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成都时代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成都街道漫步手记
ISBN: 9787546404219
红星路有我心中的圣殿 在差不多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我都是围着“中学”打 转。在成都二中校内住了十六年,又在成都三中背后住过 七年,还在成都七中教师宿舍区暂居两年。红星路我走过 无数次,烂熟于心。 查看老成都街道地图有助于了解这条城市南北大道有 趣的成长史。1949年底,成都解放。第二年,三槐树街至 玉皇观街之间的一条小巷天灯巷改名为红星巷,这算是红 星路的诞生。1954年,红星巷向北延伸至府河,十年后向 南延伸到锦江河畔,街道改名为红星路,这是第一次正式 出现红星路的街名。在此之后,这条路不断延伸,最长的 时候,北至八里庄,南到磨子桥。由于街道实在太长,为 便于区分,划分为五段。1981年,成都地名普查,红星路 缩短为红星桥到复兴桥之间。但在我的心目中,依旧把从 府青路立交桥到磨子桥这一段都视为红星路。说起红星桥 和复兴桥也许你不太熟识,其实,这就是常说的一号桥和 新南门大桥。 仔细比对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成都市区街道地图,参照 红星路现在的走向,可知红星路是由天灯巷、平安里、塘 坎街、书院正街、北打金街、南打金街、卧龙桥、丝绵街 、四维街、建国路连接扩建而成的。 过去的成都二中有两道校门,一道是正门,开在五世 同堂街;一道是后门,开在红星路。红星路上的那道门是 两扇对开大铁门,平时总是“铁将军”把门。但“将军” 哪里难得住我们这些孩子。个头小点的,就直接从两扇门 之间的缝隙钻过。孩子们都有经验,只要头能钻过那道缝 ,身体就一定能过。大一点的孩子,钻不过门缝,就踩着 铁门上几何图案的镂空处,.只需两三步便可爬上顶端。 顶上的铁刺早已被掰弯,小屁股骑在铁杆处,一个潇洒的 下马动作眨眼间就翻下了铁门,如履平川。对于儿时的我 来讲,这大铁门不是门,而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专用于攀 爬训练的运动健身器材。 大铁门内,一边是浴室,一边是厕所。这道门只在周 末为拉粪的板车敞开。那时学校的厕所都是旱厕,需要人 工定时掏粪、拉粪。有一次,粪车满载待出,不知是有意 的恶作剧,还是纯属偶然,大铁门居然被人锁死了。粪车 师傅断定是门卫家的“十娃儿”干的——守门大爷有十个 孩子,最小的孩子绰号“十娃儿”,平日调皮捣蛋善粪车 师傅一怒之下,将一整车屎尿泼洒在校门口,阳光下,俯 瞰“群山”起伏,漫漫“长滩”,甚是震撼。校工花了好 大工夫,又是冲又是洗,虽打整干净,但余味依旧,绕梁 三日不绝。后来,红星路扩建,校门后移,改建成了漂亮 的带挡雨弧顶造型的新校门,二中校牌也从五世同堂街移 了过来。学校修建教学楼时,却发现由于弧顶太低,大吊 车开不进来。万般无奈,只好在门旁围墙上开一个缺口, 好让施工车辆和大型机具进出。 上小学时,我每天背着心爱的军绿布挎包,从二中教 师宿舍沿红星路步行到昭忠祠街小学。如果口袋里有钱, 沿途,夏天可吃冰糕、冬天可吃烤红薯。记得第一次参加 学校植树活动是沿着红星路北行,全班排着队,到府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