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产业新展望

健康产业新展望
作者: 王瑞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6.30
折扣购买: 健康产业新展望
ISBN: 9787521730999

作者简介

王瑞,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大健康产业投资分会会长,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股权投资计划及保险私募基金评估专家。原第二军医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先后在基层医疗机构、三级甲等医院、卫生行政部门、保险金融机构工作。曾执行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西非埃博拉医学救援任务。参与过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有关工作。在统计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内容简介

前言 纵观人类发展史,除了社会荣枯、人口迁徙、文明兴衰、政治变革、科技革命等,还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人类与疾病抗争的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方面,人类诞生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客观上长期被动接受自然界瘟疫等疾病的挑战。如:公元前430—前427年,席卷雅典的瘟疫造成当地25%的人口死亡;165—191年安东尼瘟疫在罗马肆虐,1 500余万人陆续死亡;541—542年,地中海国家暴发查士丁尼瘟疫(第一次大规模鼠疫),一天之内有上万人死亡;1347—1353年,黑死病流行,夺走了2 500万欧洲人的性命;1556—1560年,欧洲暴发流感,死亡人数超过2 000万;19世纪至20世纪,暴发了7次霍乱大流行,夺走了数百万人的性命;等等。 另一方面,人类发展于自然,创造于自然,主观上长期积极探索应对疾病的策略与方法。1540年,德国人瓦莱里乌斯·科杜斯蒸馏分离出乙醚,促进了医学麻醉和外科学的发展;18世纪,英国人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为治疗天花发挥了重要作用;19世纪初,德国人泽尔蒂纳从罂粟中分离出纯吗啡,为解决疼痛和生理折磨问题提供了路径;1816年,法国人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开启了现代医疗器械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20世纪初,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1922年,加拿大人弗雷德里克·班廷发现了胰岛素,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伴随着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人类开始寻求健康的真谛,并逐步深化对健康的理解,从“一无”(无病则健康)、“二有”(有力有气则健康)的粗浅认识,到“三维”(心理、躯体、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四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的科学判断,再到“七维”(生理维度、情绪维度、社会维度、智力维度、精神维度、职业维度、环境维度)的系统总结,推动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生命的呵护和健康的追求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成果。从思维角度,形成了“天人合一”整体观与“阴阳五行”辩证论;从观念角度,树立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和“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认知;从知识角度,沉淀了《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等数十部医学经典;从应用角度,创造了非药物内服以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开创了“望、闻、问、切”的四诊合参之法,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全身麻醉法行外科手术;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大精髓、大智慧,在护佑人民安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10年、2018年将“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年将《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健康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制定实施“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医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进行了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成功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等。二是改革开放阶段,明确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工作方针,开始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将卫生投入重点向农村倾斜,满足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三是新医改阶段,2009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出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大体系”和完善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体制机制、科技与人才建设、信息建设、法制建设“八项支撑”,有效推动了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四是新时代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极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党的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谋划,出台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 建设。 “健康中国”内含“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过程,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问题,把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作为主攻方向,全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健康中国”内含“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主题,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着力完善覆盖全民的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努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社会共治格局,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健康中国”内含“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思想,全方位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把卫生事业纳入大国外交议程,主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究、谈判与制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创建“健康丝绸之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创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健康以及人类的地球家园,深刻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共同繁荣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中国迎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已绘制,扬帆起航正当时。那么,如何把握新征程中的新变化,特别是健康产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政策要求、市场走向、发展趋势,如何落实新征程中的新要求,特别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标准要求、具体举措、实施路径等,成为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课题。 本书编写组采取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实地走访等方式,以“健康产业”为主题,以“重塑”为主线,围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为什么重塑健康产业,重点分析新时期社会的新变化、新矛盾对健康产业的深刻影响;二是谁在重塑健康产业,重点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产业业态、结构、模式、主体的转变内容;三是重塑了健康产业哪些领域,重点剖析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医疗器械、医药生物等。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关心健康产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些粗浅的参考。因研究水平、实践经验及编撰时间等的限制,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编写组 前 言 纵观人类发展史,除了社会荣枯、人口迁徙、文明兴衰、政 治变革、科技革命等,还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即人类与疾病抗 争的历程,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方面,人类诞生于自然,回归于自然,客观上长期被动接受自然界瘟疫等疾病的挑战。