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秘密:一部瑞士金融史

金融的秘密:一部瑞士金融史
作者: [瑞士]让-维塔·冯·穆拉尔特 著
出版社: 中译
原售价: 89.00
折扣价: 53.40
折扣购买: 金融的秘密:一部瑞士金融史
ISBN: 9787500174233

作者简介

让-维塔·冯·穆拉尔特(Jean-Vital von Muralt) 瑞士公民,日内瓦大学法学硕士,瑞士企业律师和银行家,冯·穆拉尔特家族基金会理事。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瑞士银行公司(后来与瑞银合并)的法律和资产管理。在金融领城拥有超过30年的经验,涉及家族财富管理、企业融资、各和股票市场的私募和公募、并购、法律和信托咨询服务以及共同基金的创建和销售。作为首席执行了,他代表一欧洲领衔实业和银行家族管理其日内瓦金融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参与了欧洲国家的国有公司私有化,其中一些交易的规模达数十亿美元。他在商业谈判、法律和金融事务以及欧洲公司法方面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并在商界拥有通达的高层人际关系网。他也是协助中国大型企业在瑞上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专家。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瑞士金融的兴起 古老的轶事:罗马皇帝维斯帕先乃瑞士银行家之子 许多人认为,瑞士之所以成为金融中心,是受日内瓦约翰·加尔文的宗教思想影响,但事实并非完全如此。诚然,加尔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日内瓦古老的银行家家族影响较大。直到现在,这些家族都一直信奉加尔文教义。这个故事说来话就长了。现在的瑞士曾是罗马帝国领土的一部分,在瑞士还不存在的时候,一个叫作“阿文蒂库姆(Aventicum)”的城市就有了某种意义上的金融业。阿文蒂库姆,现称“阿旺什(Avenches)”,曾是罗马帝国赫尔维蒂亚省(当时瑞士的名字)的首府,拥有大约5万名居民,在当时算得上人口众多,但现在,它只是瑞士法语区的一个大约有4 400名居民的小镇。 图1-1?彰显罗马昔日辉煌的遗迹,阿文蒂库姆(Aventicum)罗马古城门的断壁残垣。 图1-2?阿旺什(Avenches)古罗马圆形竞技场。如今,一些音乐会在此举办。? 该图版权归GSW旅游公司 众所周知,罗马皇帝维斯帕先是在当时的省城阿文蒂库姆长大的,他的父亲是当地银行家。维斯帕先的故事对我们了解金融史来说非常重要,他因在罗马帝国实施重大财政改革而闻名于世。当维斯帕先初掌政权之时,罗马帝国的国库几乎弹尽粮绝。于是他决定在帝国各地建造大量公共小便池,在这儿小便的人必须付点尿税。这项改革一开始便引起了争议,有人叹道:“太恶心了!怎么能征收尿税?尿味多臭啊!”据说,这位皇帝听到非议后手里拿了一枚小硬币,闻了闻说:“怎么,这臭吗?不臭,没有一点儿臭味。喏,你们瞧瞧,钱可不是臭的!”(在拉丁语中,“钱不是臭的”表达为“pecunia non olet”)。随后,他下令全面实施改革,此举盘活了罗马帝国的财政。这则轶事很有名,也是谚语“金钱永不臭”(Money doesn’t smell.)的出处。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皇帝,直至现在,法语中的收费公共厕所仍被称为“维斯帕先(vespaisennes)”。很显然,作为银行家的儿子,维斯帕先从父亲那里吸取了很多经验教训。20世纪的瑞士银行家经常受到指责,人们认为在这些银行家眼里钱永远不是臭的,以此来指责他们为追逐金钱而丧失了道德。也许,这是维斯帕先皇帝产生的深刻影响…… 图1-3?罗马皇帝维斯帕先(Vespasien)大理石像,存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当我们看到位于阿旺什的古罗马剧场废墟时,就可以感受到罗马帝国的极度衰落。几个世纪以来,一个可容纳9 000名观众的剧场一直被当地人当作采石坑使用,附近的一些大教堂就是用这些石块建造的。尽管如此,我们也不应遗忘罗马的辉煌曾延续了一千多年的事实。罗马始建于公元前753年,从最初的王国发展为共和国,最后发展成为帝国,它是西方历史上面积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帝国,其版图在公元1世纪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在西欧,由于匈奴和哥特的入侵,公元4世纪末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落。