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精)/新编中国史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精)/新编中国史
作者: 李喜所//李来容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72.00
折扣价: 46.80
折扣购买: 中国近代史(危局与变革)(精)/新编中国史
ISBN: 9787508671246

作者简介

李喜所,生于1946年,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兼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客座教授等。致力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史、留学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著有《中国近代社会与文化研究》、《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主编)、《中国留学史论稿》、《近代留学生与中外文化》等书。曾数次获得教学**奖和著作、论文奖。 李来容,生于1981年,湖北恩施人。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任职于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先后在《南开学报》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多篇,参与导师李喜所主持的《中国留学通史》**卷的写作,曾多次应邀出席中国近代史的**学术会议。

内容简介

**章(节选) 一、战前的中国与世界 清朝国势自乾隆中叶开始走下坡,至1820 年道光皇帝(1782— 1850)即位时,吏治、武备、经济、人口等诸多方面已然问题成堆,危机*益严重。 吏治*败是历代王朝难以解决的顽症,也是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标志。清朝嘉庆年间,官吏*败已渐渐变为一种社会风气。大学士和珅(1750 —1799)揽权纳贿,被嘉庆帝诛杀时,民间流传着“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谚语。此后,嘉庆帝虽屡降谕旨整饬吏治,但点滴改良难革历代积弊。以河流整修为例,这是仅次于*饷的开支大宗,但被贪官污吏侵吞后,真正用于治河者仅十之二三。道光朝吏治*加*败,“ 官以贿得”,“ 刑以钱免”,屡见不鲜。宰辅穆彰阿结*营私,门生故吏争相攀附,时称“ 穆*”。地方总督、巡抚、道员等营私舞弊,千方百计搜刮钱财,“ 为大府者, 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玩忽职守,敷衍懈怠,习以为常。如此*朽的官僚习气,大大降低了清**的办事效率和统治能力。 道光时期的*队较之嘉庆年间*为*败, 战斗力低下。二十二万八旗兵和六十六万绿营兵,装备仍是传统的冷**,即刀*、弓箭和旧式鸟*、火*,而且*新迟缓,铸*工艺水平很低。战船多用薄板旧钉钉成,**往往质量低劣,十发九空。*官或不谙*事,或不理营务,吞饷肥私,贿赂成风。士兵上行下效,不勤*练,吸食鸦片,酗酒聚赌。京师首善之区的禁旅八旗“三五成群,手提雀笼雀架,终*闲游,甚或相聚**”,雇人顶替充差,“点缀了事”。外省驻兵,竟然出现骑兵没有马、水勇不习水的怪现象;一旦检阅*演,骑兵便临时雇用马匹,水勇则寻找渔户冒名顶替。至于沿海水师,大多老弱无力,难以应战。*有甚者,福建水师勾结盗贼,兵匪一家。时人感慨地说,“虽诸葛武侯来”,亦“束手无策”。 在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体系下,清代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依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佃农、自耕农与地主成为小农经济的三大主体。作为传统社会的常态形式,土地兼并一直遵循从集中到分散、再从分散到集中的循环过程。乾隆时期,土地又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富户占田者十之五六,恒产之家则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嘉、道年间,贵族官绅千方百计购置田产,土地集中*加严重。广东巡抚百龄有地五十多万亩,直隶总督琦善占地二百五十六万余亩。至于田连千顷、家富万金的地主商贾,则大江南北,多不胜数。在土地兼并过程中,佃农的负担愈益沉重,地租征收率超过百分之五十。在地租、赋税、徭役及高利贷的层层压榨下,农民终岁耕作,尚不足以纳租还债,以致卖儿鬻女,弃田逃亡。饿殍遍野的悲惨景象与豪门贵胄的骄奢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人口增长十分惊人,超负荷的人口压力将清**拖入***的困顿局面。乾隆二十九年(17**),全国人口约为二亿零五百六十万人;嘉庆十七年(1812),增至三亿三千三百余万人;道光十五年(1835),竟达四亿人之多。但耕地面积则增幅很小,清初全国耕地约六百余万顷;至道光时期仅缓慢增至七百万顷。人口的**膨胀,导致人均土地占有量迅速减少。清初人均耕地五六亩,嘉庆时期减至两亩多,道光年间已不足两亩。 土地高度集中和人口过度增长,导致流民激增,加剧了社会的动荡。18 世纪末至19 世纪初,民间的抗争连绵不*。嘉庆元年(1796), 爆发白莲教教众武装抗争事件,遍及湖北、四川、河南、陕西、甘肃五省,数十万教民参与,绵延近十年。嘉庆十八年(1813),北方爆发天理教(又名八卦教)教众抗争,影响波及河北、山东、河南等省, 林清率领北京郊区的二百名教众,一度*入紫禁城。