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度·曾经的王者:阿育王与孔雀王朝
作者简介
[英]柯林·泰勒·森(Colleen Taylor Sen) 女历史学家、作家,报刊杂志的撰稿人。此前她是一位记者,长期为《芝加哥太阳报》服务,现在专职写作。她的著作包括《咖喱:一部全球史》《印度美食史:盛宴与斋戒的国度》(繁体中文版即将由天培出版)《解码印度餐厅菜单》《食品和文化百科全书》。其中《印度美食史:盛宴与斋戒的国度》一书,被 《时尚》杂志和《史密森尼》杂志评为年度最佳美食书籍之一。 译者 邓育渠 自由译者,毕业于暨南大学中印比较研究所、缅甸国际上座部佛教大学。曾任职于中铁隧道集团、苏州西园寺、环球钢铁公司等。主要研究和翻译和印度有关的各类图书。
内容简介
第1章摩揭陀的兴起 说起来,孔雀王朝并非凭空出现的:它是古印度城市和国家长期演变的结果,这一演变的开端可追溯到哈拉帕文明时期(又称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哈拉帕文明以今天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一座大城市命名,与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古中国一样,这个地方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早期摇篮之一。不过,与同时代的其他文明不同,印度河流域的文字至今未被破译,所以关于它的很多历史问题仍然是谜。此前人们一度认为,哈拉帕文明在公元前 1900 年左右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从其消失到新的城市和国家的出现(公元前 500 年左右)之间是黑暗时代,城市中心和复杂的社会政治组织在此期间都消失了。今天,考古学家们发现完全不是那样,他们正在寻找哈拉帕文明和吠陀文明这两个以城市为基础的政治形态之间有哪些连续性。 该地区最早的定居遗迹出现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梅赫尔格尔(Mehrgarh),该遗址是法国考古学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发现的。在发掘中人们发现,早在公元前 7000—前 6500 年,这里的居民就开始种植大麦并驯养牛羊,进而形成了建有砖房和大型粮仓的村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掌握了铜冶炼技术并发展出制造珠宝、陶器和陶瓷的技术。 几个世纪以后,该群体和其他村庄已扩展到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全境、印度河流域的今印度古吉拉特邦和更远的地方。大约在公元前 2600 年,这些村庄最终融合成今天我们所说的哈拉帕文明。该文明中最大的城市是摩亨佐 - 达罗(Mohenjo-daro),该遗址最初由班纳吉(R. D. Banerji,1885—1930 年)于 1920 年发现。然而,这一发现的功劳后来被班纳吉的老板约翰·马歇尔爵士(Sir John Marshall,1876—1958 年,当时担任印度考古局总监)抢走。他先是压下了班纳吉的报告,接着又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后来,这一遗址由马歇尔和考古学家莫蒂默·惠勒爵士(Mortimer Wheeler,1890—1976 年)继续发掘。 20 世纪 50 年代,新独立的印度政府派印度考古局在印度西北部开始了大规模发掘计划,从而揭示出这个古代文明的范围和复杂性。考古学家发现,哈拉帕文明鼎盛时期的覆盖面积超过了 100 万平方千米,主要范围包括今天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信德省和旁遮普省,以及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几乎延伸到新德里郊区)、拉贾斯坦邦、北方邦和古吉拉特邦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方,考古学家发掘出 5 座大城市和 1500 多个村庄。其中,最著名的是位于巴基斯坦信德省的摩亨佐 - 达罗、印度旁遮普邦的哈拉帕以及古吉拉特邦的多拉维拉(Dholavira)。摩亨佐 - 达罗占地超过 200 公顷,曾有 4 万多名居民。这些城市的繁荣时期在公元前 2500—前 1900 年。 人们在发掘中逐渐发现,哈拉帕文明是沿着数条河流发展起来的。