 4. 少年辛苦真食蓼,老景清闲如啖蔗。 半生漂泊,少年识尽愁滋味;世纪归来,老骥不坠千里志。回顾袁可嘉动荡岁月里的治学之旅,品味他艰难困顿中的诗意人生,不论是求学的少年、逐梦的青年,还是壮心不已的中老年,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润泽,汲取生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