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

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
作者: 哈特穆特·莱曼,京特·罗特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56.40
折扣购买: 韦伯的新教伦理:由来、根据和背景
ISBN: 9787521719741

作者简介

1936年生于德国,后移民美国。1987年任德国历史研究所(美国华盛顿特区)所长,1992年任哥廷根马克斯‐普朗克历史研究所所长。;.;1931年生于德国,1953年移民美国,1960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其韦伯著作的翻译与研究工作,对美欧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2019年逝世。

内容简介

\"在德国与美国的史学界和思想界,在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中,某些学 术著作曾经—有的至今仍然—具有特殊的影响,值得那些关心在旧大 陆和新大陆之间发生的观念转移的人们注意。雅各布·布克哈特的《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横跨大西洋意义的著作;其他 还有欧文·帕诺夫斯基的《圣像画法研究》和《早期的尼德兰绘画》,厄恩 斯特·坎托罗维茨的《赞美皇室》和《国王的二体》,以及埃里克·埃里克 松的《青年路德》。然而,没有任何著作能像马克斯·韦伯初版于 1904— 1905 年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样,至今仍是大西洋liang an热 烈讨论的对象,至今仍然吸引并将继续吸引众多不同专业学者的注意。 过去几十年间,人们在三个不同的方面对这部著作展开了研究。从事 17 世纪历史研究,特别是研究加尔文主义根深蒂固的国家历史的史学家, 利用韦伯的命题以阐明禁欲主义的新教是否确实—以及如果是,又是如 何—开启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1920 年出版的增订本,被认 为是韦伯思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似乎表明他病愈之后重新恢复了学术能 力且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而疾病曾迫使他在世纪之交放弃了海德堡大学 的教席。此外,对于韦伯的传记作者来说,他的论文足以作为他运用观念 类型书写历史的理论标志。最后,宗教社会学家利用韦伯的命题论述禁欲 主义新教和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为构思普遍适用的发展规律而获取证据, 使之能够用于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伦理,从而加强资本主义。 虽然这三方面的人士都利用同一个文本作为出发点,但在过去几十年 间,他们诠释文本的方式以及他们得出的某些结论,却是各唱各的调,大 相径庭。而且,与欧洲的韦伯研究者相比,美洲的学者 1920 年以来形成了 截然不同的韦伯学术研究传统,因而他的论文在他们讨论其意义和重要性 时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考虑到这一点,似乎应当邀集那些最近几年特 别专注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韦伯学者来展示一下互相冲突的 诠释,探寻获致共同基础的可能性。由哥伦比亚大学的京特·罗特和我本人 作为召集人,邀请了一些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宗教史学家,1990 年 5 月 3 日至 5 日雅集华盛顿的德国历史研究所,非常热烈、认真和富有启发性地 交流了看法,并且时有争论。学者们希望把他们的讨论心得融入自己的文 章,于是就有了这个经过修订并附以必要注释的文集。 这次学术活动有几项成果值得强调指出。大多数发言者都认为,韦伯 的洞察力和他所认为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所具有的历史 意义,以及他所使用的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他那个时代的学术水平所 决定的。在这个意义上说,韦伯的命题显然已经过时,在他身后又经过了 两代人的时间,如今它只有相对的重要性。同时,许多与会者也指出,韦 伯在某些方面清晰有力地表述了他的命题,刺激了对资本主义兴起过程中 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并将继续发挥这样的作用,而且,在他身后,没有 人就这方面的研究产生过能和他相匹敌的影响。尽管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 在解读韦伯的这一文本时可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这次会议却有助于表 明这部著作经久不衰的重要意义。 \" 人们从历史、宗教、传记三个方面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展开了研究。虽然这三方面的人士都利用同一个文本作为出发点,但他们诠释文本的方式以及他们得出的某些结论,却是大相径庭。而且,与欧洲的韦伯研究者相比,美国的学者 1920 年以来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韦伯学术研究传统,因而韦伯的论文在他们讨论其意义和重要性时发挥了截然不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