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运男孩(从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的回忆)(精)
作者简介
托马斯·伯根索尔(Thomas Buergenthal),犹太人,1934年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法学者。“二战”后,于1951年移居美国,他毕业于西弗吉尼亚州的贝瑟尼学院,又进入纽约大学法学院学习,并在哈佛大学法学院获得法学硕士、法学博士学位,先后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美利坚大学华盛顿法学院、埃莫里大学法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等校任法学教授,2000年至2010年,出任海牙**法院法官(美国籍法官),并兼任联合国、**奥委会等多个**组织的职务,为**法研究院院士。
内容简介
那是1945年1月,正逢东欧典型的严冬季节,漫 天的风雪,天寒地冻。我们乘坐的是没有顶棚的火车 ,根本抵御不了这寒冷恶劣的天气。就在苏联*队到 达前几天,我们撤离了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前往 德国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我们被迫行*了三天之后 才坐上火车。途中,当我们的火车从捷克斯洛伐克的 一座桥梁下面穿过时,我看到桥上的人们向我们挥手 ,忽然,面包如同下雨一般落到我们的车厢里。之后 ,当我们穿过另外几座桥梁时,又有面包不断地扔下 来。自上车以来,除了冰雪以外,我什么都没有吃过 。可以说,这些面包如同雪中送炭,让我从饥饿的死 亡线上挣脱出来,同时也拯救了许多同我一起踏上“ 奥斯维辛死亡之旅”的人们。 当时,我并没有把桥上扔下来的面包与我出生的 那个**——捷克斯洛伐克联系到一起。在战后的岁 月里,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我经常会在一些场合 中被要求出示出生证,直到这时我才把这两者联系起 来。因为我没有出生证,所以我就得按要求提供一份 誓言,“据本人所知及所信”,我确认我于1934年5 月11*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卢布赫那。每当我签署一 份这样的文件时,脑海中都会闪现出那些捷克斯洛伐 克的桥梁。 1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政权倒台后不 久,我终于设法拿到了我的出生证明。它证实了我在 多个誓言中所确认的内容,也给了我和我妻子佩吉去 卢布赫那的动力——她去那儿是出于对我出生地的好 奇,而我去那儿则是为了要把自己和地球上的那一片 土地联系在一起,因为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我**次睁 开了双眼。 从首都布拉迪斯拉发起程,我们开车沿着盘山公 路,顺着路旁水声喧闹的小溪和蜿蜒的河流行驶了几 个小时后抵达了卢布赫那。这是一个度假小镇,位于 **的斯洛伐克塔特拉山脉海拔较低的地方,它被景 色迷人、起伏平缓的山峦环抱着,这些山峦将低塔特 拉山与*为险峻的高塔特拉山区分开来。之前,我们 并没有对这次旅行做出什么计划,随便选了个*子就 出发了。可凑巧的是,抵达卢布赫那的时间正是1991 年5月,差不多就是我在那里出生的整整57年之后。 当我们的车驶进这个群山环抱的小镇时,迎接我们的 是风和*丽、阳光明媚的**。 现在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我的父亲曾经梦想着有一 天能够回到卢布赫那,为什么我的母亲那么喜欢这里 了。这儿真是一个田园诗般的地方。当我和佩吉穿过 小镇,希望能够找到曾经属于我父母的那家酒店时, 我才意识到,除了官方的那张纸把我永远与卢布赫那 连在一起外,我和这里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没有找 到那家酒店。后来我才知道,它在60年代的时候被拆 除了。虽然这次访问让我证实了卢布赫那确实是我父 母经常谈到的那个美丽的地方,但是我也很忧伤地意 识到,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这个小镇仅仅扮演着 一个故事中脚注的角色,故事从这里开始,由一个孩 子的诞生而带来喜悦的故事逐渐演变成了另外一段决 然不同的故事。 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不久,我的父亲,穆戴克· 伯根索尔从德国搬到了卢布赫那。父亲决定同他的朋 友埃里希·戈达尔一起,在卢布赫那开一家小酒店。 戈达尔在一家柏林的主要报社工作,是一个反纳粹的 政治漫画家,他在卢布赫那拥有一些财产。对于犹太 人和那些反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意识形态的人来说, 德国的***势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加危险。