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王朝

乾隆王朝
作者: 关河五十州|责编:张霆//哈曼
出版社: 现代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3.60
折扣购买: 乾隆王朝
ISBN: 9787514383348

作者简介

关河五十州,畅销历史纪实作家,其作品立论客观严谨,史学基础扎实,史料运用力求丰富和全面,注重采用口述史料等第一手资料,同时兼以文学笔法,行文简洁明快,注重阅读体验,条分缕析而又富有历史的思辨性,读者面极广。 代表作有《一寸河山一寸血》《战神粟裕》《虎部队》《中原大战》《当关东军遇上苏联红军》《张作霖大传》《晚清帝国风云系列》《康熙大帝》《雍正大传》等;今日头条的签约作者,开设的历史自媒体栏目阅读量近亿计。 与作者互动 新浪微博:@关河五十州围脖 QQ读者群:142742771 “今日头条”入驻号:八千里路云和月 微信公众号:ibaqianli(八千里路云和月) 百度贴吧:关河五十州吧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以父之名 从圆明园到紫禁城,当年有一条近二十里长的石板路,清代官员经常需要沿着它去圆明园早朝和陛见皇帝。那时的早朝多在凌晨五六点,一个官员如果要想赶上早朝,就必须半夜出发,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大臣来说,这实在是件苦差事,皇帝因此特别允许老臣可不出席早朝。 这一天却极为反常,宫廷内侍忽然于半夜里赶到大学士张廷玉等人府上,称皇帝要紧急召见。 什么事这么急?众人心中充满疑惑,却又不敢向内侍打听,只得赶紧起身,匆匆忙忙地向圆明园赶去。到了圆明园,他们才知道皇帝病危,且已经不省人事,进入了弥留状态。 由于事先缺乏心理准备,张廷玉等人当场被惊吓得目瞪口呆。 好在对于这一场面,皇帝本人早有预料,按照他多年前的嘱咐,张廷玉提议取出预存于圆明园的建储密旨,在他的指点下,总管太监很快捧出了黄封一函,内藏皇帝亲笔所写的诏书,主要内容为传位于四皇子弘历。当着众大臣的面,张廷玉在灯下进行宣读,确认了弘历嗣皇帝的帝位。 距张廷玉宣读诏书仅仅一个时辰,老皇帝便猝然离世,弘历捧着亡父的脚失声痛哭,宫中一片哀号。 狸猫换太子 很多年后,已经正式登基的弘历在南巡期间一再探访浙江海宁的隅园,他还按照隅园的式样,对圆明园中的四宜书屋进行改建并重新命名为安澜园,后者位列圆明园四十景,乃园中极具特色的一个建筑群。 隅园是海宁籍大臣陈元龙的私家花园,有人说弘历的生父就是“陈阁老”(陈元龙被授大学士,清代称大学士为阁老),因此,弘历才会对隅园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兴趣,又由于他经常把宫苑内的四宜书屋误会为海宁隅园,所以便干脆将其改成了自己老家的模样。 那么弘历又是如何进入宫中,成为龙子龙孙的呢? 民间传闻,康熙朝中叶,四皇子、雍亲王胤禛与陈元龙关系很好,有一天,两人都生了一个儿子,胤禛高兴之余,派太监将陈元龙的儿子抱进王府,说是要给他看看。而后过了很长时间,陈元龙才得以将“儿子”抱回,但他却吃惊地发现,“儿子”不仅已被调换,而且从男孩儿变成了女孩儿! 陈元龙情知中计,可是又不敢声张,更不敢直接去向胤禛讨要说法,只得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原来胤禛出于争储所需,急着想要儿子,偏偏王妃的肚子不争气,老是生不出儿子。陈元龙以为他们两家双双生子的那天,其实王妃生的仍是女儿,是胤禛不惜用计拿女儿换来了陈家的儿子。还有一种说法,胤禛自己并不知道易子的事,是王妃瞒着胤禛,谎称自己生了儿子,接着又偷偷地进行了调换。 总之,这个所谓的陈家子就是弘历。弘历长大后,对自己的身世也产生了怀疑,遂借南巡之机前往海宁探望陈府,这才解开了身世之谜。据说,弘历在从陈府大门走出后,特意命人将大门加上封条,传谕说:“此后除非天子临幸,否则不得轻启此门。”从此之后,陈家的这扇大门便被永远关上了。 这就是被列入“清宫四大疑案”的“狸猫换太子”。不过如清代的诸多秘闻传说一样,它与史实相去甚远,事实上,在弘历出生之前,胤禛已得四子,虽然前三个都不幸夭折,但按叙齿排行老三的弘时已经八岁,比弘历仅小三个月的弘昼也即将出生,而且其时他才三十四岁,正值壮年,完全可以继续生育,实无必要去偷换别人的儿子。 