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工人
原售价: 87.00
折扣价: 57.05
折扣购买: 人民工匠许振超
ISBN: 9787500886235
刘新平,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青年杂志社编审,先后获五四新闻奖一等奖、中国青年报刊好文章一等奖、全国司法好新闻奖、首届五一文化奖等,出版有《金牌工人许振超》、《漂泊的舞台》、《婚姻中国》等作品。
序章 半个世纪的回眸 穿越岁月的烟尘,半个世纪前的1974年,一条进入 港区的马路上。许振超看见年轻的自己,手里拿着一纸 到青岛港工作的调令,满心喜悦地在路上走着,嘴里哼 唱着:“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铁,它轻轻地一抓 就起来……” 2024年初秋,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 。 一眼望不到边的集装箱整齐有序地码放在堆放区, 码头工作区内的主干道上,各种大中型拖车来来往往, 一派繁忙景象。码头岸边,停泊着数艘巨轮,一排高大 的桥吊伸出钢铁巨臂,井然有序地进行着集装箱标准化 装卸作业。只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场没有机器轰鸣 ,只有海潮漫卷的起起落落;没有人声鼎沸,只有桥吊 作业的行云流水。 许振超站在岸边。 放眼望去,不远处的海面上正有几艘巨型货轮在缓 缓离港;另一边,则是数艘巨轮在港监人员的调度下, 等待进港…… “变化真大啊!”许振超喃喃自语。当初他刚到港 口工作时,青岛港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支线小港,只能 靠泊万吨船舶,如今已经发展成40万吨大矿船的母港, 世界第四大港;以前装四五百个集装箱的轮船就感觉很 不一般了,现在,一艘货船装两万集装箱甚至更多,都 属寻常。变化的确太大了…… 抬望眼,目光穿越岁月的烟尘,回到半个世纪前的 1974年,一条进入港区的马路上。许振超看见年轻的自 己,手里拿着一纸到青岛港工作的调令,满心喜悦地在 路上走着,嘴里哼唱着:“大吊车,真厉害,成吨的钢 铁,它轻轻地一抓就起来……” 那时的青岛港装卸条件落后,机械化作业水平有限 ,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不以为苦,反而乐在其中。他的 第一个工作是皮带机电工;逾半年,因为工作勤恳,他 当上了门吊司机。到1984年,他如愿以偿地成为青岛港 的第一代桥吊司机,开上了当时最先进的桥吊。那一刻 ,他心花怒放,因为,那一直就是他的理想和目标啊! 在桥吊队,他不断磨炼自己,练出了多个轰动一时 的技术绝活,并在工作中屡创佳绩。他还以惊人的刻苦 钻研桥吊维修技能,为港口节省了巨额维修费用,成了 远近闻名的“桥吊大拿”。 时间来到2001年。 历史为许振超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青岛港战略 西移,新桥吊的安装却一波三折,屡屡延期,青岛港总 裁常德传现场拍板,任命他为桥吊安装总指挥。而他也 不负所托,一路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如期将桥吊安装 成功。随后在2003年,他作为桥吊队长率队先后两次创 下单机效率和单船效率的世界纪录,震惊了国际航运界 。而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也迅速在社会上引发轰动效 应。2004年,对“振超效率”和“振超精神”的宣传报 道达到高潮:一场场报告,一次次座谈,一个个重量级 的表彰和奖励,还有扑面而来的鲜花、掌声和不停闪烁 的镁光灯,有时会让他有一种应接不暇的局促。 随着许振超的名字变得家喻户晓,他的妻子和母亲 ,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赞扬。 2004年3月30日上午,青岛市妇联特别邀请许振超 的妻子许金文作报告,向大家讲述她眼里的许振超是个 怎样的人。 5月8日,由青岛市委宣传部、市精神文明办公室、 市妇联、青岛日报报业集团和市广播电视局联合开展的 青岛市2004年“十佳母亲”评选活动揭晓,许振超的母 亲李玉琴等10位女性被评为“青岛市十佳母亲”。在那 次的颁奖大会上,许振超心怀感激,登台拥抱了自己的 母亲。72岁的李玉琴老人勉励许振超要继续努力,好好 地干…… 甚至,他的事迹和形象还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他至 今还记得,那是一台名叫《爱在这片海》的大型情景歌 舞剧,全剧由“蓝色的港湾”、“大海的期盼”、“世 界向你微笑”、“海一样的情怀”四个乐章组成,融合 了戏剧、歌舞等多种表现形式,从工作、生活、学习等 多个侧面精心记叙了他的事迹。记得演出结束后他和爱 人被安排登上舞台与剧中的演员们见面。演员们请他提 提意见,他想了想说:“有一点不像,就是剧中许振超 的妻子叫许振超‘老许’,而实际生活中妻子叫我‘许 老大’。”演员们听后都笑了。 全面讲述首位共和国“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 许振超的人生往事、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