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与成都文学

《文心雕龙》与成都文学
作者: 王万洪,拜昆芬,康扎西
出版社: 新华
原售价: 62.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文心雕龙》与成都文学
ISBN: 9787516652817

作者简介

王万洪,男,汉族,1979年9月生,四川简阳人。教育学硕士,文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1998年7月参加工作,曾在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8年。现为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中国写作学会、四川省写作学会理事、四川省扬雄研究学会理事。研究方向:文论与文化。 拜昆芬,女,汉族,1990年2月生,山西省侯马市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艺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硕士学位论文《刘勰〈文心雕龙〉有关宋玉赋的批评探微》,创新研究宋玉赋,并发表《先秦诗赋中的美女形象流变——以“色相”描写为中心》等论文多篇,主研科研课题多项。 康扎西,男,藏族,1980年4月生,四川省乡城县人。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2017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文学,已发表《晚唐诗人李山甫研究》等论文多篇,主研科研课题多项。

内容简介

用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心雕龙》是一种全新的视野 ,在国外 ,目前还没有学者明确地从这一角度研究《文心雕龙》。亚洲的日本、韩国 ,欧洲的意大利、法国、俄罗斯、英国 ,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家 ,都有《文心雕龙》原著的该国语言翻译本出版 ,也有部分研究该书在不同国家传播与影响的成果问世 ,但以上情况主要属于语种翻译与版本流传 ,大体上属于传播学的范围。除了日本、美国、意大利和俄罗斯 ,尚未有深入的、有影响的 “龙学 ”理论研究成果出现。海外 “龙学 ”研究以日本为代表 ,在《文心雕龙》理论研究、版本研究、传播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较多创造性的成果。在中国 ,中国台北、香港、澳门的 “龙学 ”研究在区域文化视野下也尚未展开。运用文学地理学这一创新的方法研究《文心雕龙》,其成果集中出现于中国内地 ,主要实践者有陶礼天、曾大兴等人 ,代表学者是陶礼天教授 ;蒋凡、韩湖初、吴中胜等人则从地域、自然、空间角度有相近成果。整体上看 ,目前所取得的成果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大类 ,以及若干小类。 第一大类是对《文心雕龙》文学地理的直接研究 ,分为四种情况 : 一是 “江山之助 ”论。冯淑然《江山之助 :〈文心雕龙〉的地理环境论》一文指出 :刘勰在《物色》中使用了 “江山之助 ”一词 ,第一次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地理环境论。这一理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 ,而是有着时 代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前提和条件 ,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影响很大。①陶礼天《刘勰 “江山之助 ”论与文学地理学 ———〈楚辞〉景观美学研究》则不致力于对 “江山之助 ”论内涵的全面诠释 ,而是由此理论命题发端 ,探讨文学与地理关系诸论题之一种 ———通过对《楚辞》独特的景观描写的分析 ,从审美主体与作品境界的构成层面来讨论文学与地理的关系。②这是目前直接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方法研究《文心雕龙》的较早成果之一。除此之外 ,范军则贯通古代文论指出 “江山之助 ”是文艺生态学的重要命题 ,是对自然与人、文关系思考的结晶。 二是文学传播地理环境论。刘金凤《〈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以〈诗经〉、楚辞、汉赋的传播关系为例》一文指出:《诗经》到楚辞的传播与移民因素相关 ,导致了中原文化向地域文化的过渡 ;楚辞到汉赋则是上行下效的文化传播 ,完成了地方文化向中央文化的回归。从《诗经》、楚辞至汉赋的传播 ,潜在地构成了文化的动态传播系统。而地理环境在传播过程中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关键的作用。③这与熊良智教授《楚辞传播与作家文学的诞生》所持的学术观点具有部分的一致性。 三是文学促发机制论。曾大兴《气候 (物候 )与文学创作的触发机制———〈文心雕龙〉“应物斯感 ”新解》一文指出 :文学作品的创作 ,从最初萌发创作动机 ,到具体的谋篇布局 ,再到诉诸文字直至修改定稿 ,是一个前后相因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但也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或规律。曾先生将这个前后相因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定程序或规律 ,称为 “文学作品的生成机制”。这一机制有前中后三个阶段,《文心雕龙》在 ① 冯淑然:《江山之助 :〈文心雕龙〉的地理环境论》,《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 4期。 ② 陶礼天 :《刘勰 “江山之助 ”论与文学地理学 ———〈楚辞〉景观美学研究》,《中国文论》, 2014年 00期。 ③ 刘金凤:《〈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学传播现象 ———以〈诗经〉、楚辞、汉赋的传播关系为例》,《作家》, 2015年第 4期。 本书主要研究《文心雕龙》中的城市文学作家,如司马相如、王褒、扬雄以及诸葛亮等。从文学史角度来看,他们不仅是巴蜀文学家的典范,也是整个汉代文学史与中国文学史的杰出代表。他们以奇思纵意的才华、卓越独特的艺术想象、独具个性的语言传达、恢弘博大的篇章构思、题材多变的描写内容,开启了中国文学在汉代以辞赋为断代标志的全新创作局面。他们是《文心雕龙》成书素材的重要来源,是全书论述文学起源、文学审美、文学范式、创作纲领与经典作家、优秀作品、创作技法、文学史论、文学批评的核心对象,具有突出的贡献和当代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