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鸭绿江到奇穷河(一个摄影记者的随军纪实)
作者简介
孔繁根,1930年生。1955年调到新华社,历任新华社空*分社摄影组长,新华社摄影部**编辑室副主任、副编审。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新闻摄影教研室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作为随*记者,先后参加过抗美援朝、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抗美援越、对越自卫反击战,撰写过《人民空*飞翔在世界屋脊上》等报道,并拍摄了“朝鲜停战协定签字”等历史性新闻照片,主要摄影作品均在《人民*报》发表。
内容简介
书摘一:《我爱祖国的蓝天》选摘 我空 4 师 10 团 28 大队开始是由苏联飞机带领参战,前后都是苏联飞机的编队,中国飞机编队在中间。从 1950 年 12 月 28 *起飞参战,中国飞行员一连五天都没有看到敌机的影子。一旦出现敌情,苏联飞行员便突然加大油门出击,放弃掩护中国战机的义务,中国飞行员被甩在后面,不仅敌机没看见,连苏联友*飞机的影子也没有了,形成“你打你的、我飞我的”的局面,*后只好扫兴返航。 中国飞行员都想打仗又打不上,大家情绪急躁。*焦急的是师长方子翼,于是他下定决心脱离友*掩护,咱们中国人自己单独干。老红*出身的方子翼知道胆子是练出来的,战术功夫是打出来的。打仗就不能怕有牺牲,“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空手套白狼那样的便宜事是没有的。 1951 年1 月 21 *清晨,美国空*出动 20 架 F-84 战斗轰炸机,轰炸平壤—新安州段铁路线。李汉大队紧急出动,由于准备不足只有 6 架飞机上天。这也难怪,李汉大队的飞行员飞米格-15 喷气式飞机的 时间平均只有几十小时,空中编队动作量一大就散队。但是他们个个求战心切,人人要建功立业。此刻与敌人狭路相逢,他们一下子就冲进敌群,经过一番缠斗,李汉“咬”住一架敌机将其击中。其余的数架 F-84 敌机被李汉大队的猛打猛冲搅昏了头,连忙退出战斗。 这是新*****次在空中出手与美国空*较量。空战过程中,机场上的地勤工作人员个个茶不思饭不想,翘首以待自己的飞 机回来。有人一个劲地搓手,想快点知道空战结果,想知道自己维修装弹的飞机打了胜仗还是被击落。谁的心里也没有把握,只能等待,感觉 10 分钟比**的时间过得还长。人人心急如焚。 飞机终于回来了。降落后,参战飞行员讲述了战斗过程,听得地勤人员和机关干部们兴奋异常,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使劲地举拳头,互相握手,瞪着眼睛咧开嘴笑。大家都认为 28 大队首战告捷,击落了一架美* F-84 战斗轰炸机,写下我空***的**个光辉纪录。 然而好事多磨,这时突然传来消息,苏联顾问专家判读李汉的空战射击胶卷记录,说他只是击伤了敌机。一盆冷水泼来,众人面面相觑,又无可奈何。停机坪上又和原来一样冷风刺骨了,苏联老大哥专家的话一言九鼎,大家只能闷闷不乐。 李汉,河北省唐县东显口村人,1938 年 14 岁时就在家乡加入了中国***,在华北联合大学读过书,1944 年到延安,又在延 安自然科学院学习过航空理论。*本投降后,他被派遣到东北航校学习。李汉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学习技术、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也很快。学飞行后,在他们那批学员中进步*快,被**个放了单飞。1950 年在上海接收苏联米格 -15 喷气式飞机时,李汉也是掌握飞 行技术*快的一名,*到了苏联教官的表扬,并建议由他做领队,所以他被任命为 10 团 28 大队的首任大队长,中国首批喷气式歼击机的领队干部之一。李汉不辱使命,几天后还是**个击落了敌人喷气式飞机,长了我志愿*空*的志气。 1951 年 1 月 29 *,一个令人难忘的*子。就在这**,年轻的中国人民志愿*空***击落了敌机。这天下午 1 时 34 分,志 愿*联合空*司令部设置在朝鲜的雷达站发现有一批敌机在定州、安州上空 5000 米的高度盘旋,企图袭击安州火车站和清川江大桥。李汉奉命率领 28 大队出击,队员有吴奇、宋亚民、孙悦昆、李宪刚、 魏梦云、赵明、褚福田等,在苏联空*掩护下,8 架飞机飞向战区。 1 点 40 分,4 号机孙悦昆报告:左前方发现目标,敌机 16 架 F-84 冲过来。李汉命令:“投副油箱!”这是为了减轻飞机负重便于机动灵活作战的战术要求。李汉随即率领大队利用阳光隐蔽接近敌机, 他命令:“2 中队掩护,1 中队*击。”