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天地会为主体的秘密反清组织也多次发动武装抗争。各地规模不等的抗争事件动摇了清朝的统治根基。 与清王朝江河*下的衰败情形相反,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却异常迅速。英国在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后,于1784 年率先兴起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机器逐渐替代手工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随之发生急剧变化,工业生产的发展*是突飞猛进。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贸易占据世界贸易总额的百分之二十五,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法国于17** 年爆发大革命,建立了共和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继英国之后,法国也掀起工业革命的浪潮,成为仅次于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美国于1776 年7 月4 *发表《独立宣言》,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在美洲创立了**个独立的共和国。俄国虽以封建经济为**,但在18 世纪后期已出现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19 世纪初开始在棉纺织工业中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实力得到一定的发展。 东西方业已存在的时代落差,构成对传统中国社会的潜在威胁。自18 世纪末叶起,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拓新的商品销售和原料供应市场,开始进行疯狂的殖民扩张。遥远而又神秘的中国也成为列强竞相掠夺的对象。1793年和1816年,英国先后派遣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使团和阿美士德(W. P. Amherst)使团出使北京,试图说服清廷开放市场,同时又多次以外交讹诈或武装侵犯的方式向中国提出开埠通商、割让岛屿等无理要求。其间法、美等国的海盗式贸易活动,对中国沿海也时有骚扰。此外,沙俄由北部西伯利亚渗入黑龙江流域,对中国实行经济掠夺。19世纪20至30年代,英国**进一步展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意图挥动重商主义的大棒,黩武中国**。与此相应,英国鸦片贸易集团和工商阶级也屡屡发出战争喧嚣。1827年,鸦片商贩马地臣(James Matheson)在《广州记事报》(Canton Register)上公开煽动武装侵华。1834年12月,侨居广州的大部分英国商人联名上书英王,为增辟港口、扩大市场,催促**派遣一位全权公使并“偕同一支适度但有充分规模的武装力量”,直接北上与清**交涉,如若无功而返,以这支武装力量“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封闭中国全部沿海贸易”5。矛盾虽未演化为兵祸,但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一套写给21世纪中国人的中国史】 如何在世界中看中国?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已不必在他者的眼光中自轻,也不需要急于摆脱他者眼光的自负,而是可以带着建基于悠远历史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体认中国何以成为**之中国,我们如何成为**的我们。 于是,我们*需要中国史学家探求历史的真实,亲切自然地呈现史学成果,来满足大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求。中国史领域新一代领*学者怀着敬意与温情,重建中国历史进程,呈现了这套中国通史读本。我们这些21世纪的中国人,正需要这样一套扎实亲切、兼收并蓄的通史,来全面了解自己身上承载的家国历史。 【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史学界中坚力量的诚意力作】 “新编中国史”是少有的当代中国学者联合撰写的中国通史,王子今、王小甫、游彪、张帆等**史学界中坚力量倾力襄助。在他们看来,重新创建整个中国史叙述的结构框架,写出一套反映学术和社会演进现状的中国史,是整整一代学人的责任。融会吸收**外已有的诸多研究成果,反映迄今为止中国史研究的新进展,向社会大众提供关于中国史的全面和正确的知识是“新编中国史”首先追求的目标。 【传统中国史学学风与现代世界眼光相结合】 “新编中国史”各卷著者均为中国史领域的领*学者。这一批中国历史学人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封闭与开放,他们的学术训练扎根于中国传统史学,又吸收了欧美史学的问题意识。传统史学的史料工夫,使他们的研究细密扎实,文字沉静内敛,句句以史为据;欧洲史学的学风、方法和论点,则让他们不拘泥于特定史观,具备世界眼光。二者结合,为我们呈现出一套严谨扎实而有新思创见的中国通史。 【用学界共识构建框架,融入学人观点以启发新知】 作为面向大众的通史著作,“新编中国史”建基于学界通识,凸显学术整体走向,尝试为读者提供认识中国的基本框架。同时,各卷著者亦在书中融入相对独立的学术观点和前沿视角,以期与读者一同读史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