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三部曲(共3册)(精)
作者简介
大西克礼(1888-1959),毕业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1930年后长期在东京大学担任美学教职,1950年退休后仍埋头于美学的翻译与研究,译作有康德的《判断力批判》等,著有《<判断力批判>的研究》(1932)、《现象学派的美学》(1938)、《幽玄与哀》(1940)、《风雅论——“寂”的研究》(1941)、《<万叶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识论史》(1950),去世后出版《美学》(上、下两卷,1960-1961)、《浪漫主义美学与艺术论》(1969)等,是日本学院派美学的确立者和代表人物。
内容简介
《日本美学三部曲(侘寂 )(精)》 第一章 绪论 和“幽玄”及“物哀”等概念 一样,显然“寂”也是一种审 美概念或者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特殊的美的形态, 一方面体现在日本的某个 时代、某种艺术或日本人 的某种艺术生活方式中, 比如在俳谐和茶道等“风雅” 之道中作为一种理念和目 标表现出来。在某种程度 上,可以说“寂”通过俳谐与 茶道这种方式得以实现和 具象化,并且在这种艺术 生活方式中,也在我国国 民的审美体验中,被把握 、被欣赏。而且,这种特 殊的艺术生活方式之中所 包含的国民性,加之当时 的特殊文化潮流,都令更 多的人感受到这种美的趣 味性,为“寂”在人们生活中 的普及做出了贡献。另一 方面,“寂”这个概念所代表 的特殊的美,天然地就和 日本或者说东方的民族趣 味相契合,而且毋庸置疑 的是,对这种特殊的美的 体验与感受造就了我国国 民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方 面。 不仅如此,据我所知, 对于作为一个审美概念的“ 寂”的理论探讨,较之于“幽 玄”和“物哀”等其他审美概 念则相对贫乏一些,甚至 可以说从未有过相关的研 究。当然,日本的诸多传 统审美概念,大都有着极 度不合理的审美内容。而 且日本自古以来在美学的 研究上并不发达,所以没 有专门关于“寂”的研究和考 察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对于“幽玄”和“物哀”这样 的概念,即使研究很贫乏 ,也有像中世的歌论和近 世的本居宣长等人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