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山东美术
原售价: 16.00
折扣价: 10.10
折扣购买: 妙品汉字(中国故事)
ISBN: 9787533060039
孙丹林,字晚枫。1948年7月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出版有《飞米石诗笺》《飞来石联语》《孙丹林品读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廉政楹联故事》《晚枫诗情》等著作。系央视《百家讲坛》《文明之旅》等栏目主讲人。 现为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诗协会顾问、辽宁省楹联家协会副主席、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中华文明源远流 长且独树一帜,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 而汉字是世界上所有文字中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 。 我们的汉字在古代就已经高度完备,不仅在中国 使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充当整个东亚地区的国际交 流文字,周边的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地,都以汉 字为规范的书面文字。 人们靠语言进行交流,把这些语言记录下来,就 形成了文字。也就是说,汉字是记录汉语言的文字。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 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音、形、义是互相依存的, 又富于变化。正是这音、形、义的千变万化,使得汉 字就像万花筒一样展现出无穷的魅力。我们先来看一 个故事: 石室诗士施氏,嗜食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 视狮,十时,氏适市。是时,氏视十狮,恃十石矢势 ,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使 侍试拭石室,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 是十石狮尸。是时,氏始识十狮是石。试释是事。 上面这一段文字一定让大家头晕眼花吧!没关系 ,咱们看一下译文: 有一个姓施的诗人,住在一间用石头盖成的房屋 里。他-特别喜欢吃狮子,发誓要吃掉十头狮子。施 君时常到集市上看有没有狮子。一天十时左右,他看 到正好有十头狮子出现在集市上。他立刻取下弓箭, 依仗千斤的弓箭之力(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把这十头狮子射杀。施君随之拾起十头被射死的狮子 的尸体,回到他住的石室。这间石室很潮湿。施君叫 他的仆人将石室擦干净,他便开始尝试吃掉这十头狮 子的尸体。正要吃的时候,才发现这十头狮尸并不是 真的狮尸,而是十头用石头做的狮子。现在请你试着 将这件事情解释一下。 这篇《施氏食狮史》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 先生写的一篇奇文。赵先生之所以用文言文的形式写 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就是为了说明汉字中存在着大 量的同音字,这些同音字虽然读音相同,却有着不同 的意义。咱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地主特别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 ,不但要给租金,还得送鸡给他吃。有一个佃户张三 ,在去地主家之前把鸡装在袋子里。见到地主后,张 三便说起租田的事。地主见他手里没拿鸡,十分生气 ,说:“此田不予张三种。”“予”就是“给”的意 思。张三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出来。地主见了鸡,马 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张三说:“你的话 变得好快!”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 )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机(鸡)行事,呀!” 你看,这个故事巧妙地使用了同音字。这虽然是 个笑话,但它反映出由于汉字的同音字、同音词很多 ,在平时交流中很容易造成误解;但利用汉字同音的 这一特点,也会产生富有艺术性的幽默。 再来讲一个故事。大家都知道清代大学士纪晓岚 才高八斗。传说他小时候就聪明过人而又特别顽皮, 他的老师施先生经常让他搞得哭笑不得。 有一天,纪晓岚带着一只麻雀到学堂玩,玩得正 起劲的时候,施先生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麻雀藏在 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施先生瞧见了,故意装作不知 道,开始上课。他吟着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将 砖头用力一推,可怜的麻雀被砖头挤死了。施先生看 了一眼纪晓岚,很得意地吟了一句:“细羽家禽砖后 死。”纪晓岚忍着怒气,说:“先生,我能不能给您 对个下旬?”先生说:“好呀!”纪晓岚说:“上联 的‘细羽家禽’,我对‘粗毛野兽’;上联的‘砖’ 我对‘石’;‘后’我对‘先’;‘死’我对‘生’ 。连起来就是‘粗毛野兽石先生’。您看对得好不好 ?”施先生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同音字在骂他,鼻 子都气歪了,但也不好发作。 同音字还有好多妙用呢!我们常说的歇后语就经 常要用到同音字。比如: 空中布袋——装疯(风) 宋江的军师——无(吴)用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秃子打伞——无法(发)无天 腊月天气——动(冻)手动(冻)脚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的胆(掸)子 隔窗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恰当使用同音字,能收到巧妙的表达效果。你看 ,咱们的汉字多神奇呀!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汉字是一个音节,这也是汉 字的突出特点。古代汉字读音分为平、上、去、入四 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音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 声,取消了入声字,把原来的人声字归到其他声调中 了。汉字的四声调读起来非常和谐,高低错落,抑扬 顿挫,形成特有的音乐美。 我们来读一读大家都熟悉的唐朝王之涣的《登鹳 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听起来如歌如乐,非常悦耳。 …… P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