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古港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珠江,是我的母亲河。 我生长在珠江的干流— —西江的一个小岛上。明 洪武末年(距今约六百年 ),这里隆起了一片沙滩 。奔流不息的西江夹带着 河沙,与南海大潮在这里 无数次相遇、交手、拥吻 ,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爱的 印记。作为印记的沙滩手 牵着手逐渐连成一片,横 卧在礁石上,状如鳌鱼, 故岛名大鳌。 大鳌是一个稻香鱼肥的 灵秀之地。我生于20世纪 70年代中后期,饥饿的记 忆似乎从来没有储存在我 的脑海里,至今仍然让我 回味的是鲜甜的黄沙蚬、 肥美的西江鲈、粉糯的莲 藕、拇指般粗壮的罗氏虾 ……多年以后,我来到珠江 的八大出海口之一的虎门 ,它有着跟大鳌一样的风 物特产、一样的风土习惯 、一样的沙田风情,勾起 我自小就熟悉的味道。我 第一次来,就痴迷上了广 州I南沙,义无反顾地定居 于此。 大鳌、南沙都是典型的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沙 田地区,岛上河网纵横交 错。沙田风光让我留恋, 沙田风情更让我着迷。小 时候,我家住在学校的门 楼上,门楼用隔板隔成了 一间又一间房,权作老师 们的宿舍。门楼对面数米 是一条小河,河水湍急, 常有小艇来来往往。20世 纪七八十年代,蛋家人出 行全靠小艇,家家户户临 河而建,有自己的私家码 头。沿码头上岸,是蛋家 人的厨房、茅厕(当地人 称为“下间”)。小河的旁边 有一口水井,在那个没有 通自来水的年代,这口井 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人们 的生命之源。一千年前, 凡有井水处皆有柳永词。 时光越过千年的帐幔,似 乎只有蛋家人把这浪漫的 传统沿袭了下来,可以说 ,凡有井水处皆有咸水歌 。每当月上柳梢头,风清 月朗之时,蛋家青年男女 便相约井边,一番羞羞答 答的对话后,男青年便以 歌曲起兴:“妹也好啊哩, 好你个妹也哕,啊咦哟。 海底珍珠容易捏,真心阿 妹世上难寻。”一番撩拨后 ,女方也情不自禁地接上 :“哥也好啊哩,好你个哥 也哕,啊咦哟。大海撑船 吾到地,我与阿哥有情有 义不分离。”……待月上中 天,男女青年便各自回家 ,相约下一次对歌。那时 候,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 懵懂幼儿,最喜欢趴在窗 边看着一对对男女对歌, 虽然听得云里雾里,不知 所云,依然兴味盎然。 男女双方对歌对得久了 ,大家都有了浓情蜜意, 男方婚艇便棹(划)到女 方家码头来。一阵阵锣鼓 、爆竹声把我吸引到窗台 ,我翘首盼望着新娘快点 出现。伴郎、伴娘团此时 拉开了“架势”,集体对起了 咸水歌,对歌声一浪高过 一浪。好不容易,全身披 红挂彩的新娘出现了,盖 着大红盖头,一只手拿一 个圆镜,镜面朝外,在阳 光的照射下反射着熠熠光 芒;另一只手夹着纸扇, 纵使盖着盖头,仍把扇遮 着半边脸,羞答答。大吟 姐(媒婆)为新娘打着红 伞,扶着新娘踏过浮桥走 下船来。夫家来的两位大 伯娘跟随其后向天撒着谷 米,撒谷米有两重含义: 一来祈求新娘出嫁后五谷 丰登,衣食无忧;二来将 谷米撒给天上的神鸡吃, 以免在新娘出门时受其伤 害。待到自行车、缝纫机 、衣柜、棉被等嫁妆全部 搬下船来,迎亲船便向男 家棹去。 时过境迁,四十年来, 沙田水乡也发生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沙田人早已摒 弃了自觉土得掉渣的水上 婚礼,也爱上了名车接送 、大酒店摆宴席。这种独 具特色的水上婚礼已淹没 在时代的烟尘中,只是偶 尔亮相“水乡文化节”,让人 徒生追忆。 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