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南京](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20430/03/20220430030428304.jpg)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0.80
折扣购买: 寻城记南京
ISBN: 9787100088374
田飞、李果 七十年代生人,先后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们无功利之欲,无前程之忧,随性而活,倒也落得个时时开心顺畅。既喜街头乱步,窥看忙人匆匆、闲人悠悠,也喜入得山水间,享那山雨迷雾。他们本不是写字人,然世间哪有那么多本来,只求此刻此时此地血脉贲张,激情注流,随笔扬洒。字,终被码成了“城”。
新辟诸门·生于街市,亡于街市 清末至民国,随着城区的拓展以及公共交通发展的需要,南京明城垣 又陆续增开了 十余道城门,按顺时针方向分别为: 雨花门:位于城东南晨光路。建成于1936年3月,为连接市内小铁路与 京粤线而设,后于 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中华东、西二门:位于中华门东、西两侧。建于1931年,20世纪50年 代被拆除。 集庆门:位于集庆门大街。建成于1991年,又称“集庆通道”。 汉中门:位于汉中路西端。1931年,为修建汉中路而辟此城门。20世 纪50年代被拆除。 草场门:位于北京西路西。建于1908年,因门外设马料草场而得名。 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海陵门:位于中山北路西,今挹江门址。为繁荣下关码头,开辟新街 市而设。1915年建成。 挹江门:位于中山北路西,南京北大门。孙中山去世后,为迎奉先生 灵柩,特将原海陵 门改筑成三孔券门,这也是南京首座三孔券城门。1937年冬,数十万南京 军民由挹江门 奔向长江边,欲渡江逃生,但没想到这所谓的“逃生之门”居然成了“死 亡之门”,无 数同胞尸横荒滩,血染江流。1949年4月,解放军强渡长江,三野官兵由此 门涌入南京, 直奔总统府。 新民门:位于明钟阜门与金川门之间。建成于1934夏,至今尚存。 小北门:位于钟阜桥西。建于190g年,因金川门通小火车,为便利城 北交通而开辟此门, 又称“四扇门”、“四扇便门”。20世纪50年代被拆除。 中央门:位于中央路北。建于1933年,为便利城北交通,修筑中央路 而开此门。拆除于 20世纪50年代。 丰润门:位于玄武湖,即玄武门。1909年,两江总督兼南洋商大臣端 方奉旨举办南洋劝 业会,为方便中外宾客游览,遂在会场附近的明城墙上开辟了这道城门, 以通玄武湖。 解放门:位于玄武湖公园南门。建于1952年,据说是为人防需要而开 。 中山门:位于中山东路东端。南京城东有钟山秦淮所阻,故仅在咽喉 处设有一门,旧称 “朝阳门”。1927年,为迎中山先生灵柩而改筑为三孔券门,并易名为“ 中山门”。 武定门:位于长乐路东。辟于1934年,因城内武定桥而得名。上世纪 50年代被拆除。 明故宫·命运多舛的大明帝王宅 朱元璋三筑帝王宅 自东吴大帝孙权建都建业千余年来,南京城虽几经兴废,但至宋元时 仍不失为东南 一大都会。城市发展日臻完善,坊巷密集,人庶殷繁。城外四方江流湖沼 环绕,冈峦起 伏,似乎再无开阔平坦的土地另筑新宫。朱元璋于是请出他的头号谋臣刘 基帮其卜宫选 址。刘基不但博通经史,谋略过人,且精易经卦象图纬之学。经过一番勘 察,刘基为朱 元璋觅得了一处可作“帝王之宅”的风水宝地——燕雀湖。 燕雀湖位于应天城东,钟山南麓,其大小与今天的玄武湖相当。若按 古代堪舆风水 之术,地势低洼的燕雀湖绝不能作为建都筑宫之所,如《管子·乘马篇》 曰:“凡立国 都,必于广川之上。”《管子·度地篇》曰:“圣人之处国者,必于不倾 之地。”皆说 明卜地相宅不应择低洼之所。虽有悖于古制,但“帝出乎震”(东属震卦) 、“龙盘之 头”(富贵山为钟山之龙头)等说法又令朱元璋大为欢喜。1366年,即在其 自称吴王两 年后,朱元璋征发夫役军士二十万人凿山填湖,修筑新宫。