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莫干山会议

1984:莫干山会议
作者: 柳红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9.80
折扣价: 38.90
折扣购买: 1984:莫干山会议
ISBN: 9787520711364

作者简介

柳红,1960年生。1982年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自动化系,工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工业经济系,经济学硕士;现为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候选人。著有《八o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

内容简介

古今中外,很多会议是以开会所在地命名的。1984年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选择的莫干山,包含着对春秋时代莫邪、干将夫妇*命,莫邪*终舍身投入炉中,以血肉之躯使铁水融合,铸成宝剑事迹的尊崇,以及对春秋的思想自由和活跃的历史时代的向往。莫干山会的*大特点是: **,中青年为会议主体,奠定他们在中国改革历史中的话语权。改革开始于1978年,但是,直到召开莫干山会议的1984年,就整体而言,话语权基本掌握和控制在当时50-60岁上下,甚至70岁左右的那一代。中青年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这里所说的中青年,是指25岁左右至40岁之间。进入体制内的年轻人,多数是帮助领导写文章,修改发言。经过文化大革命,十年压抑,那些老同志们、老先生们,不乏思想解放者,不乏真知卓见者,但是,主体而言还是趋于保守。究竟根源,多与思想资源的匮乏和意识形态束缚有关。例如,让他们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否定计划经济,在观念上就需要相当一个过程;或是较多地停留在概念之争上,而非实际推进市场经济上。这样的情况显然是不利于改革的前进。因为,改革需要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和与之相应的行动。那个时期的中青年学人大部分经历**,反思**,上山下乡,了解社会底层,又重新得到教育机会,学习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思想,且有实干精神和魄力。这个群体是否拥有话语权,至关紧要。戊戌变法失败后不久的1900年,梁启超撰写了《少年中国说》,将当时中国描述为\\"老大帝国\\",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后来的历史证明梁启超对了,因为改变二十世纪的确实是当时的少年。莫干山会为这代人提供这样一个场所,让大家互相认知,建立全新的网络。在一个电话全国都没有多少部的时代,这样的网络,有利于传播新观念和好思想,形成共识和认同。莫干山会议之后,中青年关于改革的话语权得以全面拓展,确实影响了改革生态。当然,这也孕育了后来的分歧和冲突。这个问题后人值得研究。 第二,会议实现思想创新。没有思想的会议是什么呢,是*悲哀的会议。如果每一个会议都重复,那这个会议没有必要开。思想创新实在是莫干山会议的重要特征,创新的范围涉及了发展和开放模式、银行金融体制、物价机制、通货膨胀理论、分配制度、农村改革、企业改革、城市化等等。创新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创新。莫干山会之所以有如此多的创新,是与会者长期的知识、经验、思考积累,加之会议过程的大大小小“思想风暴”的结果。莫干山会的创新几乎立即得到分享。所以,与会者同时感*到了创新和分享的双重喜悦,从中实现自己。 第三,***实践平等。所谓***平等,是说每个参会人都是平等的。会议是消除等级制度,而不是强化等级制度。谁都能发言,此时此刻你的性别、职务、年龄都没有意义,包括:(1)不同年龄之间的平等。(2)不同地区之间的平等。中国是一个大国,为什么只有北京人能说话?只有京城人能说话,这到**也是中国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3)会议程序的平等。(4)会议在任何场合没有发生根据地位和职务排座次。(5)会议过程的平等。无论怎样意见分歧,彼此自觉保持平等地位。人们思想的分歧是永恒的,思想一定是多元的,人和人的平等,本质上是在思想和言论上的平等。人和人可以有知识的差别,*不应该有在思想上的歧视。 第四,无时无处不在的自由氛围。会议是为自由说话创造一个条件,而自由说话一定是自由思想的源起。任何一个会议,大家见面,总得讲点有意思的东西,讲点思想出来,这需要自由。所以,没有自由的气氛,就没有自由的交流,就没有真正的会议。如果说莫干山会议是一个“场”,一个“平台”,这是一个自由“场”和自由“平台”,这还不够,还需要自由氛围。为此:需要每个人认同和支持,自觉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有免于各种恐惧的勇气,以及独立思考,自我主见的能力。 第五,注重会议程序公平。莫干山会自始至终,不论是发言顺序,挂牌辩论,都注重程序公平。当时,会议组织者,并没有读过《罗伯特议事规则》,但是,自觉地建立了一些规则,满足了在不同课题组间,不同意见的人群间公平地表达机会和充分地交流,既提高了开会效率也产生了思想成果并达成**。这点是值得庆幸的。 第六,质朴。会场原本是很神圣的地方。具有上述品质的会,再加上朴素、俭朴,在一个贫穷时代开了一个简朴的大会,追求充分的思想,还洋溢着热情和理想,这真是一个**美好的会议。 那是一个个英雄不问出处年代,1984年初秋,在湖州德清县莫干山上,召开了由朱嘉明、刘佑成、黄江南、张钢等青年经济工作者组织的全国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史称“莫干山会议”。本书详实记述了以文选人的莫干山会议的台前幕后,会议产生的丰硕成果。对中国经济改革起到重大作用的莫干山会议的价值留待读者和历史来评价,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