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中国经典

呼兰河传/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中国经典
作者: 萧红|绘画:郜玉仓
出版社: 中国少儿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呼兰河传/最能打动孩子心灵的中国经典
ISBN: 9787514829068

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萧红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的出现直接影响了其命运并引发她开始文学创作。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内容简介

呼兰河就是这样的小城,这小城并不怎样繁华, 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而* 有名的算是十字街了。十字街口集中了全城的精华。 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庄、药店 ,也有拔牙的洋医生。那医生的门前,挂着很大的招 牌,那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 牙齿。这广告在这小城里边无奈太不相当,使人们看 了竟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因为油店、布店和盐店, 他们都没有什么广告,也不过是盐店门前写个“盐” 字,布店门前挂了两张怕是自古亦有之的两张布幌子 。其余的如药店的招牌,也不过是:把那戴着花镜的 伸出手去在小枕头上号着妇女们的脉管的医生的名字 挂在门外就是了。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 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就是李永 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李永春是在那里。不 但城里的人这样,就是从乡下来的人也多少都把这城 里的街道,和街道上尽是些什么都记熟了。用不着什 么广告,用不着什么招引的方式,要买的比如油盐、 布匹之类,自己走进去就会买。不需要的,你就是挂 了多大的牌子,人们也是不去买。那牙医生就是一个 例子,那从乡下来的人们看了这么大的牙齿,真是觉 得稀奇古怪,所以那**子前边,停了许多人在看, 看也看不出是什么道理来。假若他是正在牙痛,他也 **的不去让那用洋法子的医生给他拔掉,也还是走 到“李永春”药店去,买二两黄连,回家去含着算了 吧!因为那牌子上的牙齿太大了,有点莫名其妙,怪 害怕的。 所以那牙医生,挂了两三年招牌,到那里去拔牙 的却是寥寥无几。 后来那女医生没有办法,大概是生活没法儿维持 ,她兼做了收生婆。 城里除了十字街之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作东 二道街,一条叫作西二道街。这两条街是从南到北的 ,大概五六里长。这两条街上没有什么好记载的,有 几座庙,有几家烧饼铺,有几家粮栈。 东二道街上有一家火磨,那火磨的院子很大,用 红色的好砖砌起来的大烟筒是**高的,听说那火磨 里边进去不得,那里边的消息可多了,是碰不得的。 一碰就会把人用火烧死,不然为什么叫火磨呢?就是 因为有火,听说那里边不用马,或是毛驴拉磨,用的 是火。一般人以为尽是用火,岂不把火磨烧着了吗? 想来想去,想不明白,越想也就越糊涂。偏偏那火磨 又是不准参观的。听说门口站着守卫。 东二道街上还有两家学堂,一个在南头,一个在 北头。都是在庙里边,一个在龙王庙里,一个在祖师 庙里。两个都是小学: 龙王庙里的那个学的是养蚕,叫作农业学校。祖 师庙里的那个,是个普通的小学,还有**班,所以 又叫作高等小学。 这两个学校,名目上虽然不同,实际上是没有什 么分别的。也不过那叫作农业学校的,到了秋天把蚕 用油炒起来,教员们大吃几顿就是了。 那叫作高等小学的,没有蚕吃,那里边的学生的 确比农业学校的学生长得高,农业学生开头是念“人 ,手,足,刀,尺”,顶大的也不过十六七岁。那高 等小学的学生却不同了,吹着洋号,竟有二十四岁的 ,在乡下私学馆里已经教了四五年的书了,现在才来 上高等小学。也有在粮栈里当了二年的管账先生的现 在也来上学了。 这小学的学生写起家信来,竟有写道:“小秃子 闹眼睛好了没有?”小秃子就是他的八岁的长公子的 小名。次公子、女公子还都没有写上,若都写上怕是 把信写得太长了。因为他已经子女成群,已经是一家 之主了,写起信来总是多谈一些个家政,姓王的地户 的地租送来没有?大豆卖了没有?行情如何之类。 这样的学生,在课堂里边也是极有地位的,教师 也得尊敬他,一不留心,他这样的学生就站起来了, 手里拿着《康熙字典》,常常会把先生指问住的。万 里乾坤的“乾”和乾菜的“乾”,据这学生说是不同 的。乾菜的“乾”应该这样写:“乾”,而不是那样 写:“乾”。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就只有一个。 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边。 其余的也和东二道街一样,灰秃秃的,若有车马 走过,则烟尘滚滚,下了雨满地是泥。而且东二道街 上有大泥坑一个,五六尺深。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 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附近的人家,就要 吃它的苦头,冲了人家里满满是泥,等坑水一落了去 ,天一晴了,被太阳一晒,出来很多蚊子飞到附近的 人家去。同时那泥坑也就越晒越纯净,好像在提炼什 么似的,好像要从那泥坑里边提炼出点什么来似的。 若是一个月以上不下雨,那大泥坑的质度*纯了,水 分**被蒸发走了,那里边的泥,又黏又黑,比粥锅 漱糊,比糨糊还黏。好像炼胶的大锅似的,黑乎乎的 ,油亮亮的,哪怕苍蝇蚊子从那里一飞也要粘住的。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