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阳明学—江右王学重镇安福县学人群研究

安福阳明学—江右王学重镇安福县学人群研究
作者: 彭树欣
出版社: 孔学堂书局
原售价: 168.00
折扣价: 90.80
折扣购买: 安福阳明学—江右王学重镇安福县学人群研究
ISBN: 9787807705284

作者简介

彭树欣,江西莲花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西省阳明学会常务理事,江西省社会学学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和民俗学研究,主攻方向为阳明学和梁启超研究。出版著作10余部,在《光明日报》《孔子研究》等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省社科奖多项。

内容简介

第一节安福阳明学形成和发展的场域 一个地方某种学术思想的产生、发展,虽然直接源于某个或某些思想家的创造、倡导及其弟子和后学的传播、弘扬,但也离不开其特定的场域。这是一个综合场域,包括该地的历史、地理、教育、文化、人才、政治、风俗、经济等,是学术思想背后的一个隐而不显的大背景。章太炎说的“视天之郁苍苍,立学术者无所因,各因地齐、政俗、才性发舒,而名一家”a,大体道出了此意。安福阳明学的形成、发展,也有这样一个场域,这个场域与此具有密切的关系,如安福阳明学者创办了不少书院,经常性举办讲会,这需要较为殷富的财力,明代安福的经济实力为此提供了支撑。对于安福这个场域,古人也有所描述,如: 吉州属城有九,安成(即安福)颖列西北,襟带阻厄,人物英华,蔚然秀错,卓冠西江之奥区矣。……安成宿号文献望邑。其山川之秀丽,风气之敦庞,理学之渊源,忠节之炳烺,与夫科名之隆盛,振古如兹。 (安福)人敦庞,多寿考。俗重故家,尚诗书,安勤俭,比屋弦诵不辍,良子弟争趋为士。农夫辛苦,力稼穑,田野无弗辟。商贾负贩遍天下,工作坚致,不为奇技淫巧。汉兴以来,衣冠一大都会。至龙云泸溪,以文章节义显于宋,一时登仕籍者踵接。虽闾巷韦布亦乐谈忠义,若梅边贡伯所谓杰然者。故有“秀民多,儒术盛,士积学而科第相望”之语。 以上描述虽然简洁,但大体揭示了安福这个场域的多个面向,如地理、文化、教育、风俗、经济等。下面分别从安福县的历史和地理、交通和经济、教育和文化、“前阳明学时代”的理学等四个方面加以具体论述。至于整个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虽与安福阳明学的形成、发展也有所关联,但由于过于宏大,在此不述。 一、安福县的历史沿革和地理环境 江西安福县是南方古文明地之一。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在西周时有了陶器文明,在东周时有了青铜器文明。安福又是江西 18 个文明古县之一,距今有 2200 多年的建县史,还曾是郡治所在地。今安福境地,从周初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后隶属吴国、越国、楚国。周初属吴;周元王时越灭吴,属越;周显王时,楚灭越,并入楚。秦王二十四年(前223),秦灭楚。次年,置安平县,属九江郡,置安成县,属长沙郡。 西汉时,安平县隶属豫章郡,安成县仍隶属长沙郡。东汉永元八年(96),改安平县为平都县。东汉初平二年(191),置庐陵郡,平都县改属该郡,安成县隶属未变。三国吴宝鼎二年(267),设立安成郡,辖安成、平都、宜春、萍乡、新余、永新 6 县,郡治在平都县。 从此 300 多年间,成为赣中西部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西晋太康元年(280),安成郡新增广兴县,改安成县为安复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安成郡,置吉州郡,将安复县并入平都县,改称安成县,隶属吉州郡;十八年(598),又将安成县改称安复县。 唐武德五年(622),升安复县为颍州(一作“靖州”);七年(624),废州,改为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 ,意为“平安福祥”。宋开宝八年(975),安福县隶属江南西路庐陵郡。元元贞元年(1295),升县为州,隶属江西行省吉安路。明洪武元年(1368),废州,恢 复安福县之称,隶属江西布政使司(俗称省)吉安府(由元的吉安路改为吉安府)。清乾隆九年(1744),从安福县上西乡划出 12 都、永新县划出 20 都,设置莲花厅(今莲花县)。自此时起,安福县版图大体未变。自唐武德七年后,安福之名一直未改,但因安成为 安福古称,文人行文时也常习称“安成”。安福人习惯上把县域以县城为中心(即以古县城东南西北四城门为依据)成东、南、西、北四乡。 安福阳明学作为阳明学重镇,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书以安福一县为考察单位,穷搜相关的文献资料,以坚实的文献为基础,同时将文献考证与哲学分析相结合,梳理整个安福阳明学发展脉络,力图还原整个安福阳明学发展的总体历史面貌,尤其是复原或重构15个重要思想家原本的哲学思想脉络和体系。作者主要采取他们与阳明良知学进行“思想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其思想原貌。全书文献丰富、考论详备,研究具体、规模宏大,填补了江右王学重镇安福县学人群没有系统研究专著成果的空白,具有开创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