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与刀(附菊与刀英文赠送版经典插图珍藏版)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传统中,都有一套有关战争的信条,而且不管西方 国家之 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其中有些信条是被所有西方国家共同遵守的。例如 ,有些 信条是催战号角号召全力作战,一旦出现局部败退时也会有一些相同的激 励士气 重新振作的方式;战死者与投降者之间的比率相对稳定,对待战争俘虏也 有一定 之规:这些在西方国家的战争中是可以预见到的,就是因为他们共同拥有 一种涵 盖了战争事务在内的文化传统。 在战争惯例方面,日本人区别于西方的所有表现,都为他们的生活观 点和对 人的全部责任的看法提供了证据。为了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的行为有一个 系统化 的研究,它们中间有一些可能会很重要,因为它们提出了有关日本人性格 的问 题,需要我们去回答。至于它们背离我们教条的那些表现形式在军事上是 否重 要,这并非问题之关键。 日本人确认他们的战争属于正义的唯一前提,刚好与美国相反。它判 断国际 形势也与我们不同。美国人认为战争的根源在于轴心国的入侵。通过一系 列征服 行动,意大利和德国非正义地冒犯了世界和平。不管是轴心国以强力获取 “满洲 国”,还是埃塞俄比亚或者波兰,这些都证明他们在进行一项压迫弱者的 罪恶方 针。他们违背了“自己活也得让别人活”的世界准则;或者,至少可以说 他们违 背了针对自由商业活动“门户开放”的世界准则。日本对待战争根源则是 另一种 视角。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世界上存在着绝对主权,那么这个世界就充斥 着无政 府状态。因此对日本来说,有必要为了建立一个等级社会而战——当然是 在日本 的统治之下。因为日本是唯一的真正从上至下的等级社会,因此,只有它 能理解 “各得其所”的重要性。日本在国内已经取得了统一与和平,已经镇压了 匪帮, 已经建成了道路、电力设施、钢铁工业;而且,根据官方数字,他们已经 在公共 学校中对青少年进行了高达99.5%的教育普及。因此,根据他们有关等级 制的前 提,日本有必要来帮比它落后的小兄弟中国一把。作为大东亚相同种族的 一员, 它有责任将美国从这一区域清除,随后是清除英国和俄罗斯,让他们都“ 各得其 所”。所有国家要浑然一体,其稳固的基础就是国际等级制度。在下一章 里我们 将讨论这种建立在等级制上的价值观对于日本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 日本人 制造出来的一个幻梦,也是他们眼里最适合他们的幻梦。对于日本来说, 不幸在 于他所占领的那些国家并不以这种视角看待这一幻梦。即使日本最后战败 了,他 也没有开始对它的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进行道德批判,甚至在日本战俘中 ,那些 并非强硬派的人也很少指责日本在东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目标。在很长很 长的时 间里,日本必将保持着他们已经根深蒂固的态度,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 是他们 对于等级制的信仰和自信。虽然这对于爱好平等的美国来说实在太奇怪了 ,但是 对我们来说,有必要去 了解等级制对日本意味 着什么,以及日本在实 行等级制中获得了什么 优势。 日本建立胜利希望 的基础也与我们美国国 内流行的不一样。日本 人叫嚷说:他们会赢得 战争,精神能够战胜物 质。美国的确强大,它 的设备也精良,但是这 又有什么用呢?他们 说,所有这些都是可以 预见的,他们并没放在 眼里。日本人在他们的一家大报纸《每日新闻》上读到这样的话:“如果 我们惧 怕这些数学符号,也就不会发起战争。敌人的大部分资源并不是在这场战 争中生 产出来的。” 甚至在日本打胜仗的时候,它的官方发言人、它的大本营以及它的士 兵都一 再重复说,不存在军备竞赛;这是一场他们信仰的“精神”和美国人信仰 的“物 质”之间的战争。当我们打胜仗的时候,他们一再重复说,在这样一场竞 赛中, 物质力量必然会遭到失败。当日本在塞班岛和硫磺岛遭遇惨败之后,这一 信条 无疑会成为日本一个很合理的辩解,但它并不是为了给惨败做辩解才制造 出来 的。它是日本打胜仗期间的一个宣传口号,在珍珠港袭击之前它就已经被 当作一 句口号来接受。20世纪30年代,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一度是陆军大臣的荒 木将 军曾经在一个《告日本国民书》的小册子里写道:日本的真正使命是“弘 扬皇道 于四海。力量不足尚且不担心,那么我们又何必担心物质?” 当然,就像其他一些国家备战时一样,他们实际上也在担忧军备。整 个30年 代,日本军备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呈现天文数字般的增长。在袭击珍珠港期 间, 几乎一半的国民收入都被投人陆军和海军的军备。而且政府的所有支出中 ,只有 17%用于不得不进行的民用项目。日本和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日 本对军 备物资不关心。舰船和枪炮恰恰是不朽的日本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在 日本人 价值观中的象征意义,就跟武士的刀被作为美德象征一样。 日本一贯重视非物质资源,这跟美国追逐强大一样。日本和美国都不 得不开 展满负荷生产运动,但是日本人开展这一运动是基于它自身所设的前提。 他们 说,精神就是一切,而且是永恒的,当然物质也必不可少,但它们是次要 的、瞬 间的。日本的电台叫嚣说:“物质资源是有限的,原因在于没有能维持千 年的物 质。”他们对精神的依赖原封不动地被运用于战争事务中。他们的战术理 论中运 用了这样的口号:“以我们的严格训练来对抗敌人数量上的优势,以我们 的血肉 之躯来对抗敌人的钢铁武器。”这种口号是一种传统形式,并不是专门为 了这次 战争而提出的。他们的战争宣传册开头印着这样的黑体字:“必读必胜( 只要阅 读了这些,战争就能获得胜利)。”那些驾驶着小型飞机的飞行员以自杀 式姿态 去轰炸我们的战舰,就是精神战胜物质的实证教材。他们称呼这些人为“ 神风特 攻队”,“神风”一词来源于那场拯救了日本的神圣的风,13世纪时成吉 思汗对 日本发动了攻击,而正是一场所谓的神风将他的战船粉碎并掀翻了。 即使是在平民的生活中,日本官方也按照字面意义来宣传精神相对于 物 质条件的优势。人们12个小时在工厂劳作,还要遭受整夜的轰炸。他们感 到疲 惫吗?“我们的身体越累,我们的意志越高昂,我们的精神正是由它们展 现出 来。”“我们越累,我们的训练效果就越辉煌。”冬季,人们在防空洞中 感到寒 冷吗?电台里,大日本体育文化协会号召大家练习能使身体保持温暖的体 操,说 它不仅是取暖设施和温暖床具的替代品,而且更好的是,它能替代维持正 常体能 所需但现在正匮乏的物资。“当然,可能会有人说,在目前食物短缺的情 况下, 我们不能考虑做体操。不!食物越是短缺,我们越需要通过其他方式提高 我们的 身体能量。”这就是说,我们必须通过消耗超过我们体力的方式来增强我 们的体 力。美国人对身体能量的观点是,要看他昨天是否有八个或五个小时的睡 眠时 间,要看他是否吃到他所习惯的饮食,要看他是否感到寒冷,然后再计算 可以消 耗多少体力。日本人的计算 方法则全然不是按照积攒的 能力来预估消耗。他们将其 列为物质主义。 P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