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柳士镇先生八十华诞问学集](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723/02/20240723021024809.jpg)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5.70
折扣购买: 庆祝柳士镇先生八十华诞问学集
ISBN: 9787550642003
张全真,女,博士,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汉语史 、汉语国际教育。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jiaoyu部基金、及其他课题研究多项。学术代表 有《〈法显传〉与〈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语法比较研究》等。 何亚南,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人文传媒学院院长兼任强化培养部主 任。中国训诂学会会员,中国语言学会会员,江苏省语言学会理事。
述評 柳士鎮先生關於中古漢語語法斷代研究思想和方法探析 蕭紅武漢大學柳士鎮教授治學成就斐然,先生的學術研究主要歸納爲兩個大的方面,一是中古漢語語法斷代研究,一是語文教育研究,相關研究成果豐贍。其中先生於中古漢語語法研究領域最爲人稱道的是專著《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1992年),入選“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年南京大學文科有重要影響的學術著作”,《大辭海》之《語言學卷(修訂版)》“著作文件”類條目。2019年由商務印書館再版,先生作了内容擴充和修訂,蔚然大觀。本人於1996年入柳先生門下受教習中古漢語語法,至武漢大學任教後主講“漢語語法史”“語言學史”等課程多年,在個人教學和研究中感受愈深。趁着柳先生八十華誕機緣,不揣鄙陋,將個人思考中有關先生在中古漢語語法斷代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和理論貢獻陳述如下。 一中古漢語内部重要階段的確立 20世紀50年代以後,歷時觀念的確立和漢語語法史體系的構建,成爲語法學者們關注的重點,1958年王力先生出版了《漢語史稿·中册·語法的發展》,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該書首先以系統的動態研究代替了以往的静態研究。此後專書語法研究和斷代語法研究也加强了,歷時性的專題研究蓬勃興起。通論有王力《漢語語法史》、太田辰夫《中國語歷史文法》《漢語史通考》、向熹《簡明漢語史》、潘允中《漢語語法史概要》、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斷代研究如吕叔湘《漢語語法論文集》、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况》、志村良治《中國中世語法史研究》、柳士鎮《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等。 關於中古漢語階段的確立較晚。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把漢語史分期爲太古漢語、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古漢語、老官話。王力《漢語史稿》沿用了高本漢關於中古漢語的提法,主張公元4—12世紀(南宋前半)爲中古期,12、13世紀爲過渡階段。太田辰夫《漢語史通考》則主張爲魏晉南北朝。方一新、王雲路教授又提出東漢至魏晉南北朝説。目前比較流行的東漢魏晉南北朝隋説就是以此爲基礎稍加變化而來。 柳士鎮先生提出魏晉南北朝是中古漢語内部重要階段,他指出:“魏晉南北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紛亂的時代,漢族往邊遠地帶轉移,外族向中原地區推進,加强了各民族之間的融合,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對漢語的發展也産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一時期無論在語音、詞彙乃至語法方面,較之前代都有較爲顯著的變化,因而這個時期應當作爲中古漢語的主體階段。”(《試論中古語法的歷史地位》,《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5期)其專著《魏晉南北朝歷史語法》就是以這一典型階段的代表性文獻爲研究對象,成爲中古漢語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參考書目。柳先生在《試論中古漢語語法的歷史地位》中還呼應了王力先生《漢語語法史》以語法作爲漢語史分期和漢語發展主要根據的説法。在語言三要素中,詞彙要素變化最快,也最活躍,相比而言,語法、語音則較爲穩定。只有當語法、語音也起了質的變化,産生了許多不同於前代的特徵時,才可以説語言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柳先生以中古時期的語法爲例,指出當時確實産生了許多先秦未見或罕見的語法特徵。如名詞詞綴的發展,動詞時態表示法與動詞的發展,形容詞後綴,概數表達的新形式,量詞的發展,代詞的發展,副詞的後綴,構詞法上單詞的雙音化,詞序的變化,判斷句的發展,疑問句的發展,述補式的發展,被動式等。 柳先生關於魏晉南北朝語法的歷史定位及其特點的分析和總結,對中古漢語斷代語法研究的深入具有重要的意義。柳先生在相關研究中表現出鮮明的歷史語言發展觀,爲中古漢語語法定位,勾勒中古漢語諸多語法現象的時代特點。一般認爲漢語發展各時期包括新舊語法形式的交替、諸多語法形式的萌芽或發展,這些語法形式的萌芽和發展,同時表現在詞法與句法兩方面。漢語語法史研究時要處理的就是發生質變或量變的這些現象,探討這些變化背後的規律。柳先生關注中古漢語語法發展過程中的量變,尤其注重中古漢語發展過程中的質變,處處體現語言史的觀念。柳先生提到他所做的研究是歷史語法,從動態的角度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對於先秦兩漢語法的發展,詳論魏晉南北朝漢語詞法與句法的演變特點,爲進一步厘清漢語語法發展的綫索以及確定這些發展變化在語法史上的地位準備必要的基礎。 二頗具特色的中古漢語語法研究範式 在如何解釋和歸納語言發展變化規律方面,柳先生的研究頗具特色。在南京大學2023年末舉辦的漢語史材料和方法研討會上,學者提出當前漢語史研究的三個範式:包括結構主義語言學、生成語言學、社會語言學。竊以爲還要加上傳統語言文字學理論和方法。我們在柳先生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傳統語言文字學、結構主義語言學和社會語言學交融的多重色彩。其學術思想和方法論既可見到章黄流風,又洋溢着現代氣息。 柳先生的導師洪誠先生曾在《訓詁學》中提道:“語法在古代没有成爲獨立的科學,但是一個訓詁學者不通語法,成績是不會好的。首先不會分析句法,全句的意義不能掌握,詞彙意義就不能定。古代傳注分析句法的地方很多,《公羊傳》《毛詩詁訓傳》都有著名的事例;現行的古代漢語注釋中,同樣也有句法分析,這是解析語言必須做的事,古今訓詁學家有共同的經驗。”洪誠先生重視語法,重視音義關係研究。洪誠先生是黄侃弟子,古文獻功夫扎實,治訓詁,也治語法學,對量詞“個”、第一人稱代詞、繫詞“是”的性質等都有獨到見解,不僅在訓詁研究中提倡句法分析,在語法研究中也發揮訓詁之長,如對虚詞音義的考察、對虚詞在句子中結構關係的考察等等。洪誠先生還提倡古今語法的發展觀,他指出王引之不通上古漢語語法,犯了以後世語法慣例討論上古文獻語句的錯誤,確實中肯。這些特質我們都可以在柳士鎮先生的中古漢語語法研究中看到,可以説柳先生秉持先師的治學之風,延續了洪誠先生的學術理念和實踐經驗,並將之發揚光大。 柳先生的中古漢語語法研究延續語言文字學傳統之處表現爲: ............. 庆祝著名语言学者柳士镇先生八十寿辰的文集。别出心裁,感念师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