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散文精选(附书签)
作者简介
刘墉,知名畅销书作家、励志大师、画家。一个很认真生活,总希望突破自己的人。曾任美国丹维尔美术馆驻馆艺术家、纽约圣若望大学驻校艺术家、圣文森学院副教授。出版中英文著作六十余种,在世界各地举行个人美展三十次。 创作的原则是“为自己说话,也为时代说话”;处事的原则是“不负我心,不负我生”。自诩有一颗很热的心、一对很冷的眼、一双很勤的手、两条很忙的腿和一种很自由的心情。著有《我不是教你诈》《萤窗小语》《肯定自己》《创造自己》等经典作品。
内容简介
找寻一个有苦难的天堂 “地狱,何必等死了之后?我今生就看到了地狱 。”一位因为非洲**内乱而撤馆的外交官对我说, “满地的尸体,*烂、发臭,没有人收;上游泡着尸 首,下游就一群难民舀水喝,喝了、病了,又死在河 里。不敢喝水的人,就喝稀泥。喝了也是死。”他深 深叹口气:“你没亲眼见到,一定不能相信,那真是 人间的地狱。”又摇摇头,泛着泪光:“可是就有人 不愿上天堂,宁愿留在地狱。” “谁?”我问。 “我的非洲女仆。我说可以带她到美国,她起先 很兴奋,但是接着问能不能带孩子。她有五个孩子。 我说按规定,不能带,带她已经不错了。她居然想都 不想,就说她不要走。我说:‘你自己知道,我们撤 馆之后,你活不了多久,为什么不走?’她不听,说 孩子不走,她就不走。”又叹口气:“我真不懂!我 真不懂!” “有什么不懂呢?”我淡淡地说,“如果**有 一架飞碟停在你院子里,下来一个外星人,对你说: ‘来!跟我走,你就可以活一千年,天天过好*子, 无忧又无虑,只是你不能带你的家人。’请问,你去 不去?” “不去。”他很肯定。 “那几乎可以算是天堂哟!”我逗他,“有四季 不凋之花,终年芳香之果,还有千年的寿命。” “我还是不去。丢下太太、孩子,永生又有什么 意思?” “这就对了。你不是也一样,没有选择天堂,而 留在这个叫你烦心的人间吗?你不是才跟老婆吵过架 ,又才骂过儿子,说要把他赶出去吗?你为什么还选 择留下来?” 人过中年,就会想到死,想到死了之后会去哪里 ,也常读这方面的书。有的书上说,死只是一道栅栏 ,你从这边走向那边,先看到一片青青的*地,再看 到城市,好多人在盖房子,大家都工作,你也得工作 ,跟今生没什么不同。 也有书上说,死了就是不再有形体,你飘游在万 古时空之中,不再有喜,不再有悲,那是永远永远的 快乐。 还有书上写,你可得小心死,当你死了,悬在空 中,会看到各种不同的景象,听到各种召唤,你要好 好选择,否则就堕入了“畜生道”。 当然对于死后的天堂、极乐、净土、彼岸、地狱 、中阴与来生。*有各种说法。似乎大多数人都向往 那永生喜乐无比的天堂。我以前也一样,只是*近我 常想,什么叫做永永远远的快乐呢?如果永远快乐, 没有忧愁,又怎么觉得快乐? **界的朋友听我这样说,总会骂我灵性不够、 悟道不足。可是他们也无法告诉我,什么是永永远远 的快乐。如果快乐的**之后还是快乐,快乐得没有 尽头,又有什么“永生的意义”? 我承认自己确实悟道不足。譬如我就不能了解弘 一大师,*起码我不谅解弘一出家后,当他的妻子千 里迢迢地去找他,他却不见。 如果是我,我会见。 对!见了之后,可能就丢不开情爱、舍不下情缘 ,而不能再退隐清修。但是如同那非洲的女仆,我也 不能搁下我的爱、我的家。 十多年来,我总是四海漂泊,每次离开家,看女 儿哭成个泪人。我也哭,常一路擦着眼泪去机场。 我常想,像我这样总是别离的人,为了减少对自 己的伤害,*好把情放淡一些,如果不爱,就不会伤 心。 但是我也想,不爱、不伤心了,人生还有什么意 思? 如果我们不再爱父母,当然可以不再为他们的年 老凋零而感叹;如果我们不再爱伴侣,当然不会为他 们的背叛而发狂;如果我们不再爱生命,当然不会留 恋今生。如果我们把今生过得生不如死,当然不会畏 惧死亡。 上天创造我们,只为要我们*夜颂赞它吗?我们 把它看得太差了!它无所不能。要整个宇宙颂赞它都 成。它会那么爱被奉承吗?如果你是父母亲,你生孩 子,只是为了要他天天颂赞你吗? 我认为上天创造我们,是要我们再去创造,并且 享*它所创造的世界。我们感谢它、颂赞它*好的方 法,就是“载欣载奔地投入这个世界,快快乐乐过一 生”。 当然,有快乐就有忧愁。如同有相聚就有别离、 有允诺就有负担。但这忧愁、别离和负担,正带来快 乐、相聚与圆满。 我也常想,幸亏人会死。 畏惧死,才有**;知道死,才会尊重生命;珍 视生命才会把握光阴;把握光阴,才能有*大的成就 。 如果没有死,明天后面还有明天,就什么事都不 急了;如果没有死,旧的不去,新生就没什么喜悦了 ;如果没有别离,相聚的时光就不再可贵了。 我甚至感谢自己的漂泊与别离,觉得它们丰富了 我的人生,也维系了我的情感。总有失的伤痛,也总 有重逢的欣喜。 我很欣赏《少年维特的烦恼》里夏绿蒂说的:“ 家庭生活虽然*不是天国,但总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快 乐泉源。”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