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六辑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六辑
作者: 罗宗涛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50.00
折扣价: 32.50
折扣购买: 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中国历代经典宝库第六辑
ISBN: 9787510878893

作者简介

罗宗涛:1938年生,广东潮安人。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班。曾任政大教授兼中国文学系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著有《敦煌变文用韵考》《敦煌讲经变文研究》《敦煌变文社会风俗事物考》《唐代俗讲的叙式》《敦煌变文:石窟里的老传说》《礼记述要》等。

内容简介

敦煌变文的起源 佛教东传,佛经的翻译,以至注疏的提出,对佛法的弘扬固然有无比的价值;但是,华文经典与注疏,在教育不甚普及时,仍不易为一般民众所普遍接受。大约在东晋以来,有些和尚就尝试用浅近的方法来传教,这种方法叫做“唱导”。著《高僧传》的慧皎虽然觉得这种方法“于道为末”,但又认为它“悟俗可崇”——有普及的功效,所以仍为之立传立论。现在,我们就先从慧皎《高僧传》卷十三《唱导论》和《唱导传》来了解唱导的大略。 《唱导论》曰:“唱导者,盖以宣唱法理,开导众心也。昔佛法初传,于时斋集,止宣唱佛名,依文致礼。至中宵疲极,事资启悟,乃别请宿德,升座说法,或杂序因缘,或傍引譬喻。其后庐山释慧远,道业贞华,风才秀发,每至斋集,辄自升高座,躬为导首,先明三世因果,却辩一斋大意。后代传受,遂成永则。故道照、昙颖等十有余人,并骈次相师,各擅名当世。” 唱导的字义,古人以为:“启发法门,名之为唱;引接物机,名之为导。”(见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引大部补注九)。至其起源大约是:最早的斋集,总严格遵行严肃庄重的仪式,时间长了,不免陷于呆滞。后来就在中宵疲极的时候,别请宿德,以旁引譬喻、杂序因缘的方式来说法。当初显然是一种权宜的补充措施。到了像慧远这种高僧出来提倡,这种方式才蓬勃起来;再以后继有人,于是更能普遍开展,蔚为风气。 《唱导论》又曰:“夫唱导所贵,其事四焉:谓声、辩、才、博。非声,则无以警众;非辩,则无以适时;非才,则言无可采;非博,则语无依据。至若响韵钟鼓,则四众惊心,声之为用也;辞吐俊发、适会无差,辩之为用也;绮制雕华、文藻横逸,才之为用也;商榷经论、采撮书史,博之为用也。若能善兹四事,而适以人时——如为出家五众,则须切语无常,苦陈忏悔;若为君王长者,则须兼引俗典,绮综成辞;若为悠悠凡庶,则须指事造形,直谈闻见;若为山民野处,则须近局言辞,陈斥罪目。凡此变态,与事而兴,可谓知时众,而又善说。虽然,故以恳切感人,倾诚动物,此其上也。” 所谓唱导,基本上是一种演讲术。而上引《唱导论》所提出的要点有三:导师必须具备声、辩、才、博四种能力,此其一;导师要能把握时机,认清对象,此其二;根本上导师必须有出自内心的宗教热忱和恳切的态度,此其三。 导师如能达到以上各项要求,就能收到感动听众的效果,如《唱导论》所云:“至如八关初夕,旋绕周行,烟盖停氛,灯帷靖耀,四众专心,叉指缄默。尔时导师则擎炉慷慨,含吐抑扬,辩出不穷,言应无尽:谈无常,则令心形战栗;语地狱,则使怖泪交零。