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读完了

书读完了
作者: 金克木
出版社: 上海辞书
原售价: 32.00
折扣价: 23.40
折扣购买: 书读完了
ISBN: 9787532622634

作者简介

金克木(1912-2000),字止默,笔名辛竹。生于江西,祖籍安徽寿县。1941年先生经缅甸到印度在加尔各答游学,同时学习印度语和梵语。1943年到印度佛教圣地鹿野苑钻研佛学,同时学习梵文和巴利文。金先生学贯东西,知兼古今,一生笔耕不辍,留下学术专著三十余种。主要文学著作有诗集《蝙蝠集》、小说集《旧巢痕》,散文随笔集《天竺旧事》等。

内容简介

传统思想文献寻根 传统是什么?我想指的是从古时一代又一代传到现代的文化之统。这个 “统”有种种形式改变,但骨子里还是传下来的“统”,而且不是属于一个 人一个人的。文化与自然界容易分别,但本身难界定。我想将范围缩小定为 很多人而非个别人的思想。例如甲骨占卜很古老了,早已断了,连卜辞的字 都难认了,可是传下来的思想的“统”没有断。抛出一枚硬币,看落下来朝 上的面是什么,这不是烧灼龟甲看裂纹走向吗?《周易》的语言现在懂的人 不多,但《周易》的占卜思想现在还活在不少人的心里而且见于行为可以察 考。又如《尚书·汤誓》很古老了,但字字句句的意思不是还可以在现代重 现吗?人可以抛弃火把用电灯,但照明不变。穿长袍马褂的张三改穿西服仍 旧是张三。当然变了形象也有了区别,但仍有不变者在。这不能说是“继承 ”。这是在变化中传下来的,不随任何个人意志决定要继承或抛弃的。至于 断了的就很难说。已经断了,早已没有了,还说什么?那也不是由于某个人 的意志而断的。要肯定过去而否定现在,或者要否定过去而肯定现在,都是 徒劳无功的,历史已经再三证明了。 传统思想要古今互相印证。今人思想可以凭言语行为推断,古人思想只 有凭文献和文物。可以由今溯古,也可以由古见今,将古籍排个图式以见现 代思想传统之根。我想来试一试。 想看清自己的可以先对照别人的。有个参照系可以比较明白。那就先从 国外当代思潮谈起。 二十世纪,再短些说是从二次大战结束到现在的五十年间,国外的文化 思想有一点很值得重视,那便是对语言各方面的再认识。向来大家以为语言 只是工具,思维的工具,思想交流或通讯即互通信息的工具,手段,是载体 ,容器,外壳。现在认识到语言不仅是工具,它本身又是思想,又是行为。 语言不止有一种形式。口语、书面语以外不仅有手势语、艺术语言、科学符 号语言,还有非语言。语言还原到逻各斯。这个希腊字在《新约·约翰福音 》开头译作汉语的“道”:“太初有道。”恰好,汉语的道字是说话,又是 道理,又是道路。道和逻各斯一样,兼有语言、思想、行为三义,是言、思 、行,也是闻、思、修。由此,对语言分析出了两个方面:一是语言和道的 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二是语言思维和非思维,或说潜在的意识。前一条是通 过语言学的认识。后一条是通过心理学的认识。这也可以用从逻各斯衍化出 来的另一个字来表示:逻辑。那就是逻辑结构的,或说是理性的;以及非逻 辑结构的,或说是非理性的。这样较易理解,但不如用逻各斯包孕较全。就 我前些年见到不多的外国有关新书原文说,平常所谓人文科学或思想文化或 文化思想中争论的问题,核心就在这里。包括文学艺术在内,文化上到处是 两套思想和说法好像水火互不相容。我看这可以和我们的传统思想的坐标轴 通连起来观察。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两种道:常道,非常道。孔 子说:“天下有道”,“天下无道”,也是两种道:有道的道和无道时行的 另一种道,或说是无道的道。他们说的是不是逻辑的和非逻辑的,理性的和 非理性的,结构性的和非结构性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确切说,彼此大有 不同,但概括说,是不是穿长袍马褂和穿西服的不同?是不是中国话和外国 话的不同?