如公元前 430—前 427 年,席卷雅典的瘟疫造成当地 25% 的人口死亡;165—191 年安东尼瘟疫在罗马肆虐,1 500 余万人陆续死亡;541—542 年,地中海国家暴发查士丁尼瘟疫(第一次大规模鼠疫),一天之内有上万人死亡;1347— 1353 年,黑死病流行,夺走了 2 500 万欧洲人的性命;1556— 1560 年,欧洲暴发流感,死亡人数超过 2 000 万人;19 世纪至 20 世纪,暴发了 7 次霍乱大流行,夺走了数百万人的性命;等等。另一方面,人类发展于自然,创造于自然,主观上长期积极 探索应对疾病的策略与方法。1540 年,德国人瓦莱里乌斯·科杜斯蒸馏分离出乙醚,促进了医学麻醉和外科学的发展;18 世纪, 英国人爱德华·詹纳发现牛痘,为治疗天花发挥了重要作用;19 世纪初,德国人泽尔蒂纳从罂粟中分离出纯吗啡,为解决疼痛和 生理折磨问题提供了路径;1816 年,法国人雷奈克发明了听诊器, 开启了现代医疗器械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20 世纪初,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 染的能力;1922 年,拿大人弗雷德里克·班廷发现了胰岛素, 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 伴随着与疾病抗争的历程,人类开始寻求健康的真谛,并逐步深化对健康的理解,从“一无”(无病则健康)、“二有”(有力有气则健康)的粗浅识,到“三维”(心理、躯体、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四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的科学判断,再到“七维”(生理维度、情绪维度、社会维度、智力维度、精神维度、职业维度、环境维度)的系统总结,推动了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数千年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对于生命的呵护和健康的追 求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成果。从思维角度,形成 了“天人合一”整体观与“阴阳五行”辩证论;从观念角度,树 立了“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和“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的认知;从知识角度,沉淀了《黄帝内经》《难经》《金 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千金方》《四部医典》《本草纲目》等数十部医学经典;从应用角度,创造了非药物内服以 针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开创了“望、闻、问、切”的四诊合 参之法,发明了麻沸散用于全身麻醉法行外科手术;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大精髓、大智慧,在护佑人民安康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 2010 年、2018 年将“中医针灸”和“藏医药浴法” 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1 年将《黄帝内经》与 《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健康事业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阶段,制定实施“面向 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广泛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初级卫生保健,人民健康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医疗技术取得重大 突破,首次分离了沙眼衣原体,进行了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 术,成功研制出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等;二是改革开放阶段,明 确了“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 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服务”的工作方针,开始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 保险制度,提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医药卫生体制,并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机制改革,将卫生投入重点向农 村倾斜,满足农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三是新医改 阶段,2009 年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立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 的核心理念,进一步明确了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提出建 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四大体系”和医药卫生管理、运行、投入、价格、监管、科技和人才、信息、法制“八项支撑”,有效推动了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四是新时代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 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 极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党的 十九大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升到国家整体战略层面统筹 谋划,出台了《“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 建设。 “健康中国”内含“以民为本、生命至上”的理念,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全 过程,突出解决好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等重点 人群的健康问题,把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主要疾病作为主攻方 向,全面开展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 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 服务的宗旨。 “健康中国”内含“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主题,坚持政府主导与调动社会、个人的积极性相结合,着力完善覆盖全民的健身 公共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保 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医学科技创新体系、 健康信息化服务体系等,努力打造“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社会共治格局,深刻体现了社会 主义制度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健康中国”内含“同舟共济、休戚与共”的思想,全方位推进人口健康领域的国际合作,把卫生事业纳入大国外交议程, 主动参与全球卫生治理,在相关国际标准、规范、指南等的研 究、谈判与制定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创建“健康丝绸之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创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同护佑人民生命安全、健康以及人类的地球家园,深刻体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全球共同繁荣的 责任与担当。 2021 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中国迎 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健康中国”战略的宏伟蓝图已绘制,扬帆起航正当时。那么,如何把握新征程中的 新变化,特别是健康产业面临的社会环境、政策要求、市场走向、 发展趋势,如何落实新征程中的新要求,特别是健康产业发展的 工作思路、标准要求、具体举措、实施路径等,成为行业研究的重点方向和主要课题。 本书编写组采取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 实地走访等方式,以“健康产业”为主题,以“重塑”为主线,围 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为什么重塑健康产业,重点分析新时期 社会的新变化、新矛盾对健康产业的深刻影响;二是谁在重塑健康 产业,重点阐述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产业业态、结构、模式、 主体的转变内容;三是重塑了健康产业哪些领域,重点剖析医疗服 务、健康管理、医疗器械、医药生物等。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关心健康产业发展的读者提供一些粗浅的参考,因研究水平、实践经验及编撰时间等的限制,难免存在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这本书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从新时期健康产业变革的概念出发,为健康产业监管部门和决策机构,以及广大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基于市场的独特视角,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让我们看到了健康产业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也增强了对健康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期待读者能通过《健康产业新展望》一书触碰到未来脉搏,探索未来医疗健康产业变革价值,为实现医疗改革,寻找下一个商业“蓝海”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