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作者: 张海音|责编:李伟
出版社: 北京联合
原售价: 108.00
折扣价: 63.80
折扣购买: 张海音心理咨询实践
ISBN: 9787559656667

作者简介

"医学博士。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临床心理科和心理咨询中心顾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委会顾问,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委,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督导师。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前理事长。 从事精神科临床工作30年,处理过的危机个案不计其数。1990年,他与同道筹备创建了上海第一条心理危机干预热线。面对重大危机灾难,比如汶川地震、上海外滩踩踏事件、上海“11·15”特大火灾,他都是心理危机干预牵头人。"

内容简介

"心理压力的身体信号和心理暗号 心理健康 早在20 世纪70 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就指出:健康不仅仅指躯体上没有疾病,还应该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几十年来,医学模式也一直强调要从单纯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对于身体健康,可以通过X 线、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身体组织切片等方式或血液指标等明确的、量化的、肉眼可见的正常值范围确定,而心理健康的标准尚无法从定量的角度确定,只能从定性的角度确定。 国内外心理学家一致认为,以下几方面是心理健康所必需的:了解自己的角色和心情;有所成就,面向未来;心态完整,抗御应激;能自主,能认识自己需要什么;真实理解客观现实,有同情和共感能力;是客观环境的主人;能工作、能爱、能玩,也能解决问题;做事懂得适可而止。当然,以上这些标准都是理想的状态,在一个阶段内,能够符合两三条就很好了。这是一个给我们参照的,需要我们不断努力接近的标准。所以,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没有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因为适应现实需要感知周围世界,而感知现实往往会带来痛苦的感受,这是正常的存在体验。 心理压力的身体信号 生活经验和医学心理学都告诉我们,心理冲突会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持续疲劳感、多次感到疼痛和不适、胸闷心慌、局部或浑身绷紧感、记忆力差、注意力下降、胃口不好、睡眠质量差等,如果排除了躯体疾病的原因,这些生理不适就可能是心理状态不良的信号。虽然精神分析学说早就有心理冲突躯体化的概念,但这种以躯体的痛苦表达心理冲突的方式在东方文化中更为常见,一部分人会表现为容易感受到身体痛苦, 进而寻求帮助,但医学检查后发现身体上并无器质性疾病,在他们的潜意识层面,似乎直接感受并表达心理痛苦是某种禁忌。以躯体痛苦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障碍在临床实践中为数不少。 我接诊过一位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教授转介过来的病人,这是一位六十几岁的老太太,在瑞金医院检查了半年多, 一直查不出导致肚子痛的原因。起初,这位老太太在家里突然感到肚子剧烈疼痛,她马上去医院挂了急诊,外科医生检查了腹部,发现没有压痛、反跳痛,没有包块,体温、心率正常,白细胞正常,所以给她吊了一瓶盐水就让她回家了。然而不到一周,她又痛了。再次来医院检查, 在消化内科就诊,X 线、B 超、CT 和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都正常。除此之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她还做了五次胃镜和三次肠镜,结果均正常。一般人会认为做这么多检查很痛苦,但对这位病人来说,检查不出原因才痛苦。只要能查出肚子痛的原因,再痛苦、再麻烦的检查她都愿意做, 因为查不出病因就意味着她“没资格”表达痛苦,而她的痛苦感受是真实的,不是臆想出来的,这让她感到很委屈。最后,消化科专家对陪她看病的三个女儿建议道:“不要再看消化科了,去看心理科,可能是心理障碍。”回家后,三个女儿对母亲说要去看心理科,没想到老太太听了后拍起桌子就骂人:“我怎么会有心理毛病?我从小什么苦都吃过,什么困难都克服了,坚强得很!你们父亲死得早,我把你们三个拉扯大,自己在单位工作也是勤勤恳恳,退休后还帮你们带孩子。我这么痛苦,半年多都没查出什么毛病,还说我有心理毛病!”她越说越生气。但消化科查不出原因,老太太无奈之下,由三个女儿陪同来到了心理门诊。 心理压力的心理暗号 抑郁、焦虑、愤怒等是人类最常见的负面情绪。人们一般在面对丧失性情景时,会出现抑郁的反应;面对不确定的事情而且还没有结果时, 会产生焦虑情绪;面对失控无助的情景时,会有愤怒的表现。情绪抑郁低落,兴趣减退,愉快感消失,消极、悲观,有无助、无用、无意义感, 自我评价降低,焦虑、烦躁不安,莫名恐惧,容易担忧方方面面,有些人还表现为敌意明显,冲动易怒,疑心增多,也有人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会短暂改变人生观或价值观。在这些状态下,容易发生人际冲突、唐突的决定、意外的失误,甚至暴力行为等,需要我们注意、防范。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的许多感受都是短暂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适应、恢复,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后悔莫及。 在职业方面,心理压力可表现为以下体验:并不期待每天工作的开始,只想留在家里;一天的工作结束后感到非常疲倦;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常有厌恶、抗拒的感觉;对待工作已经没有当初的热情,有时甚至给自己不同的借口以逃避开展工作;不再喜欢自己的职业;对待工作伙伴就像对待无生命的物体;当工作伙伴倾诉困境和问题时,会觉得越发厌烦并且越来越麻木;觉得自己渐渐失去自我,并厌恶这样的变化;对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别人会抱怨自己的工作态度。 心理压力调适容易陷入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我们经常说“心态好坏决定一切”, 这其实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误区。