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拔节的声音](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00819/23/20200819234337781.jpg)
出版社: 文汇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2.60
折扣购买: 生命拔节的声音
ISBN: 9787549626359
第二节 江南故乡的温馨记忆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支犹太人自上海进 入江南这片富庶之地,从此便在此繁衍生息,其中 一分支改为阳姓(百家姓里排倒数第五)。这段历 史无从考证,或者只是个传说,甚至可能是无稽之 谈。 我依稀记得姑妈讲过,祖父是远近闻名,专帮 人打官司写状纸的“铁嘴”,亦称“刀笔吏”。由 于辈分排行第三,后改名“阳铁三”。阳铁三虽家 境贫寒,却写得一手好字,且能言善辩,故被江南 乡绅大户孙家看中,将女儿许配给他,并陪嫁了十 亩上好的水田。祖父母生了一子一女,长子即为我 的父亲阳云奇,次女即为姑母阳明宝。 在父亲13岁、姑母9岁时,祖父母因病相继离世 ,一双孤苦伶仃的儿女就被舅舅家领养。每当看到 表哥表姐去上学,姑母就十分羡慕,但寄人篱下也 只能在家中纺纱织布,绣作女红,当个“使唤丫头 ”,以报答舅舅家的养育之恩。上学受教育对于女 孩来说,是没有资格的,因为江南人认为,“丫头 家”早晚是“人家的人”,不值得多花钱培养。 倔强的父亲从13岁起就离开家乡,独自在上海 书局印刷厂勤工俭学,当排字工,并靠自己的努力 完成了学业,直至大学毕业留在上海。之后,他曾 执教于南京金陵女中,当过训导主任,后受聘于武 汉大学任历史系副教授。我出生时,他正在武汉大 学任教。 姑母从小对自己的亲哥哥有着强烈的崇敬心和 依赖性,这是因为哥哥不仅是与她相依为命的唯一 亲人,是唯一可以倾诉、藉以依靠、值得信赖的精 神支柱,而且哥哥奋发有为、满肚子学问,是她头 上的一方天。作为女孩,她唯一能学、能做的就只 有女红。也许是得益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她心灵手 巧;或许是哥哥的榜样作用激励她求精求好,她小 小年纪就把针头线脑的活做得无比精巧,让大人们 都对她刮目相看,人人赞傲。从9岁开始,她把自己 对哥哥的亲情和思念,通过针线密实地缝进每一件 衣服,多次托人带给在上海当学徒的哥哥,给哥哥 一次次的惊喜。直至她老年时,这些陈年旧事还成 为她经常回忆的美好往事、津津乐道的家庭话题和 值得骄傲的个人资本,总是百讲不厌。想想也是, 现在9岁上下的女孩,大多还是吃饭不管饥饱,睡觉 不知颠倒,独女整天撒娇,哪像我那当年失去双亲 的姑母,不光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且9岁就 开始学当“妈”。 她对亲人的挂念和关爱,真可谓无微不至;把 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体现得淋漓尽致。每当她提 起这些令她引以为豪、值得回味的往事时,我都感 同身受般洗耳恭听,并且毫不吝惜、恰到好处地由 衷赞叹,引得她像孩子似的开怀大笑。她曾在位于 上海徐汇区的大中华橡胶厂当过女工,因抗日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