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京城人物

走读京城人物
作者: 陈光中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5.90
折扣购买: 走读京城人物
ISBN: 9787108049933

作者简介

陈光中,1949年9月生于大连。当过学生、插队知青、铁路养路工人、蒸汽机车技术员、计算机工程师、文字编辑。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会员。喜文字,好摄影,偶习绘画。写过若干小说、散文、评论,画过些许漫画、插图。发表作品300余万字,包括长篇传记《侯仁之》、《走读鲁迅》、《走读周有光》以及《风景——京城名人故居与轶事》(共八册)、《北京胡同》等。部分作品在香港、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出版。

内容简介

3.佘幼芝:一段感人的故事 2000年清明后的一天,在袁墓与袁祠所在的东花 市斜街52号,我第一 次见到了余家的第十七代传人——佘幼芝老人。她为 我叙述了后来发生的一 些事情。 她说:“从先祖至今,佘家守墓已经整整370年 了。我们佘家世代单 传,都不长寿,始终没有活过 七十岁的,而且多是急病而亡, 如心脏病、脑溢血什么的。所以 最荒唐的是台湾作家李敖最近写 的那本叫《北京法源寺》的书, 居然说有一代佘家人在法源寺当 和尚!那怎么可能?那样我们佘 家岂不是要断代了?我曾祖父余 淇是第十四代;爷爷佘恩兆是第 十五代;到我父亲佘显增时有兄 弟俩,他行二,四十九岁就去世 了;我伯父佘翰卿也是只有一个 儿子,那就是我的堂兄。这也许 是上天的安排,我们佘家注定不 能蕃衍外迁,而要把根留在这 里,永远继承先祖的遗训。” “文革”当中,墓地遭劫。由于传说墓中袁崇焕 的头颅是金子做的,有人 甚至挖地三尺,袁墓彻底被毁。祠堂的正房被当时街 道革委会的主任和红卫兵 占了,后来逐渐迁入十几户人家,而佘家则被挤到院 西的两间小屋中——那本 是以前余家的羊圈。堂兄一家也搬走了,不知下落。 “文革”结束后,有关部门根据佘幼芝提供的线 索,修复了袁崇焕与佘 义士的陵墓,但由于种种原因,袁祠却未能复原,这 正是佘老人始终惦念 的事情。几十年来,她把各级部门都找遍了,许多领 导也亲自到这里来看 过,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她说:“有人提议要 把墓地迁到龙潭湖,和 袁崇焕庙并在一起,我坚决反对。大将军的墓是文物 ,离开它所在的地方 还能叫文物吗?我去市里区里到处找领导,反映情况 ,在有关人士的支持 下,终于拦住了……” 那天,我第一次见到佘幼芝的丈夫焦立江,他是 一位普通退休教师。 说到佘家守墓的事,他说:“原先我对她不理解 ,不明白一个老太太东 跑西颠地图个什么。后来,许多材 料需要我帮她写,写着写着,我也 被袁大将军和他们佘家的事感动 了,有些材料我是含着眼泪写的。” 曾经有一位美国人在参观过墓 地后感慨地说:我们美国建国才 二百多年,而佘家人为一个死去的 将军竟然守了三百多年的墓,真是 令人敬佩!这使焦立江更深刻地认 识到佘家守墓的特殊意义:这分明 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从此,他 便成为佘幼芝最得力的帮手。他很 为自己能够有幸参与这样一件了不 起的事情而感到自豪。 那次,我还见到了他们的儿子焦平,他是一个很 文静的小伙子。由于谈 话持续了很长时间,佘幼芝热情地要我留下吃饭。午 饭很简单,就是打卤 面。切面是焦平现去买的,饭后,也是他默默地把桌 子收拾干净。 佘幼芝与焦立江有两个孩子,女儿焦颖已经成家 ,儿子也参加工作了。 令人欣慰的是,也许是从小受影响的缘故,他们都很 理解自己的父母,有 空的时候,也经常陪他们去墓地打扫。孩子们还说, 等将来真的有一天老 人干不动了,他们会代替父母的。实际上,孩子们已 经为保护袁墓做过不 少事情。比如佘义士的墓碑在“文革”中失落,后来 还是焦平发现的。那 时他还小,有一次玩耍时无意中看到一块垫作台阶的 石头上有些刻字,像 是一块残碑,他赶紧告诉大人,经辨认后发现,那居 然是佘家先祖的墓碑。 如今,这碑已被修复,重新竖立在陵园里余义士墓前 。余幼芝说:“我儿子 对佘家的事很自豪,自己还写过一首诗:‘独守义园 思元素,勇镇宁锦慑贼 胆;大破后金敌百万,生前功名身后传。’那时他只 有14岁……” 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