如果把好心态作为开始做事情的前提, 操作起来就很难,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们的心态并没有完全调整好, 我们也要做不少事情,甚至是很重要的事情。实际上,人生体验多了, 有积累了,心态自然就会好。我们能即刻努力的是外在行为的积极,而所谓好心态则很难刻意追求。 误区二:做事情一定要有很强的自信心。只有自我感觉超级良好的人,或者做有经验、有把握的事情时,一个人才会有很强的自信心。如果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事情又很重要,人们在刚开始时也会没有自信,但时间、环境又不允许我们拖延,我们就只好硬着头皮,带着忐忑的心情去做。做到后来再回过头去看,觉得自己做得还可以,这样自信心就在实践中积累起来了。 误区三:想不开的人才会有心理障碍。出现心理障碍很痛苦,但与是否想得开没什么关系。心理障碍并不是通过主观努力就能马上克服的, 很多心理障碍者都是被周围的人评价为很想得开的人,甚至是挺能理解和开解别人苦恼的人。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各自独特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规律,只要是人,都有可能在某个阶段出现某种形式的心理障碍,我们需要正确面对。 心理压力的来源 心理压力往往来自于学业、工作、人际、情感、家庭、经济、身体状况等,但个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一个人来说很刺激的事情,对另一个人来说可能无所谓。我们每个人如果能够对自己有足够深的理解, 就容易察觉自己为什么会以某种方式来感受压力和应对压力。那么,如何深入理解自我呢? 心理成长的关键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年的心理成长非常关键,一岁以内的婴儿,没有能力照料自己和判断现实,需要得到他人足够的照顾,这对于一个人形成基本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非常重要。一岁到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有独立的意识,但仍会感到弱小无助,想依赖他人,同时想脱离大人的控制,自由行事,但尚未具备足够的能力,所以非常矛盾,有时会通过乱发脾气来掩盖无助、恐惧和软弱。这个时期的孩子非常需要鼓励和支持,以练习与依赖对象在一定程度上的分离,进而能够承受一定的分离焦虑、孤独,逐步在心理上形成能够独立的信心。当然,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也要能承受有一定风险的焦虑,如果孩子被过度保护或忽略,长大后会有较明显的依赖。4~6 岁的孩子要处理与父母双方的关系,男孩与妈妈亲密,女孩与爸爸亲密,这种愿望是否被理解且有界限,决定了一个人今后分享情感、合作竞争和妥协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模式会在一个人一生中不断翻版重演。因此,除遗传因素外,家庭环境对一个人个性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决定了一个人人际关系中的基本安全感、自我肯定、异性交往、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和领导(权威)的关系、对待竞争合作、妥协和分享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是每个独特的人在不同环境、人生阶段感受各种心理压力的背景。 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增进自我理解,促进自我接纳;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别人的心理,促进人际互动;再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可以增加生活感悟,使人生更加充实、有意义。 心理压力的调适 进行心理压力调适,需要了解心理健康的更多知识,这是为了不断深入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有时候,掌握了一些知识后,我们会对号入座。我经常碰到学习心理学的朋友说对照书上说的,自己好像有抑郁症或其他一些病症。这样说着好玩,还能提高兴趣,没啥关系,但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深入理解“自己为什么是这样的”,让自己释然并接纳自我。 同时,我们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知道,个性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千万别把人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上。深入的态度虽然是积极的,但这样太可惜了,有时候缺点会越斗越大,就像俗话说的:本性难移。如斗不过自己的缺点, 不如将之搁置一边,把精力放在发挥自己的优点上,这样相应地,缺点的影响也就小了。 碰到难以释怀的心理矛盾时,要勇于求助,运用周围的心理支持资源,及时接受别人的反馈。有人会说:“别人不可能解决我的问题,说了也没用。”其实说出来了,压力也就释放了一半,同时你还会发现,别人也经历过难以释怀的情景,这个发现虽然不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但会帮助我们理解自己的苦衷。当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被支持了,应对困难的信心就会增加。 我们也需要及时疏泄不良情绪,养成适合自己的心理放松习惯,这是善待自己的行为。只要方法适合自己,环境又允许,都行得通。关键是在调节的同时,还要保持工作、学习和生活的节奏,不能指望调节效果立竿见影,即使暂时没有效果也要及时进行调整。做好面对困难、挫折和压力的准备,努力经历并承受一切,这是自信的资源。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在回顾过去时说当年是多么多么的艰难,话语中透着些许自豪, 因为他经历了,闯过了,还走到了现在,“艰难的当年”终变成了人生财富! 为了成功地适应生活,我们必须顺应自然、为所当为,接纳不那么理想的自我,做现实可行的努力和改变,朝前走,不停留。 你哭了,只有你一个人在哭;你笑了,大家会和你一起笑。" 足够专业却也绝对接地气。作者通过深入的分析、清晰的逻辑和精辟的论述向读者分享了自身成长、心理咨询技巧、危机干预如何处理、案例督导和相关专业话题的研究,提供给专业读者提高自身能力的养料。本书在保证专业水准的同时,不忘普通读者想了解心理咨询的需要,语言通俗、案例丰富,主观且清楚地向普通读者展示了何为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