然而,这个帝国在拜占庭又延续了一千多年。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的穆斯林占领了康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最终征服了罗马帝国。我们要清楚的是,中世纪兴起的所有帝国,包括查理曼帝国、神圣罗马帝国等,都有重现罗马帝国辉煌的野心。直到今天,象征罗马帝国的鹰,仍被美国和俄罗斯所延用,成为他们国家的象征,而罗马帝国也将永远是西方文化中帝国的典范。 图1-4?古罗马剧场。在古罗马时期,该剧场可容纳9 000名观众。但是在长达两千年间,当地人一直将其视为采石坑,取用其中的石块。?该图版权归GSW旅游公司。 漫长的封建集市交易时代 在维斯帕先时代和加尔文时代之间又发生了许多事情,可谓一言难尽。人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中世纪金融活动的复兴延续了罗马帝国时期的辉煌。实际上罗马帝国瓦解导致了经济活动减少,贸易仅仅局限于当地农业领域,而且交易量很小。金银货币的流通也非常有限。慢慢地,封建社会拉开了帷幕。顺便提一下鲜为人知的一点,即封建主义正是罗马帝国财政衰败的结果。衰落的帝国总是难以增加税收和平衡预算……因此,为了强迫农民交税,罗马帝国晚期曾颁发政令禁止农民离开其耕种的土地。农民因此失去了自由,沦为后世所称的“农奴”。这就是农奴制的开始。那时,现称为瑞士的经济与欧洲其他国家并没有太大区别。从本质上讲,社会由贫苦的农民或农奴及上层的贵族和皇室成员组成,这些贵族成员通过占有土地获取资源。封建社会的组织形式基本上都是农村,很少有城镇,也很少有商业和金融业。那时虽然有国际贸易,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查理曼大帝曾试图通过吸纳一些犹太人进入宫廷来发展国际贸易。他们当中有些人的贸易和金融活动遍布丝绸之路上的各个国家,甚至还把贸易做到了中国。但当时的整个经济基本上是建立在地方自给自足的基础之上,国际贸易在其中微乎其微。 尽管东西方情况有所不同,但人们仍可以将这种经济衰退与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情形进行比较。例如,从始于三国时期到唐朝建立之间的约400年(220—618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动荡的时期,人口减少了一半。在欧洲,罗马帝国衰退的速度相对较慢,其衰落持续了千年,在那段时期里,经济活动降至最低限度。 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一种新型经济逐渐形成。欧洲各地出现了拥有大片封地的新兴领主,这些领主的活动之一便是管理领地内的市场。他们组织集市,规定小麦和其他产品的重量和计量方式,征收贸易税等。从图1-5可以了解这种经济政策。图片显示的是格吕耶尔(Gruyères)市场,许多中国游客都知道这个地方,因为它是瑞士最受中国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在这张图片上,有一块奇特的凿石,上面刻有六个大小不一的空洞。这是格鲁耶尔伯爵制定的小麦官方计量器。农民到集市上卖粮时,伯爵的仆人就会将粮食倒入这些计量器具里面,以便算出确切的数量和价格。当然,伯爵也会加征领地的贸易税。 图1-5?艾因西德伦修道院的种马至今依然闻名遐迩。 在封建市场交易时期,日内瓦、巴塞尔、苏黎世、圣加仑等城镇出现了一类新型商人,并流传着一句格言“Stadtluft macht frei”,意思是“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它说的是这样一个现象:农奴逃离土地,在城镇定居下来,从事贸易或手工业,从此成为自由人。新型商人的出现促进了城镇的经济发展,使其市场规模日渐扩大。 修道院的角色 在此有必要提一下修道院。由于教会和修道院拥有大片土地,充当了各类活动的中心,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经常接济穷人等,它们一般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有时甚至扮演着原始工业中心的角色,拥有生产某些产品的作坊和畜牧场。例如,艾因西德伦(Einsiedeln)是欧洲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那里的修道士们从古至今一直选育种牛和种马。