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桌旁的天使:珍妮特·弗雷姆自传三部曲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 珍妮特·弗雷姆(Janet Frame,1924—2004),二战之后最有天赋、最有特点、影响最大的新西兰作家,她以前所未有的新颖风格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领导了小说创作新潮流。弗雷姆共创作了十二部长篇小说、五部短篇小说集、两部诗集和三部自传。 弗雷姆生于新西兰南岛东南部的达尼丁郊区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为人帮佣。1943 年入达尼丁师范学院,后任教于一所中学。之后接受过精神治疗,在精神病医院休养近十年。20 世纪80 年代起撰写三部自传,记述其成长及生活经历。 但凡有资格角逐的新西兰文学奖项,弗雷姆均收入囊中,如休伯特·彻奇纪念奖、新西兰文学基金奖、罗伯特·彭斯奖等。此外,她获选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荣誉会员,亦斩获英联邦文学奖。鉴于其对文学事业的贡献,于1983 年荣获大英帝国高级勋位(CBE)、1990年荣获新西兰国家勋章,此外还获得三所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和奖章。 译者简介 吴文权,毕业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后留学德国,现任教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译作包括《幽默》《文学的读法》《中国叙事:批评与理论》,《呼吸秋千》(与余杨合译)、《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与高韵合译),《中国文化精要》《西方文化精要》英译本(主译之一)等。
内容简介
◎ 珍妮特·弗雷姆,一位非凡的女性,通过写小说拯救了自己。生于新西兰一个贫苦的工人家庭,生性极为敏感羞怯。幼年哥哥患有癫痫、一姐一妹溺亡。自己因确诊精神分裂症,入精神病院近十年,接受电击两百多次,即将施行脑白质切断术时,得知小说集获奖才得幸免。后在伦敦复诊发觉当年是误诊。 ◎ 新西兰文坛当之无愧的那摩温,弗雷姆虽经历了生活的百般折磨,但写作不辍,接连出版突破性的小说,颠覆旧传统,引领了新西兰创作新潮流。自1951年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礁湖》出版,到1984年第三部自传面世,三十余年出版小说及其他作品二十余种。 ◎ 自传三部曲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叙述了作者贫苦的童年、精神病院的青少女时期以及坚持写作表达自我的成年时期,以坦诚而克制的笔触,温柔、细腻又百转千回的语调,写出了灰暗的成长过程中,一个卑微敏感的灵魂的幻灭、绝望与新生。 ◎ 自传三部曲连续三年获得詹姆斯·瓦蒂爵士图书奖,更获得诺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盛赞。此外作者获得了一切有资格角逐的新西兰文学奖,并于1990年荣获新西兰国家勋章。晚年接连获得美国艺术暨文学学会荣誉会员、大英帝国高级勋位(CBE)等表彰其创作成就的巨大荣誉。 ◎ 金棕榈奖导演简·坎皮恩根据弗雷姆原著拍摄了电影《天使与我同桌》,通过银幕呈现了书中动人的力量。新浪潮祖母阿涅斯·瓦尔达、《幸福的拉扎罗》导演挚爱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