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年谱考略
作者简介
浦仲诚,笔名:碧螺、南麓等。作家,黄公望文化研究者,常熟市黄公望文化研究会会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研究黄公望二十余年。著有《黄公望文化研究》《黄公望新考》《黄公望传》《黄公望续考》等,还曾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作品。
内容简介
满腹诗论未应时 藏手丹青传万世 浦仲诚 黄公望的一生,寿八十六岁,近于整个元朝。研究黄公望的一生,就近似研究整个元代的历史。元代时期朝廷政局动荡多变,政局不稳,社会动乱不断,历史资料的保存很不完备。黄公望仅是个平民百姓,民间文人画家,未能被列入《元史》中有关于人物的列传之中。如今,要对黄公望等元代时期文人名家的研究,只能凭极有限的资料来作参考,并进行艰难的分析和研究。 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一个真实的黄公望呢?本人从着手研究大痴道人黄公望开始,至今已逾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中,为探索黄公望生平,奔浙江,历江西,近福建,进安徽,赴上海,到湖北、北京、南京,访专家,拜名师,探黄族,寻遗迹,纵横江南诸省,辗转数十城市,逾三万五千多公里,阅尽无数山水,搜阅到有关黄公望的家谱、族谱有二十多个版本,达一百二十多册,搜阅到各类有关黄公望史料记载的史志、寺志、道藏志、私志、私记等达千余册,撰写笔记数百条,文字近百万,一个真实的黄公望,逐渐在心中树立起来。 生于乱世幼易姓 黄公望原名陆坚,家位于常熟古城子游巷[1],出生于一二六九年的中秋节。一二七一年,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并发布《建国号诏》,定国号为“大元”。次年三月二十八日,忽必烈下诏,定都于大都[2]。 一二七六年(至元十三年),那年,陆坚(即黄公望)八虚岁,生父陆统病故,陆坚成了孤儿。此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南宋朝廷遗臣偕幼帝南逃。 一二七八年(至元十五年),才十虚岁的陆坚,被隐居于虞山西侧余脉小山下的永嘉平阳人黄乐领养,从此陆坚改姓为黄,名公望,字子久(以下均作子久称),随黄乐移居于小山南山下村中生活。 是年,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抗元将领文天祥被俘。 在黄子久十一虚岁那年(1279),宋元两军进行了最后一战,史称“崖山海战”[3]。此战,宋军大败,南宋丞相陆秀夫负幼帝赵昺投海自尽,南宋朝正式灭亡。 榜举神童空怀志 一二八〇年(至元十七年)秋,本邑行开神童科考,得黄乐精心辅教的幼童黄子久,参加县神童科考试,以优异的成绩一举中榜。从此黄子久负神童盛名,誉传乡里,幼小的黄子久从此心怀大志,欲在日后可得入仕途。 自元初以来,科举考试一直未能顺利举行,民间许多有才华者、有志报国者,空有一腔热血、一身才华,而被埋没于乡间林野。 文庙修缮遇严徐 一二九一年(至元二十八年),黄子久二十三虚岁。元帝赞识赵孟才华,欲让赵孟参与中书省政事,可是赵孟坚辞不出。元帝下令,凡赵孟出入宫门,均无禁。从此每见之间,必从容语及国家治道,多所裨益。后赵孟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 是年,常熟儒士杨麟伯,见邑文庙腐坏严重,欲私资助缮,为崇饰之,报请官衙批准。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原平江肃政廉访使)阎复与江南浙西道肃政廉访使徐琰得知后,亲自前往常熟文庙察看,对杨麟伯公“ 睹文庙学缺,欲输私资,为崇饰之”之见大加赞赏。阎复与徐琰分别亲书碑文和碑额,后被刻成碑一通,于次年(1292,元至元二十九年)文庙修缮竣工后,被立于常熟文庙学礼门右。 阎复与徐琰此次的常熟考察之行,成为黄子久日后出任浙西道肃政廉访司任书吏的契机。此年末,黄子久随阎复、徐琰到武林(杭州),入浙西道廉访司衙任书吏职。黄子久在书吏任上时,居西湖筲箕泉边自筑的茅庐中[1],得闲时多与佛道师友吟诗、议道,特别喜聚山水之绘事,爱道家之阴阳卦事,颇得心会。 一二九五年(元贞元年),那年,黄子久二十七岁,其生母病重而逝,黄子久久哀于廉访司书吏职上,孝行三年,期满之日,黄子久在杭州马市巷玉阳庵[1]内,着道家之服为亡母做法事,其间竟忘形无束,匆忙间竟着道袍入司衙任事,惹宪长徐琰(容斋)当众怒斥,黄子久羞形无藏之下,竟愤而辞职离去。 黄公望是我国一位享有世界声誉的山水画家,生活于距今600多年的元代。黄公望的一生跌宕起伏、丰富多彩。但因相关史料匮乏、分布零散,且真伪难辨等,以致数百年来专门、系统研究黄公望者寥寥,黄公望的历史形象模糊而单薄。而本书试图“还原一个真实、清晰、立体的黄公望”。 本书作者系黄公望研究会会长,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黄公望。他行程三万多公里,足迹遍布近十个省份,数十个城市,探访专家学者和黄氏族人,寻访、考察与黄公望有关的遗迹,搜集关于黄公望的文献。在浩繁的资料中,作者大胆想象,小心求证,力求将黄公望的人生展示得更为具体和立体。 本书采用“纵横交叉、经纬相织”的编写法,以黄公望人生历程之主事为经线、纵线,以邑事、国事、乡事、友事、教事、族事、画事等为纬线、横线,广阔展示了黄公望一生的经历和事业,有助于丰富读者的历史知识,也延展了年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