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情偶寄

闲情偶寄
作者: (清)李渔
出版社: 江苏文艺
原售价: 54.00
折扣价: 29.20
折扣购买: 闲情偶寄
ISBN: 9787559476388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0),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一生著述丰富,工诗文,尤以戏曲、小说名世,著有《笠翁十种曲》等五百多万字,还批阅《三国志》,倡编《芥子园画谱》等,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艺术天才。

内容简介

【试读】 综述 《闲情偶寄》,顾名思义,“闲情”指的是休闲生活的情趣,“偶寄”是指没有羁绊的散漫式的记述方式。《闲情偶寄》是一部寓“庄”于“闲”的“小文”。作者在该书卷首《凡例七则·四期三戒》中述其名为:“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 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其幼时家境优裕,后遭逢明清易代,饱受动荡与战乱之苦。中年时家道败落,科举屡屡落第,坎坷半世,靠卖诗文等来维持生计,辗转各地,最终贫困而终。 李渔学识渊博,著述甚丰,是清初文坛上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名士,是拥有高雅的艺术情趣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玩味得情趣盎然的生活艺术家。作为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给后人留下了数百万字的作品,其主要著作有《笠翁一家言全集》,包括文集四卷、诗集三卷、词集一卷、史论两卷、《闲情偶寄》六卷。作为戏曲作家,李渔著有传奇十几种,有《笠翁十种曲》传世;作为文学家,他写过评话小说《十二楼》《无声戏》等。而他将《闲情偶寄》视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而此书也被誉为古代生活艺术大全,名列“中国名士八大奇著”之首。 《闲情偶寄》分为声容、居室、器玩、种植、饮馔、颐养、词曲、演习八部,共234个小题,论述了修容、园林、建筑、花卉、器玩、饮食、颐养、戏曲、歌舞、服饰等艺术,触及中国古代生活的许多领域,挖掘了艺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具有极强的娱乐性和实用价值。 《词曲部》和《演习部》是李渔的戏曲思想理论的集中体现,其理论可以简单概括为编剧理论和演剧理论两个方面。李渔编剧理论的精华在“结构第一”中。在汲取前人(如王骥德《曲律》)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戏剧理论体系。 其他六部主要谈娱乐养生之道和美化生活,内容丰富,全景式地提供了十七世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和世俗风情的图景:从亭台楼阁、池沼门窗的布局,界壁的分隔,到花草虫鱼,鼎铛玉石的摆设;从妇女的妆阁、修容、首饰、脂粉点染到穷人与富人的颐养之方等,表现了作者广泛的艺术领悟力和无限的生活情趣。这六部的写法寓情于理,更能让人体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李渔还希望通过草木虫鱼、摄生养性知识的论述,旁引曲譬,以助规正风俗,警惕人心。其中,《颐养部》总论养生,是一篇重要的养生文献。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力求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生活化。他不仅能从万物的细微处感知美感,还能在生活的点滴处寻得乐趣。李渔所选择的人生道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人中是罕见的,他一生以戏剧、小说为创作领域,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揭示出美,力求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他的成就也有别于其他文人而独具特色。