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译解

老子道德经译解
作者: 译者:张葆全
出版社: 广西师大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1.60
折扣购买: 老子道德经译解
ISBN: 9787549589630

作者简介

张葆全,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享******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工作者。曾任广西师范大学副校长(1984—1993)、校长(1993—1997),2002年退休。现*聘为广西师范大学国学堂专家委员会主任,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首席教授,漓江学院终身教授,广西老教授协会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传统文化中心首席专家,广西儒学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和国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著有(或主编)《诗话和词话》、《历代诗话选注》、《宋代诗话选释》、《中国古代诗话词话辞典》、《新编今注今译昭明文选》、《玉台新咏译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先秦)、《先秦诸子散文赏析》、《论语通译》、《老子今读》等著作多部。

内容简介

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 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 身殃,是为习常。 今译 天地万物都有本始(道),这个本始(道)就是 天地万物的母亲。既已领悟了那天地万物之母的道, 就可凭借它了解它所生育的天地万物;既已了解它所 生育的天地万物,又复坚守那作为生育天地万物之母 的道,终身都不会有危险。 堵塞那激发人之**的感官,关闭那追求人之欲 望的通道,终身都不会有劳苦和忧虑。如果开通那激 发人之**的感官,鼓励人对**的追求,终身都会 无可救药。 能察见细微才叫“明”,能持守柔弱才叫“强” 。能用“道”这个无所不照的光去照亮自己,就可以 复归心境澄明,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殃,这就是永续 不断的常道。 解析 这一章讲的是对“道”的持守。老子的观点有三 : 一、得其母以知其子,知其子复守其母。母指道 ,子指天地万物。老子认为,体悟了道(母),就能 了解天地万物(子)的本原和规律;而了解了天地万 物的本原和规律,就*能够也*需要坚定地执守道。 二、要持守道,必须保持心境的澄明。为了使心 境澄明,必须无欲无为。“塞其兑”就是无欲,“闭 其门”就是无为。在无欲无为中,排除杂念,摆脱物 累,就可以做到心境澄明,道才能进入虚静的心中。 三、要持守道,必须贵柔尚弱。“贵以贱为本, 高以下为基”(三十九章),作为天地万物本原的道 ,必定是处于贱下的地位。因而体道之人就应当贵柔 ,尚弱,居下,不争,守雌,无为…… 古今妙解 王弼说:“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 不舍本以逐末也。”“兑,事欲之所由生;门,事欲 之所由从也。”“无事永逸,故终身不穷 也。”(《道德真经注》) 范应元说:“道本无始,此言有始者,谓万物由 是始也。母谓道也。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 不测,通神达生,故谓之母。在人之身则为神明,不 可以言传口授而得之也。静而无欲,道自居矣。非天 下之至神,不能得之。既得乎此,则以是而知其子。 子者一也,虚而无形,以万物同得,此所以谓之一也 。非天下之至明,不能知之,知此则天地人物与我同 出而异名也。”(《老子道德经古本集注》) 奚侗说:“塞兑,闭门,使民无知无欲。”(《 老子集解》) 吴澄说:“水镜能照物谓之‘光’,光之体谓之 ‘明’。用其照外之光,回光照内,复返而归藏于其 内体之明也。”(《道德真经注》) 韩非子说:“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 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 ,则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 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 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烙,登糟丘,临酒 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 ‘见小曰明。’”(《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说:“句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 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 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 《韩非子·喻老》) P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