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日报
原售价: 18.00
折扣价: 12.96
折扣购买: 把栏杆拍遍(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全国语文特级教师推荐书系
ISBN: 9787547706237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集《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学新闻》,散文集《觅渡》《红色经典》《只求新去处》《名山大川》《人杰鬼雄》,政论集《继承与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散文《晋祠》《夏感》《觅渡,觅渡,觅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追寻那遥远的美丽》《青山不老》等入选中学和大学课本。
把栏杆拍遍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 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 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 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 他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 ,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 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 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 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 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 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 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 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 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 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 《破阵子》: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 场秋点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 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 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 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 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以身许 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 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 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 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 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 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 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 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 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 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 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 穿的形象。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 说:“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 他的政治苦闷。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 朝廷了。但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 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 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著地去工作 。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 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 ,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 线的样子。你想这怎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 他任湖南安抚使,这本是一个地方行政长官,他却在任上创办了一支 2500人的“飞虎军”,铁甲烈马,威风凛凛,雄镇江南。建军之初,造营房 ,恰逢连日阴雨,无法烧制屋瓦。他就令长沙市民,每户送瓦20片,立付现 银,两日内便全部筹足。其施政的干练作风可见一斑。后来他到福建任地方 官,又在那里招兵买马。闽南与漠北相隔何远,但还是隔不断他的忧民情、 复国志。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 了许多的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 招来用几天,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 一生最大的悲剧。别看他饱读诗书,在词中到处用典,甚至被后人讥为“掉 书袋”。但他至死,也没有弄懂南宋小朝廷为什么只图苟安而不愿去收复失 地。 辛弃疾名弃疾,但他那从小使枪舞剑、壮如铁塔的五尺身躯,何尝有什 么疾病?他只有一块心病,金瓯缺,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 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是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就读过的那首著名的《菩萨蛮》,他得的是心郁 之病啊。他甚至自嘲自己的姓氏: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永遇乐》 你看“艰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内俱焚。世上 许多甜美之事,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闲置,要不就 是走马灯似的被调动。1179年,他从湖北调湖南,同僚为他送行时他心情难 平,终于以极委婉的口气叹出了自己政治的失意,这便是那首著名的《摸鱼 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 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 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 ,烟柳断肠处。 据说宋孝宗看到这首词后很不高兴。梁启超评曰:“回肠荡气,至于此 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长门事”,是指汉武帝的陈皇后遭忌被打入 长门宫里。辛以此典相比,一片忠心、痴情和着那许多辛酸、辛苦、辛辣, 真是打翻了五味坛子。今天我们读时,每一个字都让人一惊,直让你觉得就 是一滴血,或者是一行泪。确实,古来文人的惜春之作,多得可以堆成一座 纸山。但有哪一首,能这样委婉而又悲愤地将春色化入政治、诠释政治呢? 美人相思也是旧文人写滥了的题材,有哪一首能这样深刻贴切地寓意国事, 评论正邪,抒发忧愤呢? 但是南宋朝廷毕竟是将他闲置了20年。20年的时间让他脱离政界,只许 旁观,不得插手,也不得插嘴。辛在他的词中自我解嘲道:“君恩重,且教 种芙蓉!”这有点像宋仁宗说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倒 是真的去浅斟低唱了,结果唱出一个纯粹的词人艺术家。辛与柳不同,你想 ,他是一个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痛拍栏杆、大声议政的人。报国无门,他 便到赣南修了一座带湖别墅,咀嚼自己的寂寞。 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 ,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废沼荒丘畴昔 ,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荫少,杨柳更须栽。 《水调歌头》 这回可真的应了他的号:“稼轩”,要回乡种地了。一个正当壮年又阅 历丰富、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却每天在山坡和水边踱步,与百姓聊一聊农桑 收成之类的闲话,再对着飞鸟游鱼自言自语一番,真是“闲愁最苦”,“脉 脉此情谁诉”?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 是要做一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 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 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 中受煎熬。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便 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 放不下、关不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 的劲。他不计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 大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 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著名的治国方 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像一块铁 ,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冷水中淬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 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当北宋太平盛世 ,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所挤压、扭曲、 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 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能飞翔,才能燃烧,才能炸响, 才能振聋发聩。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 力,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 有人说辛词其实也是婉约派,多情细腻处不亚于柳永、李清照。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都将今古无 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 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柳李的多情多愁仅止于“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而辛词 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 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 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 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 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 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 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 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 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 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 被扭曲、挤压,成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 。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 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 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 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 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 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 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 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