李渔的美学是晚明以来强调日常生活的人情物理、高扬感性的思潮的美学呈现,也是关注世俗生活的新的文艺形式的逻辑延伸。至李渔,晚明以降哲学上的感性追求藉新的文艺形式演进到生活之中的全面审美,开出了绚烂的生活美学之花。1935年,林语堂英文版《吾国与吾民》给该书以极高的评价,认为该书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 《闲情偶寄》作为一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以轻松笔调写作的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著作,其精华和最有价值的部分显而易见,但本书亦有着不足之处。从艺术的角度而言,他的文笔兴味有余而深邃不足,而且由于时代的局限,有些内容欠缺科学的分析,也有些恶俗趣味,读者在阅读时也需甄别理解。 为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编者在《闲情偶寄》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译注,希望读者能轻松阅读,获得独特体验。若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批评指正。 余怀序 《周礼》一书,本言王道,乃上自井田军国之大,下至酒浆屝屦之细,无不纤悉具备,位置得宜,故曰:“王道本乎人情。”然王莽一用之于汉而败,王安石再用之于宋而又败者,其故何哉?盖以莽与安石皆不近人情之人,用《周礼》固败,不用《周礼》亦败。《周礼》不幸为两人所用,用《周礼》之过,而非《周礼》之过也。苏明允曰:“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古今来大勋业、真文章,总不出人情之外,其在人情之外者,非鬼神荒忽虚诞之事,则诪张伪幻狯獝之辞,其切于男女饮食日用平常者,盖已希矣。余读李子笠翁《闲情偶寄》而深有感也。昔陶元亮作《闲情赋》,其间为领、为带、为席、为履、为黛、为泽、为影、为烛、为扇、为桐,缠绵婉娈,聊一寄其闲情,而万虑之存,八表之憩,即于此可类推焉。今李子《偶寄》一书,事在耳目之内,思出风云之表,前人所欲发而未竟发者,李子尽发之;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者,李子尽言之。其言近,其旨远,其取情多而用物闳。漻漻乎,乎,汶者读之旷,僿者读之通,悲者读之愉,拙者读之巧,愁者读之忭且舞,病者读之霍然兴。此非李子《偶寄》之书,而天下雅人韵士家弦户诵之书也。吾知此书出,将不胫而走,百济之使维舟而求,鸡林之贾辇金而购矣。而世之腐儒,犹谓李子不为经国之大业,而为破道之小言者。余应之曰:唯唯否否。昔谢文靖高卧东山,系天下苍生之望,而游必携妓,墅则围棋。谢玄破贼,桓冲初忧之,郗超曰:“玄必能破贼。吾尝共事桓公府,履屐间皆得其用,是以知之。”白香山道风雅量,为世所钦,而谢好、陈结、紫绡、菱角,惊破《霓裳羽衣》之曲;罢刑部侍郎时,得臧获之习管磬弦歌者,指百以归。苏文忠秉心刚正,不立异,不诡随,而琴操、朝云、螭头、鹊尾,有每闻清歌,辄唤奈何之致。韩昌黎开云驱鳄,师表朝廷,而每当宾客之会,辄出二侍女合弹琵琶、筝。故古今来能建大勋业、作真文章者,必有超世绝俗之情,磊落嵚崎之韵,如文靖诸公是也。今李子以雅淡之才,巧妙之思,经营惨淡,缔造周详,即经国之大业,何遽不在?是而岂破道之小言也哉?往余年少驰骋,自命江左风流,选妓填词,吹箫跕屣,曾以一曲之狂歌,回两行之红粉,而今老矣,不复为矣!独是冥心高寄,千载相关,深恶王莽、王安石之不近人情,而独爱陶元亮之闲情作赋,读李子之书,又未免见猎心喜也。王右军云:“年在桑榆,正赖丝竹陶写。”余虽颓然自放,倘遇洞房绮疏,交鼓瑟,宫商迭奏,竹肉竞陈,犹当支颐障袖,倾耳而听之。 时康熙辛亥立秋日建邺弟余怀无怀氏撰 凡例七则(四期三戒) 一期点缀太平 圣主当阳,力崇文教,庙堂既陈诗赋,草野合奏风谣,所谓上行而下效也。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笔墨,乃治乱均需之物:乱则以之削平反侧,治则以之点缀太平。方今海甸澄清,太平有象,正文人点缀之秋也,故于暇日抽毫,以代康衢鼓腹。所言八事,无一事不新;所著万言,无一言稍故者,以鼎新之盛世,应有一二未睹之事、未闻之言以扩耳目。犹之美厦告成,非残朱剩碧所能涂饰榱楹者也。草莽微臣,敢辞粉藻之力! 一期崇尚俭朴 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奢则贫者难行,而使富贵之家日流于侈,是败坏风俗之书,非扶持名教之书也。