征昔因,则如见往业;核当果,则已示来报;谈怡乐,则情抱畅悦;叙哀戚,则洒泣含酸。于是,阖众倾心,举堂恻怆,五体输席,碎首陈哀,各各弹指,人人唱佛。爰及中宵后夜,钟漏将罢,则言星河易转,胜集难留。又使遑迫怀抱,载盈恋慕。当尔之时,导师之为用也。”可见导师是如何绘影绘声,而听众又如何悚动恋慕了。 可惜当时的唱导,没有留下底本。但从唐代留下的俗讲底本,以及唐人的评论,我们可以略知其发展过程的大概。大约后来这些从事唱导的和尚,受到听众的鼓励,逐渐加重通俗的成分,而使内容逐渐变质,以致有些正统的和尚以至于士人,就将这种法会,称为“俗讲”。本来“俗讲”一词是佛教徒泛指一切世俗的讲说而言。例如道宣《续高僧传?善伏传》云:“贞观三年,赛刺史闻其聪敏,追充州学,因尔,日听‘俗讲’,夕思佛义。” 这里的“俗讲”,是指“州学”而言。因此,称法会为俗讲,根本就不承认那是合格的法会。后来,俗讲一名,竟成为这一型法会的专名,而从事这种宣演的和尚,也就被称为“俗讲僧”。当时,这些俗讲僧留下一些底本,通常称为“讲经文”,有人也视为“变文”的一种。但严格来说,“讲经文”和典型的“变文”还是稍有区别的。…… 因此,所谓讲经文每每穿插许多故事、譬喻,遇到某一人名或地名,更好好发挥一番。纵然如此,讲经文毕竟要依某一经为纲领,虽然横生枝节,但总要回到经文上来。 由于讲经文的故事部分畸形膨胀,而且有的俗讲僧还不耐经文的束缚;于是俗讲逐渐演变,趋向于以故事为主体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讲经文中较具规模的故事先独立宣演,然后再演变为从头就着眼于设计一篇独立完整的故事,而佛经不过成为改编故事的素材。这种作品,就称为“变文”。变文的“变”字,虽然可能有不同的含义,但是,《大乘法苑义林章》说的“转换旧形名变”,还是最重要的解释。因此,“变”的最主要含义,是改写、改编的意思。 在今天我们不把改写、改编当作严重的事情来看。但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经学家正信守“疏不破注”的规律,史学家也奉行“务信弃奇”的原则;而这些俗讲僧却为了作品的趣味化、生动化、通俗化,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西天传来的真经,当作艺术品的材料,改变其原来的形式,发挥自己的创意,加以重新塑造,这份创造精神是可钦佩的。因此,变文改变佛经为通俗宣演,不但是形式的问题,而且在精神上也是重大的突破。这一变,整个改变了主奴的地位;这一变,表现了创造的精神。 我先人自古也喜欢说故事,在变文发生的时代称之为“说话”,而故事的内容,以民间的传说、寓言、笑话为主。对于经、史、诸子,则着重于忠实地阐释。由于受到讲佛经的变文发生的影响,于是又有取材于经、史、百家的变文发生,这一来就为后来的俗文学开辟了一条大道。这是变文受到重视的原因。 借花献佛变文 【说明】 收藏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编号S.3050的写卷,文字简陋错杂,以前的学者不明白它演绎的是什么故事,只好拟题为《不知名变文》。其实仔细读读,就知道这篇纯用散文写成的变文,是在叙述著名的“借花献佛”的故事,只是由于文句错杂,一时不容易看出来就是了。