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楼新悦-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鼓楼新悦-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作者: (法)让-弗朗索瓦·萨吕佐|译者:宋碧珺
出版社: 中国社科
原售价: 69.00
折扣价: 45.60
折扣购买: 鼓楼新悦-疫苗的史诗:从天花之猖到疫苗之殇
ISBN: 978752033715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由于当时很难找到携带牛痘病毒的动物,詹纳便采取 了“从手臂到手臂”的接种方法。一名儿童接种后,其注 射部位会长出一个脓包,之后脓包疱液会被提取出来再注 射给其他孩子,这就是所谓“接力”接种。詹纳由此证明 ,人类感染的这种疾病是可以接续传播的,他将之命名为 “疫苗”(Vaccine)。这种疫苗接种法被广泛传播并应用 于世界各地。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CarlosⅣ)的女儿曾感 染了天花,他希望可以在其所有的殖民地上推广詹纳式接 种。于是,一支探险队在玛利亚一平塔号(Maria-Pinta) 船上整装待发,船上载有招募的22名孤儿,年龄在3—9岁 不等。起锚首日,两名孩子被接种了疫苗。之后,每十天 就会有另两名孩子被注射从感染者身上提取的脓水。如此 一来,当一行人抵达波多黎各(Porto Rico)时,还能留下 具有活性的病毒。这样,目的地的人们就能用活病毒继续 开展被盼望已久的疫苗接种。成功之后,人们又开始了新 的长途跋涉,将疫苗接种带到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地上。 有人怀疑,这种由“手臂到手臂”的疫苗接种方法可 能暗藏危险。事实的确如此——供体携带的其他病毒也可 能同时经由此渠道传播,比如结核病或梅毒等。这也造成 了烈性传染病的多次肆虐。1861年,在意大利皮埃蒙特大 区(Piemont)的里瓦尔塔(Rivalta),46名孩子接种了另一 孩子脓包内的物质,但人们随后发现这个孩子竞已经感染 了梅毒,接种的孩子中有39名受到感染。这只是众多悲剧 性事件的一幕,伤及儿童也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 于是,以动物为供体的疫苗亟待发明,好取代人际疫 苗。1810年,在那不勒斯(Naples),热纳罗·加尔比亚迪 (GennaroGalbiati)尝试用小母牛培育牛痘病毒,用在疫 苗的制备上。这种方法被“出口”到了世界各地。1864. 年12月,一只在那不勒斯注射了牛痘病毒的牛犊被运抵法 国里昂的皮那什(Perrache)火车站,众多政治人物和医学 院的全体学员都到场列队欢迎,见证了它的到来。 可是如何让动物感染牛痘呢?首先要给牛犊的肋部剃 毛,清洗种痘区域并在上面留下许多划痕。之后,再用牛 痘病毒的溶液涂抹这片区域。一定要仔细地摩搓这片裸露 的皮肤,确保病毒渗入伤口之中。到了第五天,病毒的繁 殖已十分旺盛,这时需要再给牛犊的肋部消毒,用刮匙取 下用于制备疫苗的组织——淋巴、痂盖和真皮组织。这种 黏糊糊的物质就是疫苗原液了。同时,为防止液体凝结, 还要向其中加入甘油,后者还能起到杀菌的作用,且不会 减弱病毒的活性。最后,搅拌疫苗原液再加以过滤,就会 得到糖浆状液体,那就是疫苗了。疫苗须通过各种检测试 验,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投入使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 中,疫苗制备技术得到了不断改进。但正是这种从牛犊肋 部制出的疫苗帮助人类在1977年根除了天花。 天花疫苗是一种典型的以动物为供体的疫苗,但并不 是“独一份”,与天花疫苗同根生的还有取自绵羊脑的狂 犬疫苗(第三章)、鸡胚制成的黄热病疫苗(第四章)和流感 疫苗(第五章)、取材鼠脑的日本脑炎疫苗等。时至今日, 这些抗病毒疫苗依然是以上述动物为供体。流行性腮腺炎 和麻疹疫苗也不例外,是由鸡胚制备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