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史十讲
作者简介
朱维铮(1936-2012),中国经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学术史、中国史学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和中国近代史等多个领域的历史学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2006年曾获德国汉堡大学荣誉博士,此前从未有中国人获此荣誉,也是自季羡林之后,另一位获得德国高等学府授予的荣誉博士的中国人。
内容简介
历史表明,自从儒术独尊以后,中世纪中国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官方表彰的经传研究,总在追随权力取向,论证经义具有实践品格,所谓通经致用。但通经标榜的是阐明孔子的基本教义,所据经传又充斥着关于历史的矛盾陈述,要使其化作粉饰或辩护现行的“君人南面之术”的信条,需要不断重新诠释并在“致用”上出现歧见与冲突,当然必不可免。 中国的中世纪史特别漫长是事实,但绝非黑格尔所武断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理智活动方面是停滞不前的,所谓“两千年以前在各方面就已达到和现在一样的水平”。即使形式似乎最少变化的经学,究其历史形态,也总在或隐或显地不断更新。至迟在18世纪,学者们便指出传统经学存在着汉宋两大系统,并从历史角度探寻经学在时间上的变异过程,乃至钦定的《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总叙”也强调西汉以后两千年“儒者相沿,学凡六变”。那以后,继续展开的经学原典考证,从音韵、文字、训诂、订补、校勘、辨伪、辑佚等角度,愈来愈多地恢复今古文诸经传的历史概貌及其材料来源,从而为清末以来的经学史研究准备了文献基础。 尽管如此,从史学角度清理这份庞杂的经学遗产,依然困难重重。最大的困难,非但在于经学史料的数量可谓汗牛充栋,而且在于经学史的整合性研究所必须的分解式研究十分贫乏。有的专门研究,如《毛诗》《周易》的论著甚多,却偏于文学或哲学,而关于《易》的经传阐释,甚至常常令人感到那是在复返纬谶式的神秘主义。从中世纪统治学说史的角度清理文献,以期通过体现时地人事诸特征的相关著述,历史地再现中世纪经学的文献行程,在目前更有必要。 1. 突破性的研究视角——朱维铮先生师针对历朝经学注解,突破性的提出了“学随术变”的观点,力求将经学还原至历史背景下研究,追寻其诞生之初的目的。 2. 课堂式的阅读体验——本书写作多以提问作为标题,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能为读者提炼文章要点。朱维铮先生写作简练易读,对于专业名词均有详细解释,初读者也能轻易读懂 3. 实事求是的精神——朱维铮先生秉持“从历史本身说明历史”的治学态度。回到历史环境下找到当事人的真实经验,挖掘晚清名家康有为、张之洞等著书立说的真正目的,并据此回答当时的问题,回应当代人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