这些河流是由喜马拉雅山脉的雪融化后,汇入现代卡拉奇(Karachi)附近的阿拉伯海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两条河流是印度河(Indus)和在古籍中提到过的萨拉斯瓦蒂河(Saraswati)——有些人推测萨拉斯瓦蒂河就是现代的甘加-哈克拉河,但该河只在雨季才有河水流淌。它们及其支流将附近的城镇和各个地区联系起来,而两条大河及其支流也成为获取铜、次等宝石、矿物和木材等资源的通道。 那段时期,只要是雨季,河水就会泛滥,水退后便会留下肥沃的土壤。虽然今天那里大部分土地已经变为沙漠,但在古代它曾经非常肥沃,不仅森林茂密,还能产出大量的农产品。在此基础上,当地人发展出各种科技成果,促使人们到城市定居。今天,考古学家在古吉拉特邦康巴特湾附的洛塔尔港发掘出一个大型码头和一些石锚的遗迹,在阿曼和伊拉克也发现了来自哈拉帕文明的印章。这些发现足以证明这是一个富裕的商业社会,商人们与中亚、美索不达米亚和阿拉伯半岛的居民进行海上和陆地贸易。 据估计,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商人对外主要出口大麦、棉花与棉制品、芝麻与亚麻籽油、木材、宝石、琉璃、铜以及黄金。 这些城市的政治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之间有哪些联系,我们至今一无所知。不过我们能知道的是,这些城市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标准化形式,可以认为是存在强大中央权威的证据。一些学者据此认为,它们是由强大的精英阶层(比如地主、商人和祭祀)统治的。但对这种猜测一直存在争议。 挖掘出的城市设计和布局体现出它们经过了复杂的规划,而这些规划可能一直延续到孔雀王朝时期甚至更晚。城市街道呈网格状排列;主要干道由北向南延伸,与其他道路呈垂直相交。房屋周围有围墙,并通过一条狭长的土地与邻近房屋隔开。这些住宅也形态各异:有的由两个房间组有的是豪宅,三面都有通向中央庭院的房间。1 门窗是用木头和茅草建造的,地面是硬土,屋顶由木梁搭建而成,上面覆盖着芦苇和夯实的黏土。其中最大的建筑完全是用木头建造的。 这种城市规划表明了人们对清洁和卫生的重视。即便在 19 世纪之前,这种规划也是相当先进的。摩亨佐 - 达罗的居民还拥有公共和私人水井,根据发掘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多达 700 口井。另外我们发现,摩亨佐 -达罗每户人家都有浴室和厕所,下水道通过陶土排水管与街道上的排水沟相连。他们将埋在地面下的大罐子或污水坑充当便盆。在一些房屋中,甚至还有带防水地板和排水管的沐浴平台。 发掘证明,城市居民区是根据不同职业来划分的。市场区、大大小小的房屋和手工艺作坊都位于同一个街区。住宅和公共建筑共用围墙,形成较大的街区,人们可以从宽阔的街道进入其中,这就是不同区域相互连接的通道。另外,哈拉帕城由砖墙环绕,并有一处类似城堡的建筑,但人们对它的确切用途尚不清楚。我们估计城门内的开放区域应该是市场或检查站,主要用处是对进入城市的货物进行征税。考古学家在城墙外发现了房屋群落,它们可能是商人和旅行者的临时休息站。 哈拉帕的艺术和手工艺品的特点是复杂而小巧,我们至今尚未发现在其他古代文明中经常出现的壁画、建筑装饰或真人大小的雕塑。哈拉帕最著名的雕塑有两个,分别是一尊高 17.5 厘米的大胡子男性滑石雕像(通常被称为“神官王像”),以及一尊精致的女性铜像(被称为“舞女”),它的尺寸只有 10.5 厘米 ×5 厘米。当时的人喜欢用陶土制作男人和女人的雕塑、儿童玩具和印章。今天,考古学家发现了数千枚小印章(一般为 1.14厘米 ×1.14 厘米),上面刻有动物、人物和尚未破译的象形文字。据估计,这些印章可能被用于商业贸易。当时的饰品由贵金属、宝石、骨头和精美的珠子制成,如同今天印度次大陆的人一样,人们普遍佩戴用石头、贝壳和金属制成的手镯。 虽然有很多猜测,但人们对印度河流域居民的宗教信仰知之甚少。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祭坛遗址,但人们还是愿意将一些女性雕像解释为用于家庭仪式的生育女神。另外,有一枚印章雕刻的男性形象戴着角状头饰,跏趺而坐,周围环绕着动物,被称为“原始湿婆”;还有一枚印章雕刻了坐在菩提树(Ficus religiosa,被某些印度宗教视作圣树)上的神灵。另外,在梵语中表示幸福的“卍”字图案也出现在许多印章上。因此,一些学者认为,后来的印度教和其他一些宗教崇奉的“卍”字最初就是起源于此。 图 1.1? 在摩亨佐 - 达罗发现的戴着角状头饰,跏趺而坐的男性形象 有些人将其解释为“原始湿婆” 1.最新版阿育王和孔雀王朝历史,根据考古证据填补了过去的许多空白。 2.印度历史研究必备书籍,参考资料众多。 3.经纬度丛书,一如既往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