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漫谈
作者简介
徐若梦(1981-),女,本硕均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现为文华学院教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从事普通高校基层教育工作十几年,有着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在工作中致力于将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人文精神融入专业教学,在专业教学中注入人文精神。在此基础上,完成各级别课题若干,发表相关论文数篇,出版专著《古代<圣经>汉译与中西文化交流》一部。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普通高校老师,想写一本关于美育的书的念头由来已久,但迟迟未敢轻易动笔,原因很简单:因为有些基本的问题还需要仔细斟酌,例如:什么是美?什么是美育?美育有什么用?美育在新时代有哪些特殊功用? “美育”这一概念自席勒提出,王国维引进,当代德智体美四育被写进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但到底什么是美育、如何开展、有何功用,依然需要探讨。美育等同技艺培训吗?如果美育等同将孩子送去参加音乐、绘画、唱歌、跳舞等培训班,那么美育是否就是素质教育换了个提法? 比“美育是什么?”更基本的问题是“美是什么?”“审美又是什么?”“美和审美谁更基础?”“到底是先有美还是先有审美?”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却不容易回答。从字面上看,审美肯定包含美,否则便无美可审,但是否存在着美这一客观事物?一朵美的花、一匹美的马、一个美丽的姑娘都让人赏心悦目,但是美丽的花、美丽的马、美丽的姑娘是否等同于美本身?美是寓于花朵、马、姑娘身上的某种客观事物吗?这种事物是普遍的、可通传的吗? 事实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有闲暇去思考上面这些问题,但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必然或多或少会有以下这些更加贴近生活的问题:我长得好看吗?怎样才能让我好看一点?怎样才能让他人多看我两眼? 根据我从教多年的观察,我发现大学生,或者说年轻人普遍存在这样的愿望:希望自己变美,努力让自己变美。这种心愿本身是美好且催人奋进的。那么怎样让自己变美?怎样才算是变美呢? 买一支流行色号的口红是否等于美?化一个流行妆容是否等于美?满身名牌是否等于美?如果美是可以消费、可以购买的,我们是否还记得小学时读过的雷锋的诗歌: “战士那褪了色的、补了补丁的黄军装是最美的,工人那一身油渍斑斑的蓝工装是最美的,农民那一双粗壮的、满是厚茧的手是最美的。劳动人民那被烈日晒得黝黑的脸是最美的,粗犷雄壮的劳动号子是最美的声音,为社会主义建设孜孜不倦工作的人的灵魂是最美的。” 美等同时尚吗?美等同美德吗?物质、精神与美是什么关系?物质和精神在美这里是相互排斥的吗?倘或如此,人必然陷入道德法则和感性幸福分裂的困境,那么孔子为什么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席勒为什么更加明确地指出“美证明了道德自由和感性依存完全可以并存,还证明了人为了表现出精神并不需要抛弃物质”? 物质与精神、道德与幸福在美里处于什么样的关系?人类德福分裂的难题是否能够通过美去破解?又该如何去破解呢? 上述问题,是本书要讨论的重点问题,但著者只是一名十几年坚守教学一线的普通高校教师,虽然教学经验较为丰富,但理论修养有限,难以在理论上做出比前人更加深入的探讨。且著者虽然在科研中有一定的学以致知精神,但在教学中时刻本着教以致用的思想,希望在课堂上能够实实在在地传道授业解惑。而在著者看来,是否做到实实在在答疑解惑的重要标志就是能不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切实存在的疑问。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对他们的观念、理想信念有所指引,那就不失为传道授业,颇感慰藉。当然,著者的“功利心”似乎违背了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一说,但审美的无用之用似乎又是消解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习气的大用。 本书虽然包括了理论部分,但重点在于应用层面。本书的理论主要来自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康德、席勒、黑格尔、马克思、苏霍姆林斯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