提到“借花献佛”故事的佛经很多,最重要的有:(一)隋朝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卷三、卷四的《受决定记品第二》;(二)南朝刘宋求那跋陀罗译的《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三)后汉竺大力和康孟详译的《修行本起经》卷上《现变品第一》;(四)三国吴支谦译的《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五)西晋聂道真译的《异出菩萨本起经》;(六)三国吴国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卷八《儒童受决经》;(七)西晋竺法护译的《生经》卷五《佛说譬喻经第五十五》;(八)姚秦竺佛念译的《菩萨处胎经》卷七《破邪见品第二十六》。 由于变文写卷错乱得太厉害,这里不得不根据隋朝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受决定记品》的文字加以改写。幸亏这篇变文本来也就是根据这篇佛经改写而成。所以两者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故事】 在释迦牟尼还没出生的很久很久以前,在雪山南边有个婆罗门,名叫珍宝,道德既高尚,学问又渊博,还擅长各种咒术。他在深山里结茅草为屋,收了五百个少年为弟子。在五百弟子之中,以善慧最出色,他不但特别聪颖,也比其他同学来得用功。所以当他跟老师学了六年以后,在十六岁那年,已经将老师传授的种种咒术和工巧技能全都学会了,而且心里又惦记着阔别六年的父母,因此想辞别老师,回家省亲。婆罗门喜欢善慧这个好学生,舍不得他下山,于是又将吠陀论③及其他秘密的咒术传授给他。聪明而用功的善慧不久又全学会了,师父只好放他下山,但告诉他说:“我们婆罗门的家法,就是弟子学成以后,必须以一把清净的伞盖和皮鞋、金手杖、金瓶、金钵、上好的衣裙,以及五百个金钱献给老师,报答老师的教育之恩。” 善慧说:“老师,我现在一无所有,不能报答您老人家;请老师允许我到各处寻找,找到以后再来供养师父。” 于是善慧披着他的鹿皮衣,留着一头长发,下山云游。 不久,他听说在离雪山一万多里远的输罗波奢城,有个极富有的婆罗门,名叫祭祀德,为六万个婆罗门设了一个为期一年的无遮大会④。布施六万会众每人一把伞盖,以及皮鞋、瓶钵、衣裙、铜钱各物。另外还为辩论会的优胜者准备了许多贵重礼物:就是金柄的精致伞盖、上好的皮鞋、纯金的手杖、金瓶、金钵、价值百两金子的衣裙、五百个金币、一千头乳牛、五百个童女等。善慧听说了就立刻动身去参加盛会。 当善慧跋涉山川到达输罗波奢城的无遮会场时,会期已只剩下最后的一天。善慧年少英俊,又作山野的装束,一进会场,就引起大家的注意,以为他是下凡的仙人。善慧表明了身份,就跟当时优胜的婆罗门展开比赛与辩论,终于将原来优胜处于上座的婆罗门折服。再以讲解吠陀论受到六万会众的拥戴,登上上座,并接受奖品——他只取所需,而将乳牛与童女璧还。 当时,原来在上座的婆罗门心想:眼看就要到手的名利,竟给这少年夺走。于是暗中发誓:将来生生世世都要和善慧碰头,并且专门跟他过不去。 善慧得了种种施物,就想回雪山报答师恩。一路上经过许多聚落、村邑、城市,他都一一参观。有一天,他到了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叫做莲花城。城里不但洒扫得很整洁,而且布置得很华丽,好像在庆祝什么喜庆似的。善慧就向当地人打听;当地人告诉他,这是因为燃灯佛要来莲花城说法教化的缘故。 善慧一听燃灯佛要到莲花城说法,决定停在莲花城礼拜供养燃灯佛,祈求将来能证悟无上菩提⑤;至于报答师恩,只好以后另想办法。然后他又想,究竟要用什么来供养燃灯佛呢?他晓得用钱财是不合适的。想来想去,他决定用美丽的鲜花,来表达他内心的敬意。 