艾因西德伦繁育的马品种非常有名,销路也很好。然而不幸的是,正是因为艾因西德伦的马矫健俊美,别具风姿,法国军队在1798年入侵瑞士时,几乎偷走了修道院所有的马,并把它们献给了法军的将军和高级军官。大部分马匹与许许多多瑞士士兵一同死于拿破仑战争。尽管数量锐减,但种马却意外地幸存下来。 图1-5?格吕耶尔市场上古老的谷物计量器。?该图版权归GSW旅游公司。 跨越阿尔卑斯山脉的士兵和牛马贸易(从古代到15世纪) 从古代到中世纪,再到15世纪,牛马贸易连同士兵贸易,是古代瑞士非常重要的经济活动。 雇佣兵服务是瑞士历史上的一项核心活动。这项“商业”活动可以视作一种输出服务产业,既是瑞士过剩劳动力和极度贫困的山区社群赖以谋生的方式,也是瑞士与主权邻国结盟的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例如,瑞士为法国国王、米兰公国的君主、萨伏依公国的君主提供雇佣兵服务,但直到18世纪末,雇佣兵主要是服务于法国国王。近期的学术研究发现了鲜为人知的一点:这个传统由来已久,早在13世纪末瑞士联邦成立之前,人们就从阿尔卑斯山区向意大利和德国输出士兵,如同出口牛和马一样。这是由于瑞士人的先辈在16世纪和意大利的战争中借以屡屡获胜的著名瑞士步兵战术,实际上是古罗马军团的晚期作战形式。 图1-7?著名的瑞士长矛兵战术图,由瑞士画家乌尔斯·格拉夫(Urs Graf)所作。 1387年有息贷款业务批准开展 中世纪的日耳曼神圣罗马基督教帝国除了由皇帝统治外,其属下的一些邦国还由公爵、伯爵甚至主教统治。日内瓦是帝国的一个公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日内瓦的主教既是该公国的执政者又是宗教领袖。当时,少数特殊群体垄断了诸如贷款、货币兑换、融资等活动,其中包括来自意大利北部的伦巴第人和来自法国卡奥尔人,还包括犹太人。日内瓦是当时的贸易要地,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金融重地。因此当地自然会有许多伦巴第商人、卡奥尔商人和犹太商人。由于教会禁止有息贷款,这些商人的金融交易受阻,令他们感到非常沮丧。1387年,日内瓦主教阿德马尔·法布里(Adhémar Fabri)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以执政者而非宗教领袖的身份,做出了一个革命性的决定,颁布了一项“训谕”,即“日内瓦特许经营令(Franchises of Geneva)”,其中明确规定在日内瓦只要计息贷款的利息是适度的,就应获得许可。现在历史学家将这项“训谕”视作第一部日内瓦宪法。 可以说日内瓦正是从此开始真正成为一个金融中心。阿德马尔·法布里在1387年发布“训谕”,而加尔文是在1541年才来到日内瓦,因此实际上加尔文并没有创新,他只是沿用了154年前日内瓦天主教执政者所创始的政策。 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说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由于地理大发现和海外殖民扩张等原因,欧洲得以统治世界的话,直到中世纪晚期,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经济仍然没有走出罗马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之后留下的阴影。此外,14世纪的一场大瘟疫把欧洲变得一贫如洗。因而,彼时欧洲大陆不像其他文明社会那样繁荣,比如说,它比中国贫穷太多。这个说法可以从帖木儿东征事件中得到印证:令人毛骨悚然的帖木儿帝国创立者帖木儿(Timur)在其统治末期,打败了金帐汗国(如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后,考虑继续向西推进,征服西欧。但他看到西欧国家那么贫穷,觉得根本不值得大动干戈,而相比之下,中国是更有吸引力的猎物,所以他更想东征中国。 伦巴第商人、卡奥尔商人和犹太商人构建起国际货币兑换和贷款组织网络 据我们所知,伦巴第商人是在中世纪晚期出现的第一批金融专业人士。他们大部分人都来自意大利北部的阿斯蒂(Asti)小镇、基耶蒂(Chieti)和其他邻近的一些城镇,大概于12世纪开展金融活动,并一直持续到15世纪。他们以家族为单位开展金融活动,家族领导者居住在原籍城市(大部分是阿斯蒂),但在其他有望生意兴隆的地方都设立了“办事处”(称为casanes,意思是“房子”)。办事处不只分布在城市里,也分布在许多普通的村镇里。从事金融活动的家族总共有二十多个,经证实,其中有四个在日内瓦,即阿尔菲耶里(Alfieri)、阿西纳里(Asinari)、古蒂耶里(Guttieri)和托马(Thoma)。