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2.20
折扣购买: 述情的力量:如何让别人理解我?
ISBN: 9787559857460
赵永久 资深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曾担任多家卫视特邀情感心理嘉宾。 自2008年起,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讲授与述情相关的《爱的能力》系列课程,收获广泛好评。 著有《爱的五种能力》等长销书。
第一部分述情是打开自己的心 “这不公平!” “这件事很正常!” “他不应该这么做!” “我觉得他看不起我!” 不管是在上课时,还是在咨询中,当人们告诉了我他们生活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后,为了能够帮他们,我通常会问:“当时,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我经常能听到类似上文这样的回答。 生活中很多需要谈论自己内心感受的时候,我们中的不少人都会以为类似上面的回答就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可是这些真的是感受吗?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不是感受,而是人们对事情或对别人的评价。 很多人在日常说话时,也往往都是这样表达。这很可能意味着,很多人并不能清晰地辨别什么是自己内心的感受,什么是自己的评价。如果是这样的话,他们当然也较难准确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人与人之间最为深入的关系,本质上是心与心的关系,是需要靠感受来建立并互动的。无法清晰地表达感受,就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到一个人所建立的各种人际关系的质量。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不交流感受,对方就会觉得自己像是在和一个木头生活,枯燥、乏味、缺少温度,也无法亲近与理解。 再比如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不与子女交流感受,子女就无法发展出强大的内心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甚至会觉得自己一直活在孤独中。这也是很多青少年会抑郁甚至出现自杀倾向的原因之一。 还比如在与家人之外的人际关系中,如果不交流感受,就难以有真正知心的好朋友。因为别人会觉得无法真正理解这个人,也不被这个人所理解。 同学、同事、朋友间相处,比如,相互吐槽时,如果说的不只是自己的评价,更包含了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就会容易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述情障碍(Alexithymia),又叫情感难言症,指的是一个人无法感知、命名、表达自己的感受。不会表达感受的人,其实是存在一定程度的述情障碍的。 人内心的感受有很多种,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包含情绪、情感、心境三者在内的感受集团。有严重述情障碍的人,通常除了愤怒和恐惧两种体验特别强烈的情绪外,对于其他感受的感知和认识似乎一片空白。就像颜色本来可以细分为无数种,但在他们的世界里,只有黑和白两种一样。 而极其严重的述情障碍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任何感受,他们就像没有感受功能一样。不过,之所以会出现这么严重的情况,往往是因为他们与情绪相关的某些大脑器官出现了问题。韩国作家孙元平在其所著的小说《杏仁》中虚构了一个有述情障碍的男孩儿。他因为大脑中与情绪功能相关的器官“杏仁核”天生发育不良,缺少情绪功能,当他的外婆和妈妈在他面前被人杀死时,他也一点不 恐惧,不悲伤,因而被人称为“怪物”。 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其中描述的因大脑中杏仁核发育不良而导致情绪功能缺失的现象,却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并且不只是杏仁核,在情绪产生的过程中人脑的多个器官都参与了情绪信息的加工,比如右脑、前额叶、扣带回、海马体,及连接左右大脑的胼胝体等。这些部位的损伤、病变或发育不良,都可能会影响到人们对内心感受的感知与表达。 不过,这种情况是大脑的器质性问题导致的,而非心理原因所致,因此不在本书的探讨范围内。 心理原因所致的严重述情障碍是儿时养育出现问题的结果。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养育者①一点也不关注他的感受,而是一直以养育者自己的感受为中心,甚至经常打压和否定他的感受,他就可能会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完全隐藏起来,只用智力和理性来与外界打交道。