于是,善慧跑到花店买花,但花店的老板告诉他,国王有令,全城的花都得给国王,因为国王要以全城的鲜花来供养燃灯佛。跑遍了所有的花店,善慧连一枝花都买不着。善慧还不死心,穿过大街、走进小巷、私下访求。终于在一个井旁,遇到一个年轻的婢女,捧着瓦瓶来取水,瓶里藏着七茎优钵罗花⑥。他高兴得不得了,就冒失地冲过去说:“姑娘,你藏着这些花要干什么?我想用一百个金币买你瓶中七茎花行不行?” 女孩子回答:“不成。因为燃灯佛受国王之请,要到莲花城来教化;国王敬佛,所以下令全城的香油、鲜花只准卖给国王一人,由他来供养燃灯佛。我的邻居开了个花店,老板的女儿是我小时的玩伴,才肯悄悄以一百铜钱的价钱卖给我。我是要留着自己供养燃灯佛,建立功德用的。” 善慧又央求道:“我知道你敬佛的诚心;那么你可不可卖给我五茎花,我给你五百个金币;你自己留着两茎来供养燃灯佛呢?” 女孩子说:“你这么急着要我的花,到底要做什么用呢?”善慧说:“如来出世,难见难逢,既然有缘遭遇,我想买花供奉燃灯佛,种下善根,希望来世能求得无上菩提。” 女孩子被善慧的英俊挺秀所吸引,又被他诚恳的心意所感动,于是她说:“我看你身心勇猛、爱法精进,将来必定会得到无上菩提。如果你答应我在还没有得到圣道以前,生生世世娶我为妻;在你得道以后,我就剃发出家,做你的弟子,求道做阿罗汉。要是你答应,我才将花卖五茎给你。” 善慧吃了一惊,说:“我为了求道,在未来各生之中,对一切众生都要生怜悯之心,所有有求于我的,我都不应吝惜,连我的性命都须施给别人,对于所爱的妻子儿女及一切财物,更不能吝惜。如果你能同意我这样做,我才答应来生娶你为妻。” 小姑娘答应了,就将五茎优钵罗花卖给善慧,其余两茎也交给善慧,请他代为布施,以结来生的因缘。 善慧得到了花,赶到城门口,燃灯佛正要进城。善慧虔敬地许了心愿,将优钵罗花凌空抛出去,结果他的五枝花都是花茎朝上,花瓣朝下,形成一个花盖护着佛的头顶;而小姑娘请他布施的两茎花则停在佛的两肩。 当时城里的群众都将他们最华丽的衣服铺在地上,供佛步行,善慧也脱下鹿皮衣铺上,众人嫌他的鹿皮衣不漂亮,一面骂他,一面将鹿皮衣扔得老远,善慧见到前面泥路有个大水坑,里面都是稀泥,没人铺上衣服。他连忙捡回他的鹿皮衣铺上去,看看鹿皮还不能将水坑铺满,于是他又将自己的身体脸朝下地铺上去,还披散长发,把整个水坑铺满,让燃灯世尊从他的身体和头发上走过去,世尊被他的诚意所感动,就当着大众说:“在无量劫以后,你必定可以成佛,号为释迦牟尼!” 善慧就是后来释迦牟尼的前身。输罗波奢城的上座婆罗门,就转生为释迦牟尼的堂弟、斛饭王的儿子提婆达多,为了善慧夺了他的利养,而专门跟他作对,不过后来还是证了道。卖花给善慧的小姑娘,后来成了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妻子耶输陀罗,后来也出家为释迦牟尼的弟子,证阿罗汉果。 伍子胥变文 【说明】 谢海平《讲史性之变文研究》云:“我国复仇故事中,时代最早,最脍炙人口,而又首尾一贯者,当推伍子胥故事。其所以能广布流传,当因故事之传奇性,深具吸引力。子胥凭三寸之舌及其刚毅魄力,竟能覆千乘之国,发王者之墓,鞭仇人之尸。读之者心怀畅快,非但由于同情心之驱使,亦因平居多抑塞,乃借此自浇块垒也。” 有关伍子胥复仇鞭尸及忠贞刚烈报效吴国的故事,汉代以及汉以前的记载与评论已经很多,如《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新书》《春秋繁露》《列女传》《说苑》《法言》《论衡》《盐铁论》等,其中有详有略,有记事有评论,各书之间有时也不免有抵牾的地方。这篇变文则以《史记》《吴越春秋》《越绝书》三种为主,配合其他各书的数据,再加上民间的传说、作者的杜撰糅合而成。 【故事】 从前周朝末年,七雄纷争,那时南方有个楚国,国大兵强。