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华文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4.60
折扣购买: 大国医施今墨
ISBN: 9787507555066
张永和:国家一级编剧、著名戏曲评论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新剧本》杂志原副主编、北京戏曲评论学会原副会长、北京市文化局艺术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编剧主要作品有北京曲剧《珍妃泪》《烟壶》《龙须沟》《王致和》,京剧《风雨同仁堂》《满江红》,昆曲《贵妃东渡》,电视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等。作品先后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等各类大奖。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戏曲晚会、戏曲演员电视大赛、票友大赛等大型文艺节目,并于中央电视台戏曲音乐部长期担任策划、撰稿等职,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文化界享有盛誉。著有《马连夏传》(三版)、《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品。 张婧:1981年出生,北京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任北京市职工教育协会传统文化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曾编著《贞观政要全集》、《民国大师讲书记》、《改变自己一点点》等图书,在《北京晚报 五色土》、《中国京剧》发表多篇戏曲评论文章及诗词。
大师的背后 屠志涛 近日,读了著名戏曲剧作家张永和先生及其学生张婧撰写的《大国医施今墨》, 心绪颇不平静。今年,是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京城四大名医” 之一的施今墨诞辰140 周年。两个作者对以施今墨为代表的中医大师之格局、思想、襟怀做了精准的诠释与解读,医文相生、浓墨重彩,努力做打通中医文化的尝试与创举!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讲“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写国医大师施今墨的一生,就是写中医药的发展历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使有着数千年的祖国医药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创新征程,突破旧思维, 一个中国新医学就会在今后的一百年中,在世界广宇中出现! 掩卷深思,“大师”二字默默萦绕于耳畔。《周礼》中说 :“大师掌六律六同, 以合阴阳之声。”一个大师辈出、名家云集的时代,必定是思想文化高度活跃、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高度融合的时代,而文化的核心是“人”,深入研究这些大师级“人”物的生平,思想,性情,心胸,格局,见识……使之形成一种“大师” 文化现象,进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构建这个大时代的文化格局,贡献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力量,这对于传承中国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习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以史为鉴,传承精华”“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具有非比 寻常的意义。 一、大师是如何改写近代中医发展史的 施今墨出身于清末官宦之家,濡染着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儒风大德,更沉淀着一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他的一生,横跨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三个历史时期, 青年时期接受孙中山先生“民主与革命”思想,把“救中国”与“救中医”作为一生追求的方向。在西学东渐、西方思想涌入中国的时代,他提倡中西医相结合, 互为佐证,以科学之原理,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论证改进中医方法,使祖国中医数千年之宝贵经验,不但没有在西学入侵岌岌可危的形势下寿终正寝,反而得以日臻完善。 对近代中医“存亡续绝”命脉的历史性改写,诚然不是施今墨个人完成的, 但却得益于施老思想深处“万民忧乐在心头”的忧患意识与“何处人间有自由” 的求索心态,忧患之必求索之,求索之必融贯之,“一切皆以科学之方法而研究之”。一个“融”字,使他站在近代中医人前所未有的思想高度,破除旧中医故步自封 的思想壁垒,推进了以“阴阳五行”为主体的旧中医,向着科学化、学术化方向迈进。 二、大师是如何成为集三名(名医,名师,名家)于一身的翘楚的 施老曾说:“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学术之成否, 当然在于学校……”正是在这样忧患意识的牵引下,他于 1931 年创建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中西医结合授课的高等学府—华北国医学院,以“中西医相结合, 临床与实践相结合,医德与医术相结合”作为办学宗旨,十七年间,培养了六百余名思想进步、德术双馨、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其中的佼佼者祝谌予、李辅仁、翟济生、董德懋、索延昌等皆成为北京中医界的名医大家…… 1.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发挥了独特的优势,追忆一代宗师,吸取中医精华; 2.与齐 白 石、梅 兰 芳和钱学森等一起探索中医思维、弘扬中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