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中国人/西方的中国形象

中国和中国人/西方的中国形象
作者: (美)倪维思|主编:黄兴涛//杨念群|译者:崔丽芳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41.23
折扣购买: 中国和中国人/西方的中国形象
ISBN: 9787101075090

作者简介

倪维思(John Livingston Nevius,1829—1893),美国人,基督教北长老会教士。1854年来到中国,先后在浙江宁波和山东登州、烟台等地区传教。中文著述有《天路指南》、《神道总论》等。其妻为其撰写传记<在华四十年:倪维思生平》。

内容简介

如果说在前面各章中我描述了一幅关于中华帝国广袤国土、众多人口 、丰饶资源和财富以及其民众普遍享有的富足、幸福的生活和他们的良好 教养的真实准确、栩栩如生的图景,我确信这幅图景已经吊起了读者们的 胃口。读者们渴望更详尽地了解这个与众不同的民族,想要弄清楚他们生 活富足的根源是什么,他们的文化与文明有哪些特点,究竟是何种稳固的 基础使他们的政府和制度得以长期维持。 毋庸置疑,中国人性格的形成及其所享有的富足的生活应归因于被称 为是“孔子学说”的学说体系,而不是任何其他的原因,或他种因素的综 合影响。 以自己的名字给这种学说体系命名的是其民族中惟一一位举世闻名的 人;与其他缺乏创见的导师相比,这个人应该得到的盛誉更加真实、更加 可信,其声名传播的范围更广,有更多的人熟知他的名字。此人于公元前 551年出生在山东省的兖州县。他姓孔,最常用的名字为仲尼。他的弟子们 通常称他为“孔夫子”,即“孔导师”。耶稣会士将这一称号译为拉丁语 ,称之为“Confucius”,现在西方国家通用的就是这个译名。 孔子的双亲虽然贫穷,但都是清白的正派人。孔子从幼年时代起就酷 爱读书,22岁便成为一名老师。他的学者品质吸引了一大批心怀仰慕和虔 诚的弟子拜在门下。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中国分裂出了许多小诸侯国,势 力较弱的诸侯们屡次邀请孔子担任公职,协助管理国家,孔子推行的积极 举措以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有益效果在文献中都有清楚的记述。但作为一名 廷臣,孔子的地位是无足轻重的,他的道德观点和治国为政的体系理论又 过于严格,因而他在每个位置上任职的时间一般都不长,其原因要么是由 于自己的所为所言令任用他的国君们反感,要么就是因为他发现处处可见 的一些既不能认同又难以改革的地方与自己的正义感及所坚守的“礼”是 完全相悖的。 孔子在一生的大半时间里周游列国。他致力于改革当时的社会弊病, 但徒劳无果;他还教导他的弟子们,并目专注于研读经典。孔子生前不为 人所重视,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但自从他去世之后,其追随者 们将其功绩过分夸大,尊奉他为“至圣先师”,几乎将他视为德行与博识 的完美化身,但这一态度却与孔子本人所提出的经常反省自身不足与无知 的主张大相径庭。 孔子的自我评价很可能是最趋于真实的,只是在表示谦虚和自贬时有 点言过其实。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 可谓云尔已矣。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德之不修, 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忧,是吾忧也。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 ,敏以求之者也。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正如孔子本人所说,他并不是任何新学说或某个学说体系的创始人, 而仅是先贤教导的阐释者和保存者。早在那个年代,孔子就已经埋首于对 古代的研究了,并致力于保护典籍文献,使之免于湮没。 我们根据孔子的情况可以推断,中国人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具有缺乏 创造性、一味地追随旧形式和旧习俗的特性了,孔子的说教和榜样则更加 强化和稳固了这一特性。 虽然孔子没有对其前辈的知识加以明显地推进,但他总是引证过去的 黄金时代,这一事实自然能使人们对三千多年前奠定中华文明基石的先贤 们所创造的道德与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印象。因而,与其说孔子是中国文 化的创始人,不如说他是这·文化的代表和体现。 阐发孔子学说体系的中国经典文献包括被称为“五经”和“四书”的 著作。除一部例外,“五经”在孔子之前就已写出,孔子学说则是对之加 以印证。它们分别是《书经》,中国最古老的历史著作;《诗经》,或称 《颂歌之书》;《易经》,或称《变化之书》(一种深奥难懂的哲学本体论 学说体系);《礼记》,或称《礼节和仪式之书》;《春秋》—这最后一部 是由孔子本人所作,内容涵盖了他之前好几百年的历史。这部著作之所以 被称为《春秋》是因为书里所记述的可为人效仿的颂词和榜样“如万物生 长之春”,而其中提及的批评和谴责则“如生命凋零之秋”。 “四书”中的首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就是包括孔子死后其弟子所 记录下来的他的至理名言和学说教导的著作。第二部作品包括的内容为孟 子学说,孟子是比孔子晚出世近二百年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另外两部分 别被称为《大学》和《中庸》的著作在内容上比前两部要少得多。事实上 ,这两部书在孔子之前就已写出,其中的内容在《礼记》中可以找得到, 但它们仍一并被算作是“四书”的组成部分。这些著作是所有中国学校的 必用教材,也差不多是惟一被指定的书目,它们被认为是知识和素养的完 美典范。“四书”塑造了中国人的思想和性格,是道德、政治、历史和宗 教方面所有问题得以援引的最终标准。P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