当楚平王为君的时候,宰相叫伍奢,义节忠贞,文武附身,性行淳直,意若风云。君主有美好的意旨与作为,他就顺从他而彻底执行;但如果君主有错误,他也会犯颜直谏。伍奢有两个儿子,小的叫子胥,大的叫子尚。子胥在梁国做事,子尚在郑国做事,都是忠贞通达的青年。 这时楚王的太子,已经长成,但还没成家,楚王问百官说:“我听说:国无东宫,旷地,东海流泉溢;树无枝,半树死。太子为半国之尊,现在还没结婚,关于太子的婚姻大事,卿等有什么建议?”大夫魏陵①报告说:“臣闻秦穆公有位公主,年登二八,美丽过人——眉如尽月,颊似凝光,眼似流星,面如花色,发长七尺,鼻直颜方,耳似珰珠,手垂过膝,十指纤长。她是做太子妃最适当的人选。” 于是楚平王就派魏陵到秦国做媒。可是等魏陵从秦国接公主回国时,楚王为她的美色所惑,忽生狼虎之心,想占为己有。魏陵为了讨平王的欢心,也不顾是非,进言道:“难得陛下高兴,愿陛下自己纳她为妃;东宫太子那边,我们替他另外再找,反正天下美女有的是,这在道理上没有什么说不过去。”平王听他一劝,正合心意,立即纳秦国公主为妃,而且在深宫里享艳福,三天不朝。 伍奢得知消息,非常愤怒,披头散发到殿前直谏。平王见他作不祥的打扮,问道:“有什么不祥之事?”伍奢说:“臣见王无道,恐怕失国丧邦,不敢不谏。本来要为儿子娶媳妇,反而自纳为妃,父亲与子争妻,难道没有一点儿惭愧吗?这正是混乱法律,颠倒礼仪了。”平王被责,面惭失色,羞见群臣,说:“国相!俗语说:成谋不说,覆水难收。事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就不必再谏了。”伍奢见王不觉悟,又谏道:“陛下是万人之主,统领万邦,怎么可以听信谗贼小臣的话,疏远了骨肉至亲呢?” 楚平王本来已经恼羞成怒,再加上奸臣魏陵从旁挑拨,楚王干脆就把伍奢囚禁起来。魏陵又进谗言说:“伍奢还有两个儿子,都很贤能,如不一起杀掉,将来会成为楚国的大患的。”平王告诉伍奢说:“要是你能把你两个儿子召回来,我就让你活命;否则就将你处死。”伍奢说:“我的大儿子伍尚为人仁慈,叫他一定就来;老二伍员为人刚毅忍辱,能成大事,他判断回来会一伙被擒,一定不肯回来的。” 平王不管,就派人去召子尚、子胥。子尚读了父亲的来书,非常悲伤,就哭着去请示郑王,郑王说:“卿父被捕,要你们兄弟去救他;父亲有难,而做儿子的不能去救,怎能算是孝子呢?卿赶紧回国,不要犹豫。”于是子尚辞别郑王,星夜赶到梁国,去找弟弟子胥说:“现在楚王无道,相信奸臣的谗言,把慈父囚禁起来,就要施以峻刑,现在来信要我们去救他,弟弟赶紧装束。”子胥说:“楚王无道,才用贼臣之言,囚禁了父亲,本来是要杀他的,只是为了我们兄弟在外,怕我们以后为父报仇,所以伪造父亲的书信,老远来骗我们回去,好连我们一网打尽,斩草除根,我们千万不要上当,去自投罗网。”伍尚说:“我知道回去了也不能保全父亲的性命,但是如果为求生而不回,以后又不能报仇雪耻,那不是让天下人讥笑了吗?如果你要为父亲报仇,你就快逃;我还是决定回去跟随父亲就义。” 使者见伍员不肯就范,就以武力来拘捕,伍子胥拔出武器来,使者知道他厉害,无一敢上前对付他。伍子胥扬言要为父兄报仇,就逃走了。 …… 伍子胥知道自己那两颗大门牙容易被人家认出来,就拿块石头把门牙敲掉。再向南方奔走,白天凭太阳辨认方向,夜里则根据星座来识别,终于到了吴江北岸,躲在芦苇丛中,观察形势,见江面辽阔,没有舟楫,不禁按剑悲歌: “江水淼漫波涛举,连天沸或浅或深。 飞沙蓬勃遮云汉,清风激浪欲摧林。 白草遍野覆平原,绿柳分行垂两岸。 鸟鹊拾食遍交横,鱼龙踊跃而撩乱。 水猫游挞戏争奔,千回不觉长吁叹。 忽忆父兄枉被诛,即得五内心肠烂。 思量仇恨痛哀嗟,今日相逢不相舍。 