是集惟《演习》《声容》二种,为显者陶情之事,欲俭不能,然亦节去靡费之半;其余如《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诸部,皆寓节俭于制度之中,黜奢靡于绳墨之外。富有天下者可行,贫无卓锥者亦可行。盖缘身处极贫之地,知物力之最艰,谬谓天下之贫皆同于我,我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不觉其言之似吝也。然靡荡世风,或反因之有裨。 一期规正风俗 风俗之靡,日甚一日。究其之故,则以喜新而尚异也。新异不诡于法,但须新之有道,异之有方。有道有方,总期不失情理之正。以索隐行怪之俗,而责其全返中庸,必不得之数也。不若以有道之新,易无道之新,以有方之异,变无方之异,庶彼乐于从事,而吾点缀太平之念为不虚矣!是集所载,皆极新极异之谈,然无一不轨于正道,其可告无罪于世者此耳。 一期警惕人心 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是集也,纯以劝惩为心,而又不标劝惩之目。名曰《闲情偶寄》者,虑人目为庄论而避之也。劝惩之语,下半居多,前数帙俱谈风雅。正论不载于始而丽于终者,冀人由雅及庄,渐入渐深,而不觉其可畏也。劝惩之意,绝不明言,或假草木昆虫之微,或借活命养生之大以寓之者,即所谓正告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也!实具婆心,非同客语,正人奇士当共谅之。 一戒剽窃陈言 不佞半世操觚,不攘他人一字。空疏自愧者有之,诞妄贻讥者有之,至于剿窠袭臼,嚼前人唾余,而谬谓舌花新发者,则不特自信其无,而海内名贤亦尽知其不屑有也。然从前杂刻,新则新矣,犹是一岁一生之草,非百年一伐之木。草之青也可爱,枯则可焚。木即不堪为栋为梁,然欲刈而薪之,则人有不忍于心者矣。故知是集也者,其初出则为乍生之草,即其既陈既腐,犹可比于不忍为薪之木,以其可斫可雕而适于用也。以较邺架名编则不足,以角奚囊旧著则有余!阅是编者,请由始迄终,验其是新是旧。如觅得一语为他书所现载,人口所既言者,则作者非他,即武库之穿窬,词场之大盗也。 一戒网罗旧集 数十年来,述作名家皆有著书捷径,以只字片言之少,可酿为连篇累牍之繁。如有连篇累牍之繁,即可变为汗牛充栋之富。何也?以其制作新言缀于简首,随集古今名论附而益之。如说天文,即纂天文所有诸往事及前人所作诸词赋以实之。地理亦然,人物、鸟兽、草木诸类尽然。作而兼之以述,有事半功倍之能,真良法也。鄙见则谓著则成著,述则成述,不应首鼠二端。宁捉襟肘以露贫,不借裘马以彰富。有则还吾故有,无则安其本无。不载旧本之一言,以补新书之偶缺;不借前人之只字,以证后事之不经。观者于诸项之中,幸勿事事求全,言言责备!此新耳目之书,非备考核之书也。 一戒支离补凑 有怪此书立法未备者,谓既有心作古,当使物物尽有成规,胡一类之中止言数事?予应之曰:医贵专门,忌其杂也,杂则有验有不验矣。史贵能缺,“夏五”“郭公”之不增一字、不正其讹者,以示能缺;缺斯可信,备则开天下后世之疑矣。使如子言而求诸事皆备,一物不遗,则支离补凑之病见,人将疑其可疑,而并疑其可信。是故良法不行于世,皆求全一念误之也。予以一人而僭陈八事,由词曲、演习以及种植、颐养,虽曰多能鄙事,贱者之常,然犹自病其太杂,终不得比于专门之医,奈何欲举星相、医卜、堪舆、日者之事,而并责之一人乎?其人否否而退。八事之中,事事立法者止有六种,至《饮馔》《种植》二部之所言者,不尽是法,多以评论间之,宁以支离二字立论,不敢以之立法者,恐误天下之人也。然自谓立论之长,犹胜于立法。请质之海内名公,果能免于支离之诮否? 湖上笠翁李渔识 声容部 选姿第一 “食色,性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古之大贤择言而发,其所以不拂人情,而数为是论者,以性所原有,不能强之使无耳。人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谓拂人之性;好之不惟损德,且以杀身。我有美妻美妾而我好之,是还吾性中所有,圣人复起,亦得我心之同然,非失德也。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王道本乎人情,焉用此矫清矫俭者为哉?但有狮吼在堂,则应借此藏拙,不则好之实所以恶之,怜之适足以杀之,不得以红颜薄命借口,而为代天行罚之忍人也。 予一介寒生,终身落魄,非止国色难亲,天香未遇,即强颜陋质之妇,能见几人,而敢谬次音容,侈谈歌舞,贻笑于眠花藉柳之人哉!然而缘虽不偶,兴则颇佳,事虽未经,理实易谙,想当然之妙境,较身醉温柔乡者倍觉有情。如其不信,但以往事验之。楚襄王,人主也。六宫窈窕,充塞内庭,握雨携云,何事不有?而千古以下,不闻传其实事,止有阳台一梦,脍炙人口。