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黄山书社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20.70
折扣购买: 现代人必修的经济课
ISBN: 9787546109183
陈荣贵 台湾省台北市人,台湾大学政经系毕业,曾获日本神户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著有《企业经营决断力》、《日本经济力的透视》、《松下式经营的神髓》、《丰田式经营的精髓》、《日立式经营的真髓》等作品。
一、古典学派 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作品,永久不失其在经济学上的古典地位 。以评论斯密而声名大噪的福斯特(F.First),对他所具卓越人性洞察力极 力推崇,并将此点视为了解斯密经济学的重要基点。实际上,经济学如与 有关人的分析隔离,便失去存在的意义。斯密的经济学,系建构在人类社 会实际情况——亦即伦理与经济不可分离的关联——上之一个理论体系。 无可置疑的,人是极其利己的,可是健全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充满利 己的现实世界上,此乃自明之理。斯密所绘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人 画像,可说是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一种人类理想形象。因此,所谓利己心 并非不顾社会而一味自我主张,而是充分顾虑到别人后的主张。换而言之 ,他所期盼的是,在自律性的个人自由行动上建立调和的社会秩序,以及 服膺一定规范的利己心。此种利己心的最佳道德上的性格表现是,安全慎 重的美德;从而掌握一国命运的政治家们的慎重行动,才是其最大的美德 ,两者相互照应,便不言可喻。 讲求谦虚礼让和坚忍独立不霸的精神——此种斯密经济学的根本性格 ,正是他们描绘的社会——一城一国的证据。在他所著《国富论》的开宗 明义,便举出发夹制造工厂的例子。该类工厂纵拥有机械,但几乎都是只 有10名员工左右的小规模工厂,此乃斯密经济学所指陈的,资本家的生产 态样的实际情形。这些靠自己的能耐努力工作的小规模生产者们,本着其 不懈的勤劳累积财富,逐渐成长为大规模的产业资本。斯密的资本主义经 济哲学,便是起源于适合此种由全体小规模生产者组成的社会。 当时著名的英国哲学家洛克(J.Locke,1632~1704)曾说:“对所有 的人而言,身为‘人’便是一种财产。亦即财产不过是人的手之延长而已 ,因此,杀死鹿的印第安人,便是鹿的正当所有人。财产是可依赖人们自 己的工作而获致的,是节约无谓的消费而获得的。”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就 是立足于洛克的此种哲学上,而力主勤劳和节约乃经济发展的物质和精神 的原动力。 由之,此种古典学派的经济学主张,不仅具备生产力的劳动才是财富 的根源,并且与人们劳动等量的商品交换更是社会正义的支柱。从而得以 窥见在经济学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劳动价值论的社会性意义。 就英国的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作人物而言,除斯密外,尚有李嘉图 (David Ricardo,1772~1823)和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 ~1834)两人,可是他们之间的理论性格仍有所不同。斯密的《国富论》所 追求的是如何增加国民的财富,可是,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经济学,主要 在探讨国家财富的分配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影响。斯密与李嘉图、马尔 萨斯之间的差异,实因当时英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急速进展,以及新社会 问题频生的时代产物。尽管李嘉图和马尔萨斯两人所获得的答案互不相同 ,却无不在斯密所描述的乐观型主义社会上,投入一道黯然无光的阴影。 二、历史学派 在英国形如世界工厂一般领先各国推动工业化时,德国仍是处在中世 纪田园生活的农业国家。 彼时,德国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的最大意图是,将德国提升为与英国 相同的强力产业国家地位。 就国际竞争的舞台来看,片面性的理论和思想,往往成为恐怖的攻击 武器。主张自由追求利润的古典学派经济理论,导致牺牲后进国家而只累 积英国资本的结果。 对彼时的德国来说,不能没有供德国驱使的经济学,并且此种经济学 必须酷爱其祖国,理由无他,只因德国是个后进国家。因此,德国的经济 学者们,一致认为德国的经济学务必是后进国家的经济学。 因此,有名的理论——经济发展阶段说便应运而生。李斯特(F.List) 为其代表性人物,他把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发展阶段区分为未开化状态、畜 牧状态、农业状态、农工状态以及农工商状态,并分别加以说明。但是, 在这乍看平凡无奇的说明中,却隐藏着深刻的现实意义。亦即,德国正处 于农工状态的社会,如欲进步到农工商状态的社会,必须采行与处在农工 商状态的英国不同的政策——不是自由贸易而是保护贸易。此种经济发展 阶段说,正提供了使德国产业免于英国经济侵略的理论基础。 然而,李斯特并未看到,世界各国将遭到永无止境的经济斗争命运, 他幻想着当所有的国家到达英国的水准时,自由的世界贸易时代便会降临 。可是,世界各国卷入工业化的激烈竞争之泥沼中,相互伤害,甚至两败 俱伤。当这种时代来临的时候,李斯特便举枪自杀,宛如对德国本身的命 运有什么暗示一般。 当英国的李嘉图经济学,逐渐流于抽象化干燥无味的理论范畴时,历 史学派的理论正好给其带来清凉的新鲜口味。使死去的理论重返活生生的 现实,是历史学派的意图所在。他们认为历史的真谛是在——不知过去便 难了解自己本身所处的现实。 可是,关于历史学派的理论,被批评为不过是以单纯罗列现象的历史 来取代经济学,此种责难亦非无的放矢。 反之,如主张抛开历史则经济学便无啥实质意义,也是同样有理。身 临危险的社会,不为所动而追求本身的支持时,经常会回溯历史的根源。 P3-5