因此在南京留 下这么一句老 话“移三山填燕雀”。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宫殿初具规模,前有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后 有乾清、坤宁 二宫,圜丘、方丘、太庙、社稷坛等祭祀天地祖宗的殿堂坛庙也相继建成 。但由于此时 天下未平,政局尚不稳定,所造宫殿均“敦崇俭朴”,摒弃了雕琢奇丽的 装饰,宫墙仅 筑有一重,大殿前也仅设奉天门、午门二重门阙。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对于这位戎马一生的皇帝来说,南京虽 龙盘虎踞,具 帝王气,但过于偏安东南,又有长江所阻,不利于控制全国。中原之地也 因常年征战,民 生凋敝,不宜建都。于是在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诏以临濠(安徽风阳) 为中都,征 集工匠夫役及军士百万修筑城池宫阙。然而五年后,已初具规模的明中都 被朱元璋突然 下诏“突罢中都役作”。九月,“诏改建大内宫殿”,转而在南京大兴土 木,对当年登 吴王位时所筑宫室宗庙开始拓建,再筑午门双阙、奉天门角门、奉天殿左 右中门、左顺 门、右顺门、东华门、西华门、文华殿、武英殿等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再度扩建大内,增筑端门、承天门、 长安左右二 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御道两侧筑以宫墙,将太庙、社稷坛隔于 墙外。另筑内、 外五龙桥、青龙桥、白虎桥等建筑。经过前后三个阶段,历时二十余年的 修筑,大明故 宫终于得以完成,成为一座举世罕见的雄伟华美之城。明成祖朱棣在北京 修筑的紫禁城 则完全仿南京明故宫而建,其形制布局皆如出一辙。 后世君数毁明大内 当年朱元璋填湖筑宫时,为使地基牢固,曾于基础上铺以巨石,打入 木桩,并以石 灰、三合土等分层夯实。但由于是湖洼之地,庞大的宫殿群导致地层下陷 ,使皇城呈现 出南高北低的严重倾斜,积水久久不易排除。对于“前昂后洼”这一现象 ,笃信风水的 朱元璋认为其乃“凶兆”,曾道:“朕经营天下数十年,事事按古有绪。 唯宫城前昂后 洼,形势不称。本欲迁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新定,不欲劳民 。且废兴有数, 只得听天。惟愿鉴朕此心,福其子孙。” 随着朱元璋的去世,曾经气势恢宏、宫阙殿阁叠起的皇宫大内也在后 世无数次浩劫中 渐趋衰落,仅在曾经的故址上遗留下几处残垣断壁,以及随处散落着的碎 石烂瓦。“靖 难之役”,朱允蚊纵火焚宫自尽,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化为灰烬;朱棣 迁都,部分巨 石移至新宫;明末战乱,“宫阙无一存者”;太平天国,诸王就地取材, 故宫残料多旧 物利用,化作了天王、东王、西王等诸王府;先生逝世,为迎灵柩安葬中 山陵,中山东 路穿宫而过,明故宫从此一分为二;南京沦陷,日本人来此平了片机场。 历朝的损毁蚕 食,一代帝宫终为荒野残墟。再之后,仅遗的千步廊、午门双阙、社稷坛 四方棂星门、承 天门、端门、厚载门、东安门、东宫券门等断壁残垣相继没了踪迹。 P50-54
《寻城记:南京》与已经出版的《寻城记·杭州》、《寻城记·广州》、《寻城记·武汉》,和即将出版的《成都》、《重庆》一起,构成“城市家园读本”丛书。“寻城记”的意义在于“寻”,寻找那些已经淹没在城市中的历史痕迹。作者以城市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内在肌理为线索,对城市进行重新梳理,读完你会发现,你以为很熟悉的城市,原来如此陌生。这正是大多数读者的反馈: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我所不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