他左转弯瞄准敌人 3 号机, 逼近 400 米时开了*。敌机瞬间冒烟起火,掉下大海。说时迟,那时快,正当李汉*击敌机时,左右两组敌机包抄过来,妄图袭击李汉的飞机。李宪刚率领魏梦云、赵明、褚福田四机从高空直冲而下,用*火把敌机驱散。空战中我机全局布阵,步调一致,协同作战,*终胜利属于 28 大队。在敌机逃散时,李汉又向另一架敌机射击,并将其击伤。此次大捷,我*未有伤亡,胜利回师。此仗一时誉满空*,成为典型战例。 28 大队十天连打三仗,取得击落、击伤敌机 3 架的战绩。空 4师于 3 月上旬班师回到辽阳基地休整。新中国自己创建的空*首战告捷,全师干部战士扬眉吐气,走路时胸脯挺得也高了,人人都有一种自豪感。辽阳陆*医院住的伤员大多是志愿* 39 *从朝鲜下来的,他们听说空 4 师击落了美国飞机,欣喜若狂,有的人要求出院上前线,说打美国鬼子有咱们自己的飞机掩护了,不再*“黑寡 妇”( 美机 F-80 战斗轰炸机的绰号 ) 的气啦! 书摘二:《血染上甘岭》选摘 11月5*,志愿*第 12 * 31 师接防 15 * 45 师阵地,投入上甘岭战役。各级指挥员不断学**结15*前一阶段的作战经验,提高战术指挥水平,力求愈打愈精明,愈战愈老练,战士也愈战愈灵活机动。敌人*火猛烈时,就用很少的人员坚守阵地,将主力撤入坑道,保存有生力量,等待时机出击消灭敌人。31 师急速在 597.9 高地周围抢筑了简易土石工事,91 团运用“小组出击,单兵 作战”的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消灭敌人。 新战士胡修道和滕土生是**次与敌人面对面战斗,有些慌神。当敌人**次向阵地冲来时,胡修道紧握爆破筒的手渗出了汗水,眼看着敌人越来越近,班长一声令下,胡修道就拼命地往敌群投弹,直到班长抓住他的手腕,才知道敌人已被打退了,要节省**。在当时,前沿阵地上的后勤供应**困难,**和生命一样宝贵。不久,两个多排的敌人在*火的掩护下又发起了第二次进*。胡修道和班长集中火力向分散的 敌群左右两路射击,迫使敌人往中间靠拢,他们从山上往下面敌群 中狂扔***,打得敌人四散逃命,老兵带的新兵迅速成长为骨干战士。 志愿*领导机关为了让新战士尽快适应战场,指示各部队采 取“一看、二打、三带”相结合的举措,加速把新兵培养成老战士,实战证明这一包教包学的方法**有成效。首先由一个老兵带一个新兵上阵地,**次老兵打新兵看,第二次新兵打老兵指导,第三次新兵老兵一块儿打。用这个办法,胡修道和滕土生在班长带领下打退了敌人两次冲锋。俩人很快就成长为“老战士”了。 连长朝他们挥手,他俩立即又突破敌人封锁,赶到 10 号阵地,那里只有一个挂了彩的战士。胡修道和战友又击溃了敌人的多次进*,守着阵地。排长郭三旦向他们匍匐过来进行支援,但一发*弹在排长身边**了。排长临终前说了一句:“死也要守住阵地!” 排长牺牲了,滕土生又被调走,只留下胡修道一个人坚守阵地。他正准备吃点干粮时,一群敌人又蜂拥而上。几个战友跑过来支援,并说:“连长命令你快速回 3 号阵地。”敌人坦克、大*轮番*击,那里吃紧了。 胡修道依靠着所剩不多的**,在 3 号、10 号阵地间来回往返地打,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战场上出现了这样的奇迹:在战况异常 惨烈、敌我兵力悬殊的状况下,胡修道居然在密如雨点的**、* 弹片中穿梭战斗,如有神助般挡住了敌人!正在这时,周围阵地上也响起了战斗声。31 师预备队出击了,敌人再次溃逃。 胡修道一人坚守的时候,连里派来增援的两个战士都不幸牺牲。胡修道也负了伤,*衣上都渗出血来。这**,他和战友打退了美国、韩国*队在坦克、大*掩护下的 40 多次进*。胡修道在上甘岭上翻江倒海,勇冠三*,创造了志愿*战士一人**消灭 280 个敌人的纪录,守住了多处阵地,成为一名孤胆英雄。 照片 志愿* 12 * 31 师顽强坚守阵地 胡修道是 12 * 31 师 91 团5 连的新战士,荣立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获得“朝鲜**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荣誉称号。胡修道1931 年生于四川省金堂县,1951 年 6 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赴朝作战。胡修道是志 愿*陆*中为数极少的安然返回的一级战斗英雄。 宣传语: 中国渴望和平,但从不惧怕战争! 卖点: 抗美援朝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抗美援越 对越自卫反击战 新华社战地记者亲历新中国反抗霸权 铸造和平的战争风云 生动再现中国**保家卫国的赤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