我若命尽此江潭,死活总看今日夜。 不辞骸骨掩长波,父兄之仇终不断。 上苍靡草总由风,还是诸天威力化。” 所幸在烟波上望见一叶扁舟,有个渔夫,手持纶钓,唱着渔歌。伍子胥赶紧大声招呼,渔人就摇船靠岸。子胥请他摆渡过江。渔夫说:“观君器宇,不同凡俗;但看你面有饥色,不可空着肚子过江,等我回家拿饭来,吃后再渡江。” 伍子胥说:“但求船渡,何敢望餐。”渔人说:“还是先吃了再走,我听说:麒麟得食,日行千里;凤凰得食,飞腾四海。请帮我看着船,我去去就来。”说完就走。子胥心想:“这个人口说回家拿饭,不会是去叫人来捉我吧?”愈想愈心虚,就离开船边,跑到芦苇中藏身。 不久渔人回到船边,拿来了一樽美酒、几斤鱼肉、十来片薄饼和一瓦罐饭。就是找不到伍子胥,就向芦苇中喊话说:“芦中之士,为什么要藏起来?我已经为你取来饮食,并无恶意。”子胥这才现身,千谢万谢。两人在江畔饱餐饮酒,然后摇船向江南。到了江心,子胥拿出怀中白璧,答谢渔人,渔人不肯接受;子胥以为他嫌少,又解下宝剑为酬。渔人停桨对他说:“一餐饭所费无几,当不起你的重礼,如果为贪图钱财,楚王的赏赐,又该有多少呢?何况藏匿你的人,还要诛身灭族。龙泉宝剑,你就留着防身;璧玉荆珍,将来你还用得着。将来你富贵高迁,不要忘记今日。只要明白我的心意就好了,现在不必说什么感激的话。” 这时,岸树迎宾,江风送客,伍子胥唯见孤山淼漫,回盼故乡,心怀抑郁。船近南岸,子胥问渔人:“先生姓何名谁?乡贯何州何县?”渔人说:“君为芦中之士,我为船上之人,何用称名道姓。君今逃逝,想投奔什么国家?”子胥说:“想投奔越国。”渔人说:“越国和楚国和顺,从不交兵,恐怕会将你捉了,送给楚国,那么你报仇的心愿就没法完成了。还不如投奔吴国的好,吴王跟楚国有仇,有过几度征战,而且他们没有贤臣,你去正好。”子胥问:“我该用什么方法才能被吴王识拔任用呢?”渔人说:“你到了吴国,进入都城,只要以泥涂面,披发獐狂,东西驰走,大哭三声。”子胥说:“这是什么意思?”渔人说:“以泥涂面,表示外浊内清;大哭三声,东西驰走,表示在寻觅明主;披发在市,表示你蒙冤居丧。”子胥谢过渔人,船一靠岸,立刻分手进发。子胥走了几步,回顾渔人,见他已弄翻了船,投水自尽。子胥激动得悲啼哽咽,遂作悲歌: “大江水兮淼无边,云与水兮相接连; 痛兮痛兮难可忍,苦兮苦兮冤复冤。 自古人情有离别,生死富贵总关天。 先生恨胥何勿事?遂向江中而覆船。 波浪舟兮浮没沉,唱冤枉兮痛切深, 一寸愁肠似刀割,途中不禁泪沾襟。 望吴邦兮不可到,思帝乡兮怀恨深。 倘值明主得迁达,施展英雄一片心。” 悲歌已了,气上冲咽;业也命也,并悉关天。继续登山越岭,渡水寻川,来到莽荡山间,见石壁万丈,藤竹纵横,想起往事,瞻望前程,不禁又为歌曰: “我所思兮道路长,涉江水兮入吴乡。 父兄冥莫知何在?零丁遣我独栖惶。 丈夫流浪随缘业,生死富贵亦何常? 平王曲受魏陵语,信用谗佞杀忠良。 思故乡兮愁难止,临水登山情不已。 楚帝轻盈怜细腰,宫里美女多饿死。 秦穆公女颜如玉,二八容光若桃李。 见其姿首纳为妃,岂合君王有此理? 自从逃逝镇怀忧,使我孤遗无所投。 昼即途中寻鬼路,蹑影藏形恒夜游。 燕山勒颂知何日?冒染蓬尘双鬓秋。 不虑东西抗天塞,唯愁渴乏渡荒陬。 愿我平安达前所,行无滞碍得通流。 倘若吴中遇明主,兴兵先斩魏陵头!” 1.古代的流行歌手唱佛经,通俗化的经典故事。 2.千年中国俗文学的根,开启通俗小说的先河。 3.台湾知名学者罗宗涛讲解,读懂敦煌变文的文化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畅销台湾四十年,一家人共读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