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大义章

大乘大义章
作者: 陈扬炯
出版社: 东方
原售价: 52.00
折扣价: 35.37
折扣购买: 大乘大义章
ISBN: 9787506086509

作者简介

陈扬炯,一九三二年生人,湖南省人。一九五五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曾任雁北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太原师范专科学校校长、哲学教授。

内容简介

远问曰:念佛三昧①,如《般舟经》念佛章中说,多引梦为喻②。梦是凡夫之境,惑之与解,皆自涯已还理了。而经说念佛三昧见佛,则问云,则答云,则决其疑网③。若佛同梦中之所见,则是我想之所瞩,想相专则成定,定则见佛。所见之佛,不自外来,我亦不往。直是想专理会,大同于梦了。疑夫我或不出,化佛或不来,而云何有解?解其安从乎?若真兹外应,则不得以梦为喻。神通之会,自非实相④,则有往来,往则是经表之谈,非三昧意,复何以为通?   又,《般舟经》云⑤,有三事得定:一谓持戒无犯,二谓大功德,三谓佛威神。问:佛威神,为是定中之佛,外来之佛?若是定中之佛,则是我想之所立,还出于我了。若是定外之佛,则是梦表之圣人。然则,神会之来,不专在内,不得令同于梦明矣。念佛三昧法,法为尔不?二三之说,竟何所从也?   什答:见佛三昧有三种:一者,菩萨或得天眼、天耳⑥,或飞到十方佛所,见佛难问,断诸疑网;二者,虽无神通,常修念阿弥陀等现在诸佛,心住一处,即得见佛,请问所疑;三者,学习念佛,或以离欲,或未离欲,或见佛像,或见生身,或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是三种定,皆名念佛三昧。其实不同。上者,得神通见十方佛;中者,虽未得神通,以般舟三昧⑦力故,亦见十方诸佛;余者最下,统名念佛三昧。      ①念佛三昧:为禅定十念法门之一。禅本为定的一种,但中国僧人常合称禅定,指集中精神,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思维修习活动。十念法门,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念佛三昧通常有四种:一是实相念佛,即洞观佛的法身实相之理,这是从哲理上悟得实相的三昧;二是观想念佛,即观想佛的美妙形相和所居佛国的种种成就,为形象性的三昧;三是观像念佛,在具体的佛像前念佛,工夫纯熟后,即进入观想念佛;四是持名念佛,或叫称名念佛,即念佛的名号。慧远所修持的念佛三昧,主要是观想念佛。   ②《般舟经》,即后汉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此经《行品》说:“佛告跋陀和,譬如人卧,出于梦中,见所有金银珍宝,父母兄弟妻子亲属知识,相与娱乐,喜乐无辈。其觉以为人说之,后自泪出念梦中所见。如是跋陀和菩萨,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如人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亦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弊碍故不见。”同品还譬若梦中行淫,梦中得美食,梦中归乡等。   ③《般舟三昧经·行品》:“菩萨于是间国土,闻阿弥陀佛,数数念,用是念故,见阿弥陀佛。见佛已从,问:当持何等法生阿弥陀佛国?尔时,阿弥陀佛语是菩萨言,欲来生我国者,常念我数数,常当守念,莫有休息,如是得来生我国。”   ④实相:指不依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真理。鸠摩罗什把实相当作如、真如、法性、法相、真际、实际的同义词,即是佛。   ⑤《般舟三昧经·行品》:“是三昧,佛力所成,持佛威神于三昧中立者有三事:持佛威神力、持佛三昧力、持本功德力。用是三事,故得见佛。”   ⑥天眼、天耳:《大智度论》卷五解释说:“于眼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色界四大清净色所构成的眼根,不同于欲界人世间粗重物质所构成的眼根,所以视力要灵敏得多),是名天眼。天眼所见,自地及下地六道众生诸物,若近若远,若粗若细,诸色无不能照。……于耳得色界四大造清净色,能闻一切声:天声、人声、三恶道声。”   ⑦般舟三昧:般舟,梵文的音译,意译为十方潜佛现前而立。般舟三昧,就是修持这种三昧,可见佛立面前,所以,又称佛立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