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与解惑(典藏版)

针灸治疗与解惑(典藏版)
作者: 王启才,张燕,郑崇勇,钱娟,曹雪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3.70
折扣购买: 针灸治疗与解惑(典藏版)
ISBN: 9787504696106

作者简介

王启才 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1969 年毕业于湖北中医学院(现湖北中医药大学),留校从事中医针灸学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1979-1981年参加中国援助北非阿尔及利亚医疗队。1987 年作为首个人才引进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世界浮刺针灸学会荣誉主席,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荣誉会长,中国针灸推拿协会副会长,中国针灸临床学会第二、三届秘书长,中国针灸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自然医学研究院荣誉院士,美国纽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国际医药大学博士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加拿大(蒙特利尔)中医学院兼职副院长、教授,瑞士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英国伦敦中医学院教授,法国里昂中医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针灸研究生班特邀教授,香港中医药研究院学术顾问、客座教授。先后多次赴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非洲、欧美等地几十个国家讲学、医疗、传道授业。 1989 年获南京中医学院优秀教学质量奖,2003 年获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奖教金。2006 年在全国第四届科技大会上被国家科技部评选为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先进科技工作者,2010 年被江苏卫视和山东卫视聘为中医养生栏目主讲嘉宾,同年又被中华中医学会评为中国针灸行业唯一的中医药科普讲座“金话筒”奖。2022 年荣获“中俄传统医学交流项目高水平专业成就奖”。 “二个唯一奖,一生启才智”,在针灸界传为佳话。善于思考,勤于笔耕。主编和参编著作 90 余部。 1978 年参加国家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的编写及审定。2001 年担任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主编、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针灸学》主审。2022 年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经络学——正经之外临证体系》。发表中医针灸医学论文 200 多篇,医学科普文章 600 多篇。 张 燕 1992 年毕业于湖北大学文学系,2003 年毕业于北京中华研修大学中医美容研究生,2003—2009 年一直在北京参加中囯中医研究院、北京市大道中医研究所的职业培训。2018 年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中国医药新闻信息协会仲景学术传人,蒙古国传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上海漾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学汇通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穴位营养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创办了漾亮康美教育培训中心,为行业输送上万人才。 从事中医水针研究 20 余年,专注于穴位与抗衰的结合,独创了穴位营养抗衰和穴位透视术。擅长调理富贵包、颈后肉、肩颈疼痛、男性功能低下及不育,月经不调、不孕症,情绪抑郁等亚健康问题。 2021 年主编《不苦口的良药》,2022 年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经络学——正经之外临证体系》。 郑崇勇 教授、主任中医师,1994 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学院兼职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安医院中医妇科学科带头人,成都武侯郑氏叁仁堂中医诊所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五批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全国中医专科专病经方拔尖人才。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不育不孕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妇产科与辅助生育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基层适宜技术推广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和肿瘤外治法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中医药适宜技术研究会常务理事,成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 主编和参编学术著作 10 余部,2022 年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经络学——正经之外临证体系》。 钱 娟 苏州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北宋名医钱乙第三十一代传人。1996 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外语系本科,1996—2008 年家传中医学习,2008—2009 年就读于英国威尔士大学 MBA 硕士毕业,2018—2020 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生物技术及管理博士后学位毕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套针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生幼堂中医院院长,北京生幼堂中医药研究院院长,苏州生幼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大国医药智库首席科学家、客座教授,苏州钱镠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医派医馆特聘专家。 先后荣获“中医特色诊疗传承人”、“中国科技创新优秀发明成果奖”、中国科协评定的“建党 100 周年 100 人大国医者”、卫健委“十三五”课题组特约研究员。2021

内容简介

第1章 针灸治疗机制及疗效 第一节 针灸治疗机制 针灸可以治病,已为古今中外医疗实践所证实。针灸疗法之所以能在医学领域历经数千年不衰,在为人类防治疾病的医疗实践中发挥巨大作用,显示其强大的威力,就在于它能经得起实践检验,并具有令人信服的疗效。那么,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呢?针灸治病的机制是什么? 中医学认为针灸对人体的作用主要在于通经活络、调节气机和治理神气。《灵枢·终始》载:“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气”概括了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即所谓“气机”。《素问·宝命全形论》载:“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神”除了可以理解为人的感觉、思维之外,也包括机体的各种抗病能力。正如《灵枢·小针解》载:“神者,正气也。”《灵枢·九针十二原》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则指此种调节气机、治理神气的作用是通过针刺经络而取得的。《素问·调经论》中“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与《千金翼方》中“凡病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等记载进一步说明针灸调节气机和治神理气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以经络理论为依据,这为我们研究针灸治病的机制提供了启示,开拓了思路。 经络在人体具有沟通内外、联系上下的作用,从而将人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之间、体表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密切联系,都是依靠经络实现的。针灸治病就是通过刺激经络、腧穴而调整脏腑、组织功能,促使阴阳平衡。现代生理学知识又证明,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这个调节过程。可见,针灸治病是通过综合作用实现的。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针灸对机体可以产生三大作用和四种反应。三大作用即兴奋作用、镇静作用,强壮作用;四种反应即对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对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对内脏的兴奋和抑制,对新陈代谢的增进和减退。这些作用和反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机体所处的状态。当机体处于亢进(兴奋)的状态时,针灸可使之降低(抑制);当机体处于低下(抑制)状态时,针灸又可使之增高(兴奋)。总之, 当机体阴阳处于不平衡状态时,针灸可使之趋于相对平衡。部分腧穴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内关和中脘既能止吐又能催吐;合谷和复溜既能发汗又能止汗;中极和关元既治遗尿又治癃闭;天枢和足三里既能止泻又治便秘……有的腧穴存在着相对特异性,如素髎升高血压,至阴纠正胎位,少泽治乳少,四缝治疳证等,但这些都离不开机体自身的内在因素。 统观针灸临床,针灸对于机体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祛风除湿,温经散寒;②舒利筋骨,调理血脉;③化痰通络,活血化瘀;④清热解毒,消肿散结;⑤抗菌消炎,镇痛止痉;⑥醒脑开窍,镇静宁神;⑦回阳固脱,益气养血;⑧增强免疫,强身健体。概括而言针灸的治疗作用就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补虚扶正,泻实祛邪;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三大作用。其中,疏通经络最为重要。针灸治病的范围很广,可以治疗功能失调的病证,如腹泻、便秘、遗尿、癃闭;也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如颈椎病、腱鞘囊肿、胃下垂、视神经萎缩。可以治疗急、慢性炎症,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乳腺炎;也可以治疗传染病,如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更可以治疗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疼痛,如风湿性肌肉及关节疼痛、神经性头痛、坐骨神经痛、胃肠痉挛性疼痛、泌尿系绞痛、手术后创口疼痛,并可作为外科手术时的麻醉手段(针刺麻醉)等。针灸为什么能够治疗这么多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这就是针灸治疗的作用即针灸治病的机制问题。 针灸治疗能提高机体的免疫防卫能力,激发和调动机体内在固有的抗病能力;对机体各脏腑组织、各系统的功能有整体调节和促进、稳定作用;对病变组织起到修复作用,使病理状态恢复为正常状态而治愈疾病。这是目前已经得到实践和实验证明的针灸对机体的基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