这就导致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任何事情都可能只是从理性角度来理解的,平常做决定也往往是参照别人所谓的正确标准,没有外界提供的参考标准他们就什么事情也做不了。 他们往往需要依据“大多数人都觉得是对的”,或“遇到同样的情况大多数人会如何做”作为生活的标准去决策和行动。比如在找对象时,他们可能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人,这样就只能完全依据对方的外在条件来选择。因此学历、身高、收入、家庭、工作等很容易地就成了他们择偶时的绝对标准。 做任何事情时,他们想的都是应该怎么做,而不是他们的内心想怎么做。甚至在做家务时,如果没有人告诉他们具体标准,他们中的一些人也会为应该做到什么程度而困扰,比如,碗要洗多少遍才算干净等。 他们还可能从小学习很好,甚至是天才儿童。而这是因为儿时当他们内心的感受被隐藏起来、不再起作用之后,他们不得不过早地启用智力来应对外界,从而使得他们比其他同龄孩子的智力发展得要更早一些。 但长大之后,一旦进入了社会,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别人,别人也经常难以理解他们。他们还可能对他人具有依赖性,通常会在建立和维系亲密关系,以及 在职场人际交往中遇到重重困难。 不过,这也只是少部分人会出现的较为严重的情况。也就是说,述情障碍并不是只有完全障碍和完全不障碍两种情况,而是一个从完全障碍到完全不障碍的连续谱,我们中的不少人可能都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上。 比如有一些人,当遇到一些事情时,特别是在受委屈的情况下,他们的内心体会不到什么感受,但眼里却在流泪。这说明他们心里是有感觉的,只是没有被意识到,这是内心的感受被隔离起来了。 也有一些人,他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感受,但不知道那些感受具体应该叫什么名字,只会用很笼统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比如难受、不舒服、堵得慌等。 中文里用来表达感受的词语至少有两百个之多,但他们就只会用那么几个,这就会导致别人理解他们时有一定困难。并且当他们表达感受时,因为会使用的感受词实在太有限,就容易变成心里委屈了说“我不舒服”,焦虑了也说“我不舒服”,生气了也说“我不舒服”,身体哪里痛了也说“我不舒服”,别人听多了也很容易觉得不舒服。 还有一些人,他们知道自己心里的感受大概是什么,但就是说不出来。就像让一些农村地区的老人对他们的老伴说“我爱你”一样,他们心中可能的确是有着浓烈情感的,但说出来就是很困难, 会感觉到害羞、不好意思。 这跟他们儿时的成长环境中人们都不这样表达,或很多人会把表达自身情感这一行为视为脆弱、矫情等有关系,导致了他们感受的自由流动被强烈的羞耻感深深地禁锢着。这种情况下,很多人顶多是在喝了酒之后才可以表达一些感受,并且这还是因为酒精抑制住了那些羞耻感,使得内心的情绪可以得到一定的释放。这也会使得一些人更喜欢喝酒。因此,不少人会发现有一些人平时一般不跟 自己联系,一旦联系就是在喝过酒之后。 整体上看,很多人都存在着述情障碍,但程度不同,具体的障碍也有所不同。严重的述情障碍,往往伴随着人格不够成熟的问题,需要专业的心理帮助。程度较轻的,特别是那些内心本来有感受,但因为所处的成长环境中大家都不表达,所以就不习惯表达,也不太知道如何表达的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提升述情能力的,这也应该是占比更大的群体。 这些年,我一直在开办一些与提升述情能力相关的线上和线下课程。很多学员课后也都反馈说,通过上课,他们的述情能力的确得到了提升,这对他们的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工作、友谊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这也是本书的目的,希望我对述情的详细介绍,可以帮助大家提升这种能力。 生活中我们是否总是感到不被理解?是否常常讨好别人?是否难以形容自己的感受?这些其实都是“述情障碍”的表现。那么,什么是“述情障碍”,什么又是“述情”? “述情障碍”就像情感上的色盲,无法区分心理感受与生理感受,无法为自己的感受命名,或无法描述、表达自己的感受。 “述情”是“共情”的双生概念,如果说共情是更好地理解别人,述情就是让别人更好地理解自己。述情的能力来自能够感受、能够识别自己的感受并将其表达出来。学会述情,不仅可以让别人更好地理解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疗愈自己内心的创伤,更好地感知这个世界并与之联结。通过述情,我们的内心不再是封闭的,而是打开的。 这本书将“述情”作为独立的心理学概念进行阐述,深入人们渴望被理解的内心需求,以平易近人的口吻、流畅通俗的语言,带领我们打开“述情”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