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北京(精)

记忆北京(精)
作者: 陈平原|责编:卫纯
出版社: 三联书店
原售价: 49.00
折扣价: 33.40
折扣购买: 记忆北京(精)
ISBN: 978710806600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北京学” 我本南人,有幸北上,居然爱上了北京的风土人情, 当然也就连带喜欢翻阅相关的文献。 记得80年代初,北京古籍出版社曾整理重印了一批明 清文人所撰关于北京史地风物的书籍,单是我搜集或翻阅 过的就有近二十种。那时还不时兴打丛书名字并开列书 目,故至今没弄清总共出了多少,也就谈不上能否配齐。 曾听主持其事的长者抱怨,这套书印数不多,销路欠佳, 那时觉得不可思议。近日逛琉璃厂书店,竟还能见到好几 种,更是出乎我的意料。前些年“京味小说”“京味话 剧”走红,近年又有“胡同热”“京戏热”,再加上重修 圆明园、恢复天桥、建造老北京微缩景观等宏伟计划, “北京”已被炒得够烫手的了,为何这一批很不错的关于 北京的古书竞没被一抢而空?要是像50年代的老舍他们那 样“热爱新北京”倒也罢了,可如今打的分明是“老北 京”的招牌。谈旧京而不涉及这批珍贵的史料,无论如何 说不过去。 慢慢地,看出了点门道。开悟之日,自嘲未免过于 “书生气”。这些年的“北京热”,主要限于文学家和旅 游业,学界本就热情不高。倘若不做考证溯源,《日下旧 闻考》《京师坊巷志稿》等著作确实没什么用。“景物 略”“岁时记”还可作文章读;至于“录”“考”之类, 本以史料见长,绝对无法吸引一般读者。故此类书之行销 与否,取决于学界。治学门径千差万别,以“北京”为研 究对象者不一定非从元明清说起。不过作为个人爱好,我 相信治“北京学”者,大都会对北京的史地风物感兴趣。 因而,从此类书之滞销,我猜想立志以“北京”为研究对 象的学者不多。 不敢说“世界潮流”,单讲近年国内学术动向,地域 文化以及都市文化的研究正日益勃兴。已经从“提倡” “泛论”深入到各种各样的“专题研究”,以我有限的接 触,起码“上海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研究就已初具规 模。这不只是指建立基金会、出版杂志和丛书,主要是因 其有了明确的学术指向——包括宗旨、范围与方法。相对 来说,谈论“北京文化”的仍以作家为主,这就难怪抒情 多而实证少——这种“谈论”方式自有其价值,艺术感染 力强,审美效果好;可难以深入,且无法积累。不能总是 “岁时”“风土”,也不能只限于“杂咏”“纪游”,现 代学术发展已经为都市文化研究提供了许多成功范例。不 说远的,像顾颉刚谈妙香山、梁思成谈古建筑、齐如山谈 京剧脸谱、侯仁之谈北京史地、王世襄谈鸽哨和蛐蛐,就 都让人大长见识。就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而言,顾等人都 说不上“先进”,可起码比顾炎武的《京东考古录》、孙 奇逢的《畿辅人物考》“新”。今天的“北京学”,想必 日新月异,只是限于见闻,未能举出更加权威的例证。 不管是作为千年古都,还是作为现代化国际都市, “北京”都是个绝好的研究题目。“北京学”目前之所以 不大景气,有地方政府、学术团体组织不力的原因,但恐 怕更重要的是学者的观念。上海人谈“上海文化”、广东 人谈“岭南文化”,北京人则更愿意谈“中国文化”—— 这种以中国文化代表自居的心态,使得北京学者目光远 大,不大屑于“降级”从事区域文化研究。当然,这也与 目前中国学界的风气有关,美国学者或日本学者大概都不 会将“北京研究”视为无足轻重的“小题目”。 或许还有一种辩解:北京作为首都,历来五方杂处, 地方色彩不强,更何况学者来自五湖四海。撇开专业训练 或“旁观者清”之类的大道理,单说治学必不可少的“兴 趣”,我就很欣赏周作人的态度:“我的故乡不止一个, 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的野菜》)现代社 会人口流动大,哪个大城市里三代以上的本地人都不多, 没有理由强调闽人治闽学、湘人治湘学。 接下来的问题很可能是:那么你呢?你的“北京学” 成果何在?说来惭愧,限于时间和学力,我大概只能当个 好读者。诸君如果见到此类好书,请别忘了打个招呼,我 会买的。 1994年8月14日于京西蔚秀园 (初刊1994年9月16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