我 父亲和戈达尔显然认为,德国对于希特勒的热情几年 后就会减弱,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再回到柏林了。 在此期间,与德国邻近的捷克斯洛伐克可以让他们* 密切地关注事态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为那些在匆忙之 中需要离开德国的朋友们提供一个临时的避难场所。 我的父亲于1901年出生在加利西亚,这是波兰的 一个地区,它在**次世界大战前属于奥匈帝国。他 在小学学习的课程和中学上的大部分课程都是用德文 和波兰文教授的。他的父母住在一个农场所属的村子 里。农场归一个富有的波兰地主所有,我的祖父帮他 管理着大片的农用房地产,在当时,在那个地方,对 于一个犹太人来说,这是份不寻常的工作。在奥地利 *队中,那个波兰地主曾是我祖父的指挥官,两个人 都退役后,他就让我祖父为他工作。*后,他的许多 农场都让我的祖父负责管理了。 我父亲就读的那所离家*近的高中在一个小镇上 ,距离他住的地方还有段路程。据家里人说,为了上 那所学校,我父亲还在一个负责铁路岔道口的司旗员 家寄宿了一段时间,他负责的铁路岔道口处于一个战 略要地上。从那个小镇过往的火车每天要经过这个岔 道口几次。由于附近没有火车站,司旗员只得让早上 和下午通过的那两趟火车减速,这样我父亲就可以跳 上或跳下火车。后来为了减少父亲上学的危险性,还 采取了一些安全措施。 我父亲高中毕业后,正值1919年开始的俄波战争 时期,他又在波兰*队中服了短期的兵役。此后,他 就上了克拉科夫大学法学院。然而,在学业完成前, 他就离开波兰,移居到了柏林。在那儿,他投奔了他 的姐姐,并在一家犹太人开的私人银行找到了工作。 他的姐姐嫁给了一个**的柏林时装设计师。由于他 在帮助管理银行投资组合方面的成功业绩,他的职位 提升得很快,年纪轻轻就成为那家银行的高管。他在 银行的职位以及他姐夫的社交圈使他有机会结交许多 住在柏林的作家、记者和演员。希特勒上台后,他的 追随者对犹太人和反纳粹知识分子的*击*益严重, 而*到*击的人中有不少是我父亲的朋友,这些因素 促使我父亲离开德国来到卢布赫那定居。 格尔达·席伯格莱特,是我的母亲,我叫她 Mutti1,她1933年来到我父亲的酒店。她从德国的大 学城哥廷根过来,那里是她的出生地,她父母在城里 开了家鞋店。那年她还未满21岁,她是1912年出生的 ,她父母把她送到卢布赫那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在捷 克斯洛伐克的度假能使她忘记那个想要娶她的非犹太 男朋友。而且他们还认为,女儿离开哥廷根一段时间 对她会有好处,因为在哥廷根,游荡在街头的纳粹青 年对犹太人,特别是对年轻的犹太女性进行骚扰,使 她在那里的生活越来越不愉快。 当我母亲的父母安排她在酒店的住宿时,他们要 求酒店派人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交界的边境去接她 。我父亲决定不派司机,独自一人驾车到边境去接。 结果,她还以为他是酒店的司机。晚餐时,她被安排 坐在酒店主人的餐桌上,当她发现酒店主人就是被她 当作司机的那个人时,她感到很不好意思,因为之前 她还向他打听过伯根索尔先生,这也是由于她听母亲 曾经说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单身汉的缘故。很多 年以后,每当我听到母亲讲起这个故事时,我总想知 道她来卢布赫那是否是她父母有意安排的相亲,或至 少在一定程度上他们心里认为母亲有与我父亲结婚的 可能性,如果真有这个计划的话,我父亲是否也参与 了这个计划呢?或者这只是一个巧合,那个向我外公 外婆**我父亲酒店的朋友正好也认识我父亲?假如 这个故事还有*多隐情的话,我也永远不得而知了。 对于我母亲来说,爱情永远是一见钟情,这不就是明 摆着的事嘛。 P1-5
生命无比脆弱,生命的意志无比坚强。
这本书写下了普通人在**情况下迸发出的爱、良知与伟大人格。
《幸运男孩》篇幅并不长,在非虚构类作品中属于罕见的精品。原因大致有四点:其一,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如书中所写,在集中营里儿童是*难存活的,作者能幸存下来有很多极为幸运和偶然的原因。他在集中营长大,早年的经历塑造了他的人格,后来成为维护**法、人权的大法官,这是传奇中的传奇。其二,作者没有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悲惨的痛史,他是在退休后才开始写作这部回忆录的,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沉淀,他自己说,能以*超然和理性的心态看待童年的遭遇。书中对战争和罪恶的思考有深邃睿智的学者之风,这与他所做的学术研究和**法庭的工作密不可分。其三,全书的讲述采用当年孩子的口吻,尽可能用孩子的视角看待发生的一切,叙事从容有致,英文简洁优美,可读性**。其四,本书的译文颇为精彩地体现了英文中的美感,是一部**的译作,珠联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