同样的家族组织也出现在洛桑(Lausanne)、弗里堡(Fribourg,有7个办事处)、萨沃伊(Savoy)、勃艮第(Burgundy)、布鲁日(Bruges)、安特卫普(Antwerp)、布鲁塞尔(Brussels)、列日(Liège)、阿拉斯(Arras)和坎布雷(Cambrai)等地。所有这些办事处都只面向少量客户发放小额高利贷和短期贷款(很少超过一年)。此外,来自法国卡奥尔市镇的放贷人和货币兑换商也形成了类似的商业网络。当然,只要有贸易和交易的地方,就有犹太人的身影。 同期中国有没有类似的组织?中国近代有没有?也许人们可以把伦巴第商人的组织与中国的“影子银行”相比较。不同的是,中世纪的欧洲政府当局默许伦巴第商人的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加以监督管理。因此,伦巴第商人的组织虽没有起到银行的作用,但却构建起了一个组织网络,而阿斯蒂(Asti)则是这个网络的中心。每个家族都建立了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下设多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机构都由一个家族成员管理),并赢得了可观的利润(可惜没有找到账簿记录)。然而,从15世纪初开始,这个庞大的组织就失去了活力,退出了历史舞台。与此同时,真正的银行机构建立起来,伦巴第商人的组织慢慢地销声匿迹,或者融入这些新的银行机构中。从严格意义上说,伦巴第商人不是银行家,他们只是某些银行职能的发起人。无独有偶,在同一时期,甚至早在11世纪,一些威尼斯富商或其他意大利城市的富商手头有大量闲置资金,便率先涉足了更为重要的信贷业务,造福了普通市民,也给贵族、王公甚至教会带来了便利。早在13世纪,日内瓦也出现了类似性质的信贷业务。这些中世纪的意大利金融家有时也被称作“伦巴第人”,虽然从逻辑上说他们实际并非伦巴第人。极有可能的是,现在以伦巴第为名的家族,比如日内瓦的隆奥银行(Lombard Odier)的创始人家族,就是中世纪伦巴第人的后裔。 货币兑换商(changeurs)的出现满足了人们的第二种需要,即货币汇率评估和货币兑换。“兑换商”这个词在拉丁语中意指银行家,在日内瓦的相关记载中也有此意,甚至在16世纪末,change和bank仍是同义词。在11世纪,第一批货币兑换商零星出现,大约在12世纪中期才形成一定规模,特别是在热那亚(Genoa)。兑换商们在街上的长椅上开摊营业,因此,“bancherius(banker)”这个称呼也逐渐传播开来,但直到17世纪才得到公认。这些从事货币交易的“银行家”很快便开展起了收息放贷业务。但与犹太商人和伦巴第商人不同,他们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增加资金流动性,他们接收存款,并支付利息。他们为客户开设现金账簿,并代表客户向第三方付款。银行家们彼此签订了同业往来账户,这样就只需简单记录账目,而无须经手现金。由此,当时经济生活的第三个需求得以满足:避免或限制货币的实物转移。然而,在不同城市和国家间使用这种书面的汇兑方式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为了方便起见,不同的地区之间必须使用不同的货币来结算。这种书面记账实际上相当于一种无须经手不同货币的外汇汇兑业务。这样一来,一位银行家可以通过信用凭证或汇票,从另一个城市的同行那里为客户取一笔钱,但信用凭证或汇票会助长变相的信贷操作,即非法利用汇率来掩盖利率。汇票因此成为银行信贷的特许工具,但其使用前提是必须在两地流通,因而它只适合专业银行家在重要业务上使用。 历史更悠久的中国“飞钱” 欧洲和中国之间在金融起步时间和发展状态上存在巨大差异。在中世纪时,欧洲贸易还处于初级阶段,几乎没有什么支付手段。 在中国唐朝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内外贸易繁荣昌盛,丝绸之路上常年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商队。此时,两类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由于政府的税法导致货币短缺,各地州县禁止铜钱出境;另一方面商人携带大量铜钱不便于开展商品交易,于是飞钱应运而生。 飞钱类似于今天的银行汇票,是唐朝时期兴起的一种汇兑业务形式,飞钱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功能,非真正意义上的纸币,而是一种商业信用。 商人可以在甲地存入,乙地支取。虽然飞钱不是纸质的, 但可以视作纸币的始祖,北宋的交子正是在飞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综上所述,中国的汇票早在唐朝(即公元7世纪)就已经存在了。