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一章 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节 领悟人生真谛
一、主要内容分析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总看法和总观点,它决定着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的关键时期,怎样才能不虚度人生,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青年大学生要深入思考人的本质,人生目的,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树立起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二、教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问题
1. 中国古代对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探索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首先需要对“人是什么”和“人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有科学的认识。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有许多思想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进行了深刻思考,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为揭示人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思想资料。
战国时期思想家告子主张性无善无恶论,他说:“生之谓性”“食色性也”。认为人性是生而具有的,其内容就是“食色”,性无善无恶。告子还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 告子上》)
孟子与告子进行了激烈的论战,提出了性善论的主张。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萌芽,即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 公孙丑上》)孟子的性善论,将人性与动物之性、人性与神性区别开来,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2. 超越小我,利济苍生的人生观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颜元主张,人的一生应该以“斡旋乾坤,利济苍生”为己任,努力做有德行的圣贤。颜元认为,一个人在选择人生目标时,应该以“大人自命”,立志作圣。“父母生成我此身,原与圣人之体同;天地赋与我此心,原与圣人之性同。若以小人自甘,便辜负天地之心,父母之心矣。常以大人自命,自然有志,自然心活,自然精神起。”(《存学编》卷一)圣人并非遥不可及,圣人与庸人的区别仅在于肯不肯立志用功。他说:“圣人是肯做功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功夫的圣人。”(《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
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是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一个人的人生道路、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取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超越了个人“小我”的仁人志士,表现出的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心怀百姓、为民请命的胸怀和情操,对我们确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具有借鉴意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萃
1.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注释】该句出自《左传 襄公二十四年》。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然后是著书立说。个人不应只为自己活着,而应为群体着想,承担起应尽的责任,有所作为,为社会作出有益贡献。
2. 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
【注释】该句出自《晏子春秋 内篇问下》。叔向与晏子就何为高尚与卑劣进行问答,晏子的观点是:最高尚的意愿,莫过于爱民;最卑劣的意愿,莫过于刻薄百姓;最低贱的行为,莫过于戕害百姓。在我国历史上,正己爱民始终是一种备受推崇的高尚风范。
3.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注释】该句出自西汉时期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意思是,人终究是要死的,但死的价值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这句话表现了司马迁遭腐刑之辱境遇下的生死观,也常用来比喻人生价值的轻重悬殊。1944年毛泽东同志《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引用此句。
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释】该句出自南宋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大意是说,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怀有一颗爱国之心,能够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表达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儒家的生死观是中国传统生死观的主流,它培育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在历史上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