阳台今落何处?神女家在何方?朝为行云,暮为行雨,毕竟是何情状?岂有踪迹可考,实事可缕陈乎?皆幻境也。幻境之妙,十倍于真,故千古传之。能以十倍于真之事,谱而为法,未有不入闲情三昧者。凡读是书之人,欲考所学之从来,则请以楚国阳台之事对。 肌肤 妇人妩媚多端,毕竟以色为主。《诗》不云乎“素以为绚兮”?素者,白也。妇人本质,惟白最难。常有眉目口齿般般入画,而缺陷独在肌肤者。岂造物生人之巧,反不同于染匠,未施漂练之力,而遽加文采之工乎?曰:非然。白难而色易也。 曷言乎难?是物之生,皆视根本,根本何色,枝叶亦作何色。人之根本维何?精也,血也。精色带白,血则红而紫矣。多受父精而成胎者,其人之生也必白。父精母血交聚成胎,或血多而精少者,其人之生也必在黑白之间。若其血色浅红,结而为胎,虽在黑白之间,及其生也,豢以美食,处以曲房,犹可日趋于淡,以脚地未尽缁也。有幼时不白,长而始白者,此类是也。至其血色深紫,结而成胎,则其根本已缁,全无脚地可漂,及其生也,即服以水晶云母,居以玉殿琼楼,亦难望其变深为浅,但能守旧不迁,不致愈老愈黑,亦云幸矣。有富贵之家,生而不白,至长至老亦若是者,此类是也。知此,则知选材之法。当如染匠之受衣,有以白衣使漂者,受之,易为力也;有白衣稍垢而使漂者,亦受之,虽难为力,其力犹可施也;若以既染深色之衣,使之剥去他色,漂而为白,则虽什佰其工价,必辞之不受。以人力虽巧,难拗天工,不能强既有者而使之无也。 妇人之白者易相,黑者亦易相,惟在黑白之间者,相之不易。有三法焉:面黑于身者易白,身黑于面者难白;肌肤之黑而嫩者易白,黑而粗者难白;皮肉之黑而宽者易白,黑而紧且实者难白。面黑于身者,以面在外而身在内,在外则有风吹日晒,其渐白也为难;身在衣中,较面稍白,则其由深而浅,业有明征,使面亦同身,蔽之有物,其验亦若是矣,故易白。身黑于面者反此,故不易白。 肌肤之细而嫩者,如绫罗纱绢,其体光滑,故受色易,退色亦易,稍受风吹,略经日照,则深者浅而浓者淡矣。粗则如布如毯,其受色之难,十倍于绫罗纱绢,至欲退之,其工又不止十倍,肌肤之理亦若是也,故知嫩者易白,而粗者难白。皮肉之黑而宽者,犹缎之未经熨,靴与履之未经楦者,因其皱而未直,故浅者似深,淡者似浓,一经熨楦之后,则纹理陡变,非复曩时色相矣。肌肤之宽者,以其血肉未足,犹待长养,亦犹待楦之靴履,未经烫熨之绫罗纱绢,此际若此,则其血肉充满之后必不若此,故知宽者易白,紧而实者难白。 相肌之法,备乎此矣。若是,则白者、嫩者、宽者为人争取,其黑而粗、紧而实者遂成弃物乎?曰:不然。薄命尽出红颜,厚福偏归陋质,此等非他,皆素封伉俪之材,诰命夫人之料也。 编辑推荐 一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古代生活美学宝典 李渔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东方莎士比亚” 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冯唐等特别推荐 懂得美,学会欣赏美,方能体会生活滋味,万般物趣 -------*---------*---------*--------*--------*--------*-------*-------- 世间奇事无多,常事为多;物理易尽,人情难尽。 闲书不闲,每每自有真意,堪称“劝世正心”。 是所谓冯唐所云“别人因为吃喝玩乐身败名裂,李渔靠吃喝玩乐安身立命”,真意在“劝世正心”。 卖点 1、一本“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古代生活美学宝典,一本让人学会享受生活、欣赏美的著作,梁实秋、林语堂、周作人、冯唐等名人学者特别推荐。 李渔极富创作思想,对每件东西都有新颖议论。他所创制的器具中,至今仍有许多为世人沿用。 2、全新注释插图版,阅读轻松无障碍!以康熙刻本为底本,参校冀圣堂本。金奖作者绘制插图,且附长文概述统括全篇。 前有四折插页,分别为苏州古典园林代表《狮子林图卷》以及《行乐图镜心》;精美插图版,独具观赏和审美价值;更有大量详细注释,更便于阅读。 3、言辞经典,雅致意趣,如一汪清泉浸润人心—— #风俗之靡,犹于人心之坏,正俗必先正心。 #然近日人情喜读闲书,畏听庄论。有心劝世者,正告则不足,旁引曲譬则有余。 #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奢则贫者难行,而使富贵之家日流于侈,是败坏风俗之书,非扶持名教之书也。 #孔子云:“素富贵,行乎富贵。”人处得为之地,不买一二姬妾自娱,是素富贵而行乎贫贱矣。 4、硬壳精装,全新装帧,内置书签带,兼具典藏&环保双重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