人们普遍认为,汇票是在12世纪由欧洲的圣殿骑士团发明的,或者大约在同一时期由意大利伦巴第商人发明的。但是它们都比中国的汇票晚了5个世纪。 巴塞尔的城邦银行和交易所 读者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第一批银行究竟是什么时候在瑞士出现的呢?确凿有据的是,最早出现的为城邦政府银行,而非私人银行。 商业活动需要货币兑换管理、商业监管和信贷服务。只有那些开始用共和制取代封建制的城邦才能够提供这样的服务。在这类公立银行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巴塞尔城邦交易所(Basler Stadtwechsel),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5世纪的一些文献中。巴塞尔城邦交易所的发展速度相当缓慢,其发展模式与邻近城市斯特拉斯堡的公立交易所类似。货币兑换商[安德烈亚斯·比肖夫(Andreas Bischoff)和海因里希·大卫(Heinrich David)是最早的两个货币兑换商]与当局政府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形成了一种有限合作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一种公私合营关系。1504年,巴塞尔城邦交易所重组,成为巴塞尔城邦政府辖下的一家公立银行。在16世纪和17世纪,这家银行一直是瑞士第一大公立银行。在16世纪的头几十年里,货币兑换商作为贝尔行会(Bear Guild)的成员也可以铸造货币。巴塞尔城邦交易所几经变更,不断丰富其银行职能,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综合性银行的特征。其主要职能是货币兑换。通过垄断新流通货币的发行权,它扮演了中央银行的角色,并且是唯一有权回收流通中需要重熔的劣币、买卖金银锭(铸币)的银行。除了这些基本服务之外,它还能提供现代银行的各种服务。作为一家储蓄银行,该银行由城邦政府提供担保。 如果从巴塞尔城邦银行(Basle State Bank)的丰富职能来看,似乎可以将该银行视作瑞银集团、国际清算银行(BIS)和现在的巴塞尔州立银行(Basle Canton’s Bank)的早期复合体,虽然它和这些机构之间没有传承关系。巴塞尔城邦银行向商人、运输行、工匠、贵族、教堂和修道院,以及瑞士和德国的城市提供贷款。它最初以质押方式发放贷款,从1533年开始以担保、债券、抵押贷款和汇票的方式发放,分别规定了固定的贷款期限。公共管理部门、商人和工匠也在此办理转账业务。此外,该银行还受理到期款项支付业务。早在1574年,巴塞尔城邦银行就参与了资产管理,在1608年它参与了巴塞尔破产事务管理。 在公共贷款议付领域,巴塞尔城邦银行的业务范围远不止于其所在区域。从成立之初到17世纪初,其贷款业务遍布各地,贷款对象包括当地的绅士、巴登(Baden)的总督、萨伏伊(Savoy)、符腾堡(Württemberg)和奥尔良-隆格维尔(Orléans-Longueville)的公爵、法兰西的国王(从弗朗西斯一世到亨利四世),以及通过恩西赛姆(Ensisheim与各皇室关系密切的阿尔萨斯领主)摄政为皇室发放贷款。作为瑞士唯一一家发放贷款的银行,巴塞尔城邦银行吸纳了方圆至少150公里范围内寻求投资的私人和修道院的资金:它以预制债券的方式筹募贷款,银行家只需在债券上注明债券认购人的姓名、金额、利息和到期日。一旦筹集到既定的贷款金额,筹募就结束了。待贷款到期时,银行偿还客户本金,付年息。早在16世纪初,巴塞尔城邦银行就用这种方法革新了放贷方式,克服了意大利人在15世纪始创的复杂放贷流程问题,这远远早于里昂的“大银行(grand parti)”(成立于1555年,是法国里昂的第一家国有银行)。巴塞尔城邦银行与巴塞尔、圣加仑和日内瓦的商人和私人银行家建立国际合作关系,使用汇票或强制性借据(德语为“Schuldschein”)进行资金转账业务,前卫的巴塞尔城邦银行还在集市外贴现或承兑汇票。它的蓬勃发展为公共财政提供了高额利润,最高可达恩西赛姆摄政预算的12%。1567年,巴塞尔城邦银行成为在日内瓦创建的公立银行的典范,但在1581年,该日内瓦公立银行因经营不善而被破产清算。 伯尔尼城邦债务管理局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巴塞尔城邦银行特别成功,建立这样一家银行的想法本身也并非源自巴塞尔,而是受到了伯尔尼城邦债务管理局(St?dtische Schuld Berns)的启发。这可在年代更早的文献中找到依据。