再者,当时胤禛与其他兄弟的争储大战已经相当激烈,偷换他人之子这样的事如果被揭发,政敌们一定会以此作为攻击他的口实,胤禛一向小心谨慎,又何至于愚蠢到这种程度?另据海宁陈氏宗谱记载,陈元龙有一妻二妾,共生一男二女,然而其次女都比弘历要大二十四岁,可知在现实生活中,胤禛根本不可能演出以女换男的调包戏。 从清宫档案的相关记载来看,弘历为胤禛的亲子无疑。他于1711年9月25日出生在雍亲王府,母亲是钮祜禄氏,本为胤禛第五个儿子,排行第四,由于三个哥哥已夭折,实际是胤禛的第二个儿子。此时距胤禛晋升为亲王还不到两年,又正值康熙废而复立太子,然而太子地位依旧岌岌可危之际,包括胤禛在内的不少皇子都想谋取储位,如果胤禛膝下仍仅有一子,不免显得单薄,对他争储不利,因此弘历的出生也确实为他争储增添了砝码。 清代皇室重视教育,弘历六岁就学,自九岁起受业于庶吉士福敏。作为弘历的第一个启蒙老师,福敏性格刚直,教学态度严格认真,弘历对此颇为感念,认为在他“冲龄就儒”时,主要来自福敏的“启迪之力”。弘历自己也聪明伶俐,从小就有过目成诵的能力,到他十三岁以前已“熟读诗书、四子,背诵不遗一字”。 弘历这种超强的记忆力或许来自祖父的隔代遗传。康熙曾经说过,凡是他看过的书,即便有日月间隔,也不会遗忘。到了康熙老年,记忆力虽已有所下降,但他仍准确地知道自己想要查找的内容在某书的某卷某处,指令近侍人员去取,从无差错。 康熙晚年经常住在京城西郊的畅春园,为了让皇子和心腹重臣陪驾方便,他把京西的许多花园赏赐给他们居住,赐给胤禛的便是日后闻名遐迩的圆明园。 圆明园原为一座荒废了的明代私人花园,至清代才重新成为官园,但初期规模仍很小,胤禛受赐后对圆明园做了一些兴建,至康熙末年,园子已经修得很像样子了。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牡丹台(后改名为镂月开云)即修建于这一时期,此台主殿乃香楠木所建,殿顶的两色琉璃瓦砌成图案,从而营造出了金碧辉煌的效果,不过整个景点最吸引人之处却还不是建筑外观,而是殿前台地上的牡丹,也正是通过这些牡丹,弘历得到了与祖父亲近的良机。 康熙素来喜爱牡丹,据说他可以识别出九十种不同品种的牡丹花,1722年4月,恰是牡丹盛开的时节,牡丹台数以千计的牡丹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应胤禛之请,康熙四天之中连续两次到牡丹台观花,其间胤禛将时年十二岁的弘历正式引见给了康熙。 祖孙三代,也可以说是跨越时空的三朝天子,就这样神奇地会聚于一堂。康熙一见弘历就喜爱上了这个皇孙,决定即时带回宫中养育,这是弘历少年时代极为重要的一个时刻,后来成为皇帝的弘历专门在牡丹花会的现场立了一块石碑,刻上两次盛会的事迹,以志纪念。 他将来的福分一定会超过我 ★关河五十州“帝王三部曲”之一(《康熙大帝》《雍正大传》《乾隆王朝》),从人性视角观照一个时代的风起云涌,揭秘关于一个盛世的气象与迷思。 ★丰富的史料参照解读,揭秘“乾隆盛世”真实的社会面貌。既有宏观的历史脉络考证,也有微观的民间社会观察。不少人置疑乾隆王朝是“饥饿的盛世”,作者立足于历史现场,重新回溯了那个时代及其王朝,从经济、人口、社会生活等指标情况给出了客观的评述。另外对乾隆晚年与西方的碰撞也给出了符合历史逻辑的评价。 ★深入解读乾隆帝的施政手腕与清帝国的军政风云,从人性化的视角触探乾隆帝的心理世界的变化,并阐述由此而给清帝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把帝王气质与王朝气质的相互浸润影响,分析得淋漓尽致。 ★客观记述乾隆帝的“十大武功”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及其对中国的地方政治结构、宗教信仰及版图构成的影响,进行详尽而客观的讲述,将乾隆帝的政治遗产意义分析得极为到位。 ★对张廷玉、傅恒、阿桂、福康安、海兰察、刘统勋、刘墉、和珅、富察皇后、令妃等今人耳熟能详的人物有着细节丰富的刻画和去脸谱化的还原。如乾隆因何对富察皇后念念不忘;《延禧攻略》中的令贵妃魏佳氏历史中的后宫地位;和珅真实的历史形象;纪昀、刘墉、阿桂、傅恒等究竟谁才是乾隆心中的宣力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