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工业的崛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草根工业的崛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作者: 编者:方庆云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1.40
折扣购买: 草根工业的崛起--献给改革开放40周年
ISBN: 978755501454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根工业的崛起 方庆云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个年头。40年来,我们的 祖国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勤劳勇敢的华 夏儿女在*的正确领导下,正在用自己智慧的双手描绘一 幅*新、*美的时代蓝图。在这个新时代即将开启的历史 时刻,我们响应******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历 史”的号召,回顾和总结40年来的奋斗历程,具有重要的 历史和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机遇,我有幸在**改革开放之初,从 1983年到1987年间,担任中共长乐县县委**,与长乐县 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共同见证和推动了这一段重要的改革开 放进程。 “*根工业”正是长乐人民在这一重要改革开放历史 进程中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一大创举。“*根工业”命名的 出现始于1985年11月22—23*。当时,*****会副 委员长、**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到长乐考察,进行了两 天多的深度调研、亲历体察,长乐人民在经济发展上所释 放出的巨大热情和创新模式使费老惊叹不已。回京后,他 立即挥笔写下了三篇田野调查笔记,于1985年12月10—12 *连续3天在《福建*报》上以《海口明星——闽江口速写 之一》《福建山海经浅识——闽江口速写之二》《浪子回 头金不换——闽江口速写之三》为题发表。可以想见,一 个中国社会学泰斗,以连续三篇调查长文,对一个县的经 济现象进行细致论述,应该是长乐县和《福建*报》** 所没有的。文章迅速在大江南北引发了强烈反响。特别是 费老把长乐的社队企业(以下统称乡镇企业)比喻为“* 根工业”,作为一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加以肯定和推广 ,引起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历史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中国 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由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向改革 开放转变的历史时期。当时,即使是沿海的长乐县,各级 各部门领导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规章制度等都仍然停 留在旧的传统模式上,无法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的需要。 人民公社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一直延续到1984年 ,这才撤销了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及生产队,恢复了乡、 村、组的建制。过去每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都是层层下 达指令性或参考性的指标,农副产品分为五类,一、二类 不允许市场自由买卖,水产品的营销途中到处都有工商、 公安、市场管理、卫生等部门设卡检查,巧立名目,收取 各种费用,甚至没收;私人企业不准大量雇工,自由借贷 被视为高利贷剥削,大型运输工具不准私人购置,等等。 这些传统的制度和规定严重阻碍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长乐县虽然地处沿海平原地区,但是由于人口多、土 地少,经济总量很小。全县当时有58万人口,耕地只有26 万多亩,人均4分土地,被称为“高产穷县”。到1980年全 县工农业总产值也只有1.63亿元,农业总产值占比78.5% ,工业总产值3500万元,只占比21.5%。 当时群众的心理状态是:想富,不敢富,也不知道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