那么伯尔尼城邦债务管理局又是个什么样的机构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城邦政府逐渐取代了封建政权。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居民更加富足,有了投资理财的需求,但那时还没有现代债券、贷款等市场,因此政府亲自接管了这项业务,这就是成立伯尔尼城邦债务管理局的缘由。为了避免变成高利贷,它维持了较低的利率,并先向伯尔尼地区的私人放贷,然后逐渐扩展业务,向越来越多身份显耀的债务人放贷,如欧洲各国的王公贵族。 作为城邦行政管理机构的伯尔尼城邦债务管理局一直没有中断运营,经过400多年的积累,到1798年时,已经有了一大笔财富。我们之后会了解到这笔财富的去向。 苏黎世早期的证券市场:授权交易人——现代证券经纪人的前身 当时苏黎世的情况如何?饶有趣味的是,虽然苏黎世在19世纪成为瑞士银行业的中心,但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在金融领域寂寂无名。苏黎世资本市场早期的交易形式是授权交易(sensals)。授权交易人是由苏黎世市政府授予证券交易特权的特殊职业群体,是古时的一种证券经纪人。然而,当人们谈论到16世纪之前到18世纪的苏黎世证券时,都认为当时的证券仍然非常原始,基本上就是本票、抵押贷款和一些汇票,仅此而已。在离市政厅不远的利马特(Limmat)河畔有一座“蔬菜桥”(Gemüsebrücke),苏黎世的授权交易人就在桥头的两三个小店里买卖这些“证券”。当时,苏黎世只有两三个由市议会任命的交易人。然而,从16世纪开始,其他商业银行家开始在苏黎世开展业务,并借丝绸贸易和工业的蓬勃发展之机,为苏黎世的经济发展提供资金。 “交子”:纸币在中国同期的兴起 在这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到欧洲的金融发展落后于中国的程度,在中国,10世纪就出现了纸币,而欧洲在18世纪末的大动荡之后才出现纸币。 约10世纪末,在中国四川出现了纸币“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最初只是一种代替货币交易的信用凭证,即代金券。存款人把现金(金属货币)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树皮做的纸质券面上,再交还存款人,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就是“交子”。 图1-8?抢劫和走私牛通常是瑞士雇佣军在阿尔卑斯山远征中的一项副业收入。 图1-9?如今依然在日内瓦的攀城节游行中展示的瑞士步兵战术。 1.国内首次全面梳理瑞士金融发展史 瑞士是世界上最稳的经济体之一,有着全世界最多的私人银行,被公认为国际资产业务管理的全球领导者。瑞士银行高质的服务、严格的保密机制、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业务、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培养等优势使瑞士经济和金融保持长期的稳定性,有其瑞士金融具有特立独行的风格。本书从罗马时期瑞士金融的起源讲起,介绍近1500年间的瑞士金融发展史,不仅生动地讲述瑞士金融起步阶段、亚麻时代、丝绸时代、法国革命、钢铁和机器等一些重要时代的发展历程,而且对瑞士金融发展规模至关重要的瑞士银行保密法等关键特点的历史进行陈述,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瑞士拥有特立独行风格的基因奠定过程。本书的出版,填补了国内对系统研究瑞士金融发展史的空白。 2.瑞士信贷公司的发展 2023年,瑞信“暴雷”最终由瑞银集团接盘的事件,聚焦了公众视线。其悲剧结尾,也许历史早已注定。本书在介绍瑞士金融发展史中,用独立一章介绍曾经在瑞士金融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瑞信集团的发展过程,介绍其高光时刻和丑闻事件,以及在这个过程中的关键人物角色。 3.名家推荐 本书由全联并购公会创始会长、金融博物馆理事长王巍先生,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倾情作序推荐,由香港华侨华人总商会创会会长、会长古宣辉、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陈宇博士教授联袂推荐。 4.大量图片诠释,全彩印刷 作者提供大量瑞士金融历史相关图片,使历史讲解更加生动;全书采用全彩色印刷,制作精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