我看中国和外国的思想的不同不能笼统说是上述两套道的不同。 中外不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而是各自有这两套道。外国的,例如古希 腊的苏格拉底前后有不同,或说是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不同。后苏格拉底 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不同,不论怎么大,仍属于逻各斯一类,不属于非 逻各斯。前苏格拉底的毕达哥拉斯却能把勾股定理看成是神秘的原理,逻辑 的仿佛成为非逻辑的,数学变成非数学。赫拉克利特论逻各斯和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不同,而和印度有些佛经中说的惊人相似。基督教神学采纳了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而奥古斯丁和阿奎那好像又回到了苏格拉底以前。我 们震惊于外国的科学发达,常忘记或不注意他们的神学也比中国发达。牛顿 、达尔文、爱因斯坦都通晓神学。 现在回到中国的坐标轴。孔子和老子的道是在一条线上各讲两种道,彼 此不是两极端,所以当出现另一条线上的异端的道时就混乱了。那一端不叫 道而叫法:佛法。汉代开始在西域流行,汉以后迅速扩展到中原以至全中国 。这法和原来的道似乎在许多方面都是“势不两立”的。这是不是逻各斯和 非逻各斯的对立?有一些,但不全是,因为佛法本身也包含了这两种的对立 。佛法内部的争吵和斗争以及对外的努力一致,比中国原来的孔子之道和老 子之道的对立更激烈得多。仔细看看,孔、老两家的道,也像佛家的法一样 ,本来也包含着这种对立。因此异端来后可以由斗争而合并。说中国和外国 的思想对立不是确切的说法。说有两种思想的对立,在中国和外国的表现不 同,主从不同,比较合乎实际。 从以上所说看来,很明显,我是站在逻各斯或道或逻辑或结构一边说话 的,因为我要用语言说话。若是要我从另一边说话,那我只好不说话,无法 说话,或者只有用另一种语言说话,用非结构性语言说话,或者用形象的或 非形象的艺术语言说话,可惜连艺术语言中也避免不了这种对立。 现在我把上面想讲出的意思缩小到文献范围以内,再缩小到中国的汉语 文献,包括翻译文献,试试看能不能理出一个系统来。凡是系统都有漏洞。 没有网眼不能成为网。但是有建构就容易看清楚。当然这是“但观大略”, 好比格式塔心理学的看法,一眼望去看那张脸,不必仔细分辨眉毛眼睛鼻子 嘴的几何图形,就立刻能看出是美人西施还是丑女嫫母,不论她是微笑着还 是皱眉毛。这样一眼望去其实并不是模糊笼统,而是积累了无数经验,包含 着经过分析综合成立的不自知觉不必想到的“先识”的,否则就下不了格式 塔(完形)的判断。婴儿初生,可以认识乳,但要分辨出乳以外的母亲和其他 女性还需要积累。他不会说话,用的是非语言思维。我这样用心理学比喻, 正像国际上近几十年不少人试从逻各斯去说非逻各斯那样。其实这也是中国 从前人用语言说明非语言那样的。以上我所说得太简略,不能再展开,对于 已知近几十年中外有关情况的读者来说,不论他们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怎样 ,都会知道我所说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说。每人心中都有自觉和不自 觉的自己的思维线路,网络系统。我所说的可能对别人有参照的价值。 简单说,我想从文献中追中国传统思想之根,追到佛“法”的“六经” 和孔、老的“道”的“六经”。先说“法”,后说“道”。文献中只列出“ 经”,因为这在事实上和理论上都是思想的根。蔡伯喈的《郭有道碑》文中 说:“匪唯摭华,乃寻厥根。”可见现在常用的“寻根”一词在文献中也是 有根的。莫看枝叶茂盛四方八面,追到根只是一小撮。人人知道的才是根, 但是彼此题目相同,作的文章不一样。P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