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作者: (英国)威廉·多伊尔|译者:黄艳红
出版社: 译林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0.00
折扣购买: 法国大革命/牛津通识读本
ISBN: 9787544764964

作者简介

威廉·多伊尔,英国**学术院院士,布里斯托尔大学历史教授(1986—2008),并曾任教于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多所大学;写有16部有关早期近代欧洲的史学著作,其中*有名的是《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和《牛津法国大革命史》,两书均已译成汉语。

内容简介

**章 回响 “沃辛先生,”《不可儿戏》中的布莱克奈尔夫 人说,“你刚才跟我说的话让我觉得有点困惑。在我 看来,在手提包里出生,或至少在那里面被哺育—— 不管提包有没有把手——是对人生基本尊严的一种蔑 视,这让人想起法国大革命中一个*恶劣的**行为 。我想,你知道那场不幸的运动导致了什么后果吧? ” 沃辛先生想必是知道的。在19世纪,每个有着不 错的基本知识的人,都对18世纪末年那场标志性的大 动荡有所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体面人士可能觉得, 自己有义务了解17**年及随后法国所发生的事情及其 原因,了解随之而来的混乱是如何以一场延续一代人 之久的“大战”才告终结的——这场反拿破仑的战争 给其父辈或祖辈的生活打上了烙印。沃辛先生一边啃 着黄瓜三明治,一边梦想着迎娶布莱克奈尔夫人的女 儿,也许他并没有多大的求知欲。不过,即便是他, 也很可能了解法国大革命中*糟糕的**行为,了解 它们如何冒犯了生活的基本尊严。他也可能知道,一 场群众起义走向了暴民统治,导致君主制被推翻、贵 族*到迫害。他也可能知道,大革命选择的**工具 是断头台,这种无情的砍头装置致使巴黎的街道上流 淌着王*和贵族的鲜血。创造欧内斯特·沃辛先生和 布莱克奈尔夫人(她的祖先若是法国人,恐怕也难逃 断头台的噩运……)的作者在巴黎的阴暗流亡生活中 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在巴黎,奥斯卡·王尔德周围布 满了第三共和国***精心设置的象征物和影像,它 们唤起的是对大革命所缔造的**共和国的记忆。铸 币和公共建筑上装饰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标语 。每逢庆典,街道上飘扬着红、白、蓝三色的旗帜, 这是法兰西民族在17**年采用的三色旗的颜色。每年 7月14*的国庆节纪念的是17**年*占巴士底狱的* 子,人民在那**进*那座险峻的**监狱,然后以 自由的名义夷平了它。在这公众庆典的时刻,法国的 爱国者们高唱《马赛曲》,这是1792年发起反对暴政 的战争时出现的颂歌。王尔德在巴黎时,巴黎*壮丽 的景观无疑是当时世界上*高的建筑——埃菲尔铁塔 ,它是18**年大革命一百周年之际一次大型博览会的 核心展品。 在法国生活或到访法国的人,不可能不注意到这 些回响:或说是拿破仑的回响,他曾在三色旗下踏上 征途,曾经驯服并利用了大革命释放的能量,而他的 侄子拿破仑三世曾在第三共和国建立之前统治了法国 22年。任何人,只要他对法国稍有了解,哪怕只是通 过间接渠道了解(要是通过学习法语来了解就*好了 ,法语当时仍然是大多数人外语学习中的**),都 不能不意识到,那场刚刚走出亲历者记忆的创痛和动 荡给这个**留下的深刻印记。很多人相信,或感觉 到,这种印记应该是有益的,某种意义上也是必要的 。每个人都知道王后玛丽一安托瓦内特的故事、都为 之深感震撼:1793年,王后在群众的欢呼声中走向断 头台,而当初她得知人民没有面包时,曾说“那就让 他们吃蛋糕吧”。(这个故事仍是家喻户晓,但没人 在意,这是个老故事,安托瓦内特出生之前就有了, 让一雅克·卢梭早在1740年就听说过。)各个新民族 曾以宣告自己的解放为骄傲,或采用三色旗以展望其 解放,如17**年布鲁塞尔的爱国者、1796年米兰的爱 国者。这一自由的旗帜仍在到处飘扬,从罗马到墨西 哥城,从布加勒斯特到都柏林。波兰人先是于1794年 高唱《马赛曲》以抵抗对其祖国的瓜分,后来又于 1956年唱着《马赛曲》反对苏联的暴政。17**年革命 之后,没有几个**不曾经历过类似的场景,在所有 **,都有人回望那时在法国发生的事件,从中寻求 启示、榜样、典范以及警示。海峡对岸的视角 *超脱于这些做法的,是世界各地的英语**。 它们*近的革命发生在17**年之前,只有爱尔兰除外 。即便是当时同情法国人的英语**人士,也认为法 国人给1688年在英国、1776年在美国宣告的自由带来 了麻烦。不管怎样,这样的同情者终归是少数。对大 多数说英语的人来说,其思想态度的模型早在1790年 就由埃德蒙·柏克的《法国革命论》铸成了,它的问 世比大革命“*糟糕的**行为”要早好几年。当时 有改革派称,法国人进行的只是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 、美国人1770年代的反叛(柏克曾是这一事业的支持 者)所完成的工作;柏克对这一见解义愤填膺,他坚 称法国大革命是某种全新的事物。此前英语世界的历 次革命,目的在于保卫自由的遗产免**击。而根据 这一新的法国标准,这些革命实际上根本不成其为革 命,因为法国人要以全面摧毁的方式来建立他们所谓 的自由。如果谨慎一点,如果对祖先的智慧怀有一点 敬畏,他们本来能够纠正原有制度中少量而轻微的缺 陷,并像英国人那样自由而平和地处置问题。但是他 们宁愿追随那种未经尝试的理性梦幻、那些自封的“ 哲人”,这种人掏空了对君主制、对社会秩序和对上 帝的信念。结果就是无**状态和“猪猡大众”充满 嫉妒的统治。柏克预言说,随后将出现*糟的局面, 需要建立*事独裁才能结束这一切。尽管没有预见到 事态发展会如何血腥,他还是正确地估计到*后会是 一位将*获胜。因此,柏克既是批评者,又被尊为先 知;但是,英国人在处理事务方面对于法国人的优越 之处,看来要在他死去18年之后